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学教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精通运用图表整理实验流程,让每个步骤如丝般顺滑,一目了然。
2. 学生将娴熟掌握“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表达框架,流畅地叙述实验的全貌。在实验过程中,他们需要细心洞察,敏锐捕捉每一个微妙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内心的感触巧妙地糅合在文字之中。
3. 学生应能在作文中挥洒自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精彩词汇和句子,展现个人的语言风采。此外,他们还需学会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互评互鉴的过程中,依据同学的建议,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精心雕琢,使之臻于完美。
学习重点:
激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深入观察,并借助“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贯的词语,将实验过程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出实验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变化”。同时,他们还需真实地记录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和有趣的发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共享实验的快乐。
教学过程:
扬帆起航——探索知识的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利用图表,优雅地捕捉小实验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确保实验流程一目了然、井然有序。
2. 在记录的过程中,巧妙融入实验过程中的心情波动与意外发现,让实验过程不仅科学严谨,更富有情感和趣味。
板块一:点燃实验激情,视频学习助探索
1. 激情开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踏上“小牛顿行动”的奇妙之旅,前三站的收获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花钟的奇幻、小虾的灵动、蜜蜂的聪慧,这些发现均源于我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好奇。现在,让我们再次扬帆起航,深入科学实验室的神秘世界。
2. 视频回顾与心得分享:回顾那些令人心动的实验瞬间,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份激动与震撼。课前,我们收集了一组小朋友们在科学课上完成的精彩实验小视频。现在,请一同观看这些剪辑,分享你们的感受与收获。
3. 揭开实验的魅力面纱:实验,不仅是探究科学真理的利器,更是激发我们无尽好奇的源泉。今天,我们将亲手完成一项神奇的小实验,共同揭开实验的神秘面纱,开启这场充满惊奇与发现的探索之旅。
板块二:观察教师示范,探索实验奥秘
1. 同学们,有没有被视频中那段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底火山实验深深吸引呢?
2.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录观察结果,接下来我会展示一份实验记录表。
3.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所需的材料:一个透明的瓶子、油、水、红色素,还有泡腾片。
4. 现在,我想知道有哪位同学已经了解这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如果知道,不妨勇敢地站出来为大家展示;如果不确定,也不用担心,我会亲自为大家演示。
5. 请大家紧随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首先,我们要在瓶子中加入小半瓶水,然后轻轻地滴入约10滴红色素,使水呈现出迷人的红色。接下来,沿着瓶口缓缓倒入比水多两三倍的油,水和油便会自然而然地分层。最后,我们将一片泡腾片轻轻放入瓶中。
6.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实验的流程:首先是加入清水,接着滴入色素,然后倒入油,最后放入泡腾片。这就是我们的实验步骤。
7. 接下来,请大家在实验记录表中详细记录以下内容:
“小牛顿”实验发布会
实验名称:海底“火山”
实验准备:瓶子、油、水、色素、泡腾片
实验过程:
第一步:加入水
第二步:滴入色素
第三步:倒入油
...
实验结果:
8. 同学们,你们看,只要我们按照顺序清晰地描述实验步骤,就能轻松地完成实验。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尝试复述一下实验过程。你们注意到了吗?他们在描述时都用到了“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这正是他们让描述变得清晰、有序的小秘密!老师总结:你们看,这些连接词的使用,使我们的描述更加流畅、有条理了!(板书:连接词 有顺序)
9. 除了常用的“先……接着……然后……最后……”这组连接词来表达事件的先后顺序外,还有其他富有节奏感的表述方式。例如,“一开始……紧接着……之后……最后……”,以及“首先……再……随后……最后……”,这两组词汇同样能够清晰、流畅地勾勒出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脉络,让叙述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
10. 让我们选择“首先……再……随后……最后……”这组连接词,与邻近的同学共同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首先,我们要确保实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都已准备妥当;再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随后,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下关键数据;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叙述,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传达实验的整个详细过程。
板块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秘转变之旅
1. 经过前面的探讨,我们已经对实验的步骤及其所蕴含的奇妙之处有了深入的了解。但理论知识,是否能转化为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亲眼见证转变的动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跃跃欲试,投入到这场奇妙的实践中去吧!然而,在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提供几点温馨提示,以助我们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
(1)请务必遵循实验的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2)请细心观察每一个微小的神奇变化,感受其中的魅力。(3)在实验过程中,请与小组成员分享你所观察到的变化,共同见证这场转变的奇妙。(板书:见证转变)
2. 分享时刻:在实验中,我所观察到的神奇变化是——
3. 根据大家的分享,我们将随机深入探讨这些神奇变化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包括颜色的绚丽转变、形状的奇异演化、动态的流畅流动,以及我们无尽的想象力。(板书:颜色、形状、动态)(激发想象)
板块四:点燃创作激情,绘制奇幻篇章
1. 亲爱的同学们,是时候让我们心中的奇幻之境跃然纸上了!在描绘时,运用巧妙的“连接词”来勾画出生动的转变;紧握住“颜色、形状、动态”这些画笔,描绘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奇幻变迁;同时,不要忘了激发你的“想象”,为文字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奇幻世界之中。
2. 现在,让我们一同分享并欣赏这些作品吧!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清晰地了解评价标准,我们特别制定了“习作分享会”评价表。它包含三个维度:运用“连接词”清晰叙述(★)、捕捉“颜色、形状、动态”细腻描绘(★)、发挥“想象”创造神奇(★)。在分享过程中,请大家参考这些标准,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当然,老师们也会随时提供指导,帮助大家进一步完善作品,让文字的魅力更加璀璨夺目。
板块五:视频链接例文,二次创作实践
1. 渴望将你的作文由三星、四星跃升至五星、六星,甚至更高层次吗?那么,让我们一同回溯至先前的实验时刻,或许那里便隐藏着成就满分的奥秘!
2. 现在,请跟随我一起观看这段由老师精心拍摄的同学们做实验时的激情时刻微视频。用心观察,捕捉那些动人的画面与声音,让我们重回实验现场,感受那些令人心动的瞬间。
3. 提升作文星级的关键在于:倾注自己的真挚情感,细腻展现同学们在动作、神情和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板书:情感)
4. 我们还可以从杰出作家法布尔的创作方法中汲取灵感,学习他独特的写作手法。(板书:疑问)
5. 紧接着,老师将亲自示范如何通过巧妙地添加符号来优化你的作文。请大家全神贯注地观察,并深入学习其中的技巧。
6. 现在,请在原有的作文基础上,紧扣“情感、疑问”等关键词进行精心修改与补充,展开二次创作之旅。
7. 邀请三四位同学分享他们修改后的作文,让我们共同欣赏评价。请记住,每一处亮点的增加,都将为你的作文增添璀璨之星。
8. 面对学生们充满好奇的问题,我们来一同探索这个奇妙实验背后的原理。
当泡腾片投入清澈的水中,它仿佛唤醒了沉睡的魔法,迅速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如同精灵般,牵引着含有色素的水分子穿越神秘的水油界面,轻盈地跃入油层之中。然而,水与油,如同两个平行的世界,互不相容。因此,这些五彩斑斓的小水珠在油层中如同迷失的孩子,无法稳定立足,最终,它们依依不舍地重新回归水面的怀抱。水珠在油面上跳跃、溅落,宛如一幕壮观的火山喷发景象,美丽而震撼,令人惊叹不已。
板块六:匠心独运,缔造卓越之作
1.正如这位同学所展示的,我们可以精心地将谜底安排在文章的尾声,使之成为优雅的“终章”。接着,再仿效她的手法,为文章打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序章”,并配上一个别具一格的“标题”,这样,整篇文章便能绽放出璀璨的光华!
2.除了“海底”火山这一实验,同学们是否能够根据实验的特性,再创造出其他引人入胜的标题呢?在倾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我们整理出了以下几个富有创意的标题:泡腾片的奇幻、色彩的舞蹈、泡腾片的奥秘......
3.挑选一个合适的标题,构思一个独特的开篇,并为文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这些我们都将在课后携手完成。
4.世界上充满了各种神奇而引人入胜的小实验,课后,同学们不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亲自动手尝试,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结合实验记录表,我们可以将这些宝贵的经历转化为文字,尽情书写属于自己的实验故事。
板书: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有条不紊 千变万化 真情实感
衔接得当 色彩斑斓 形态各异 放飞想象 心情起伏 探索未知
第二课时
课程目标:
1. 流畅展现个人创作,依据评价准则,为同伴作品提供精准建议。
2. 虚心接受同学意见,巧妙融合个人作品,持续追求卓越。
板块一:互动点评,共襄“观察与发现”之旅
1. 让我们在小组中敞开心扉,分享各自进行实验时的喜悦与激动,展示实验的精彩瞬间,探讨那些令人惊喜的发现,以及心灵深处的感悟。
2. 小组成员轮流朗读自己的作品,倾听同伴的心声,并给予建设性的建议。携手完善,共同甄选出小组中最耀眼的作品,作为我们的骄傲之作。
3. 将小组推荐的佳作投影展示,供大家尽情阅读,领略文字的魅力,共同品味实验的喜悦与收获。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时光似乎为我俩驻足。妈妈提议道:“宝贝,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感受科学的魅力吧!”我眼中闪过一抹光亮,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这个实验究竟蕴藏着什么奥秘呢?请随我一起揭开它的面纱。
所需的材料不过是一把塑料尺和一张普通的白纸。
实验开始了,我按照妈妈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操作。首先,将白纸撕成细小的纸屑,然后用塑料尺在头发上轻轻摩擦,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奏响了一场静电的序曲。
接着,将塑料尺悬停在纸屑上方约一厘米的位置。你猜猜看?那些纸屑仿佛受到了魔法的召唤,争先恐后地跳向塑料尺,紧紧粘附在上面。我又试着用圆珠笔摩擦头皮,同样的奇迹再次上演。
然而,当我换成铅笔摩擦时,结果却大相径庭。纸屑无动于衷,似乎对铅笔的静电毫无兴趣。妈妈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因为塑料尺和头皮摩擦产生了静电,而静电具有吸附力,能将小纸屑吸起。而木制铅笔摩擦则不会产生足够的静电,所以无法吸引纸屑。”
“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心中涌动着对科学的敬畏与好奇。
这个实验虽小,却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乐趣。让我们畅所欲言,互相点评,发掘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4. 课件中精心汇编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案例。学生们被鼓励自由翻阅这些习作,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和评论。这样的互动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共同识别问题,更能激发我们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助力学生精进他们的写作技巧。
板块二:自我提升与再次分享
1. 亲爱的同学们,请根据我们之前的交流反馈,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巧妙地运用修改符号,使你的文章焕发出新的光彩。
2. 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修改后的文章,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3. 通过我们精心设计的“习作活动”评价表,为自己和同伴的文章打分,共同赢得“小牛顿”实验室的打卡纪念章。
板块三:教师心语 倡导观察与发现
亲爱的同学们,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说:“观察是研究的起点,进而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验证。”通过这次“小牛顿”实验发布会,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有序描述实验过程,更鼓励大家自由表达实验中的心情与发现。小牛顿的探秘之旅即将暂告一段落,但观察与探索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愿我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感受世界的奇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