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上海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上海专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4 17:39:00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上海专用)
(考试时间: 6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大江大河。(26 分)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江大河是文明的摇篮。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大江大河”为主题的自主性学习,
步骤如下:
(1)步骤一:通过查询关于大江大河的文献记载,了解相关的地理环境特征。将下列表格中的文献内容与
地图所示区域相匹配。(填写对应的数字)(8 分)
文献内容 对应区域
东抵扎格罗斯山, 西到叙利亚沙漠, 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北部为山地, 向南经过草原和平 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三角洲。 A
从地域上讲, 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萨雷.科拉和坚戈, 南至滨临阿拉海坎贝尔海湾坎吉达尔。 B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C
金光熠熠耀泥罗, 两岸翠绿尽婆娑。清流荡漾五千里, 沙漠绿洲万顷波。公羊甲壳阿姆拉, 护 佑法老胜利亚。 D
步骤二:收集相关的文明成果并适当辨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文字的是(单选)( )(2 分)
A. 赫梯人 B. 苏美尔人 C. 古埃及人 D. 古印度人
(3)利用大江大河兴修水利工程是地区发展的大事。诗句“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
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赞美的水利工程是(单选)( )(2 分)
A. 大运河 B. 龙首渠 C. 都江堰 D. 郑国渠
(4)国家通过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解读正确的是(单选)( )
(2 分)
A. 君主专制 B. 等级君主制
C. 议会君主制 D. 君主立宪制
(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文物能够提供相关历史信息的是(单选)( )
(2 分)
(
C.
) (
D.
)A. B.
(6)步骤三:感悟“大江大河”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
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 ”。简要说明你的理解。(10 分)
2. 中历、西历。(24 分 )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
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1)将下列世界古代各地的历法与所属的地区或主要编者相匹配。(8 分)
A.古代埃及
B.印第安地区
C.古罗马凯撒
D.元朝郭守敬
①玛雅历
②授时历
③太阳历
④儒略历
中历,又称“阴历 ”“农历 ”,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 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 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 所以统天下之治也。 ”(徐兢《宣和奉使 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
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
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 ”或“奉正朔 ”,是东亚传统国际秩
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 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
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 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 ”(实是“脱中入西 ”),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 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 ”“公历 ”。从 1873 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 1896 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 到 1912 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 短短四十年间, 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 但在民间和民俗 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 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2)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6 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以及中国改用西历的原因。(10 分)
3. 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25 分)
上海租界是旧中国租界的荤荤大者,其规模、形式都最具典型意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
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某校史学社分小组开展了“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学习。
小组 1:探究上海租界的起源
材料一: ……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 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2 年《南京条约》
材料二: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
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
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1843 年《虎门条约》
(1)材料一、二都与近代中国的哪一场战争相关(单选)( )(2 分)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列强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的特权有(三选)( )(4 分)
A.资本输出 B.内河航运权 C.领事裁判权 D.传教权 E.协定关税 F.外国公使驻京
小组 2:梳理近代上海大事年表
(3)将下列选项填入“上海近代大事年表”编号所处空格中。(填选字母)(4 分)
A 青年杂志 B.洋务 C.义和团 D.维新 E.太平天国 F.民报 G.新文化 H.五四
时间 大事
1843 年 上海正式开埠
1853 年 响应①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
1854 年 租界的市政机关—— “工部局”正式产生
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 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19 世纪 60-70 年代 为了自强、求富,②派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 和民用企业
19 世纪 80 年代 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公司,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如阜丰面粉厂
1882 年 上海电光公司创办,电灯开始逐步取代煤气灯成为上海城市照明的主力
20 世纪初 汽车在输入上海,有轨电车也在租界出现
1915 年 陈独秀在上海(租界)创办: 《③》(刊物)
1919 年 6 月 5 日 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响应④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租界)召开
小组 3:寻找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
材料三:凡市政之最要者,铁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洁是也。试游上海之公共租界,其道路之宽广为何
如,其街衢之清洁为何如,宁波何尝不可仿此而行?
——孙中山 1916 年在浙江宁波演说, 《孙中山全集》第 3 卷
材料四: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 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 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 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
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我就这个情形,创立一种新名词叫中国是“次殖民地 ”。
——1924 年 11 月 25 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 9 卷
(注:此次演说群体主要为日本神户当地的民众)
(4)概括材料三、四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从史料来源和史料内容的角度, 推测孙中山两次演讲的意图。
(7 分)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如何认识上海租界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8 分)
4. 海洋事业。(25 分)
古代至近代,东西方海洋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部分学生开展了以“海洋事业”为主题的学习
活动。
活动一:小晨同学搜集到一些图片,以呈现西方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
(1)将下列图片对应内容填入时间轴中相应位置。(填字母)(8 分)
A.雅典卫城遗址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内海 D 马尼拉大帆船 .
(2)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颇具特色,集中了议事大厅、公民大会会场、神庙和体育场等标志性公共建筑。
这类建筑反映出(单选题)( )(2 分)
A. 寡头政治的历史现象 B. 雅典居民的共同信仰
C. 依山而建的城市布局 D. 民主政治的历史特征
(3)与图中 D 处同一时期的历史现象还包括(三选题)( )(4 分)
A 果阿、澳门、长崎等地成为国际贸易枢纽
B.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苦力贸易
C.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
D.蒙古西征引发较大规模民族迁徙
E.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活动二:为探究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小曦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
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
中国人自古即注意发展交通事业,但侧重点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明 人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 ”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且
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4)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 分)
活动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许多方面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行,但
却未能持续下去。针对这一历史现象,小明同学搜集到如下材料,并对此进行思考。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 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 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 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5)根据活动一至活动三所搜集的材料,尝试回答为何西方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 ”,而中国“郑
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7 分)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上海专用)
历史·参考答案
1. 大江大河。(26 分)
【答案】(1)A:②; B:④; C:⑤; D;③。(8 分) (2)B (2 分) (3)C (2 分) (4)A
(2 分) (5)C (2 分)
(6)境内众多的大江大河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起源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造就南稻北粟农业为本经济生产 活动特点;围绕水而开展的洪涝灾害的治理、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工运河的开凿等社会治理活动,并形成 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安排;由此又产生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能够从文明起源、
生产生活方式、政治体制、国家形态、文化特点等视角,选择三个简要说明即可)(10 分)
2. 中历、西历。(24 分 )
【答案】(1)配对: A:③B:①C:④D:② (8 分)
(2)原因: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 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中国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
的控制。 (6 分)
(3)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采用西化,脱亚入欧; (2 分)
朝鲜: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失去对朝鲜控制,朝鲜成为日本殖民地。(4 分)
中国: 1912 年推翻了清政府,中华民国成立,进行了一系列的移风易俗。(4 分)
3. 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25 分)
【答案】(1)A (2 分) (2)CDE (4 分)(3)①E②B③G④H (4 分)
(4)材料二孙中山眼中的上海公共租界市政环境良好。材料三孙中山眼中, 国人在上海租界没有法律地位, 中国政府主权旁落。原因:材料二孙中山希望中国在城市建设、卫生观念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从传统走向 现代;材料三演讲的时间是 1924 年 11 月,国民党一大业已召开,新三民主义思想下,孙中山意图通过海 外宣传, 揭露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为收回主权, 实现民族独立获取更多国际友好人士的支持。 (7 分) (5)上海租界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首先,上海租界是“ 国中之国 ”,是近代西方侵略中国,借助 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见证;其次,上海租界是文明的窗口, 是近代西方文明渗透中国的媒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再次,上海租界为近
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舞台。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农民阶
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把上海作为改良中国的试验田。最终上海租界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始发站,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人在上海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8 分)
4. 海洋事业。(25 分)
【答案】(1)①A;②C;③D;④B (8 分) (2)D (2 分)
(3)ACE (4 分)
(4)特点:重鱼盐之利,轻海洋开发;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先河川,后海洋;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
为主。(4 分)
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
侵略。 (4 分)
(5)本小题的回答应关注以下视角:双方性质、历史因素、现实目的、结果与影响。任意三个视角,每个
视角运用对比方式表述,史实清楚,逻辑自恰。(7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