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湖北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湖北专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4 17:40:45

文档简介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湖北专用)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封人 ”是中央之官,负责沟封疆界,并兼及祭祀、宾客、会盟等诸事项。到了春秋时期, “封人 ”多设在诸侯国,且前面冠以地名,变成了守疆之官,常受列国君主的宠嘉和重视。“封人 ”职
责的变化反映了
A .地方治理走向成熟 B .疆域观念渐趋强化
C .权力下移趋势加强 D .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2 .汉初建都时,多数大臣建议定都洛阳,但娄敬和张良却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 ,“ 阻三面
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最终刘邦决定“都关中” 。西汉定都关中旨在
A .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 B .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
C .维持统驭全国的优势 D .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控制
3 .唐朝前期设立都护府,将边疆民族纳入管辖,维护边境安全。《旧唐书》记载:贞观十六年,突厥咄陆 可汗“ 自恃其强,专擅西域,遣兵寇伊州(今哈密市)。”如图 1 所示,这一时期,唐朝派兵还击突厥
军队的都护府位于
图 1
A.① B.② C.③ D.④
4 .表 1 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表 1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 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 《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 《农政全书》
A .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 .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
C .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 .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5.明清时期, 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 乡约就变了味, 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 “官僚的介入, 以国家
强制力为后盾, 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 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 ”。乡约走向“异化 ”主要是指( )
A .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 B .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
C .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 D .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
6 .从 1861 年至 1910 年, 上海对外贸易值从 0.74 亿海关两增长到 3.78 亿海关两, 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
比重却重 60%下降到 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B .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 D .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7 .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 ”或“文明冲突 ”,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
国 ”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 ”、“文明形象 ”或某种当下
的意图。这场运动
A .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 . 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C . 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 D . 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8 .1931 年 5 月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 1937 年完成 85000 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 年国 民政府公布“铁道法 ”,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 ”的原则。 1934 年又公布 了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 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路。1932 年 12 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公路处,
并修筑了豫、皖、苏、鄂、赣、浙、湘七省联络公路,到 1934 年完成路线约 13676 公里。这些措施
A . 强化了南京国民政府政治统一 B . 推动了近代交通的布局合理化
C . 实现了近代铁路修筑的自主权 D . 适应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9 .图 2 是一位中国画家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在《扶轮日报》上发表的漫画。该漫画旨在
图 2
A .讽刺日本对其侵略行径的美化 B .沉重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C .揭露国统区内推行的奴化教育 D .激发国人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
10 .图 3 是 2004~2009 年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 GDP 增长率变化情况。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图 3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国家对地方经济发展干预的强化
C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D .国家政策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1 .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 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
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A .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 .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 .映射出埃及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 .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12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 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 11 世
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A .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 .工商业阶层壮大
C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 .天主教会的衰落
13 .16 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智与身体同样需要指导,好像两只马配合起来合力拉车一般。 ”“我们所
训练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体,而是一个人,我们决不能把两者分开。 ”这一主张
A .体现了理性意识影响教育思想 B .反映了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C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 D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
14 .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 苏维埃政府原打算实行“商品交换 ”,即国家以工业品实物交换农民的粮食等农 产品,但后来不得不允许农民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买卖,恢复国内自由贸易。这一变化反映出
当时的苏俄
A . 新经济政策受到农民抵制 B . 工业发展的资金相当有限
C . 实施农业集体化迫在眉睫 D . 亟需稳定经济和巩固政权
15 .玻利瓦尔说道:“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
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拉美地区的这些状况表明
A .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残暴 B .武装斗争成为必然选择
C .新兴国家之间矛盾尖锐 D .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16 .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带来效应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全球化的心态,进而影响主导思想与战略
选择。图 4 是该学者绘制的“全球化、经济基础与思想谱系的逻辑关系与动态演化图。 ”
图 4 全球化、经济基础与思想谱系的逻辑关系与动态演化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决定全球化程度 B .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C .推进全球化应建立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D .各国共同享有全球化带来的受益福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中国古代农业】(12 分)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 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 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
中国“大生态环境 ”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 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 行家庭养殖, 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 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 ”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
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 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 ”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 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6 分)
18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12 分)
材料
表 2 “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次数
时期 次数
春秋战国 2
秦汉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 20
隋唐 103
五代、宋 68
元明清 364
——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
“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 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 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要求:明确列出两 ·个时期,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14 分)
材料一
近代的大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不是在摧毁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世纪大学的一系列制 度在近代大学以至整个高等教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中世纪大学的学院体制、学位制度,都 成为近代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中世纪大学的一些实质性的要素仍继续作为近代大学 的重要精神财富, 并得到发扬光火。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 无论是洋务学堂,还是大学堂,都未与原有的太学、国子监、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中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到近代初期似乎发生了中断,而以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为标志,这个过程仿佛
突然改变了原有的前进方向,并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仲展。
——摘编自张斌贤《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49 年, 我国仅有高等学校 205 所,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0 .26%,全部在校生不足 12 万人, 其中 工科在校生只有 3 万人。 1952 年,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到 1957 年, 全国共 有高等学校 229 所, 其中, 综合大学 17 所, 工业院校 44 所, 师范院校 58 所, 基本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
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
1977 年 10 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发布,高考制度恢复。然 而, 直到 1998 年, 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 780 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9 .8%,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 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须。到 2002 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 15%, 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吹响了自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 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号角。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017 年,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
发布将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扎根中国大地奋进强国征程》(《中国教育报》2019 年 9 月 22 日)
(1)据材料一指出,与欧美相比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近代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5 分)
(2)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的原因。(9 分)
20 .【世界进步思想潮流】(14 分)
材料
表 3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776 年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1864 年 太平天国运动
1785 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7—1859 年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789—1794 年 法国大革命 1859 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 年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 1861 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 年 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861 年 中国洋务运动兴起
1832 年 英国议会改革 1861—1865 年 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 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68 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 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 年 巴黎公社
(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6 分)
(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8 分)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湖北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A A B D B D D D C A D D D C
17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政府政策推动。(6 分)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宽
了小农营生途径;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6 分)
18 .【答案】示例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1 分)
观点:秦汉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趋势,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 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
逐渐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过渡。(3 分)
秦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思定,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层管理制度等。(3 分)
汉代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秉承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盐铁官营、监察制、察举
制等,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3 分)
示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1 分)
观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背景下,隋唐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发展。(2 分)
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大分裂的局面,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民族关系逐步走向交融,无论是 中原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有很多的探索与尝试,如三省的初步设置、九品中正制、
均田制等。(3 分)
随后在大统一的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3 分)
隋唐的盛世局面,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创新, 如科举制的开创, 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3 分)
19 .(1)特点:突变性(或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物。)(1 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兴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与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兴起。(任答两点给 4 分)
(2)历程: 1952—1957 年,配合国家“一五 ”计划,开展院系大调整; 1977 年恢复高考,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1998 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 渐走向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 “双一流 ”大学建设等措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任答两点给 4 分)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世界新科技 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推动;党和政府对高 等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
强。(任答三点给 5 分)
20 .【答案】(1)潮流:经济上的工业化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
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想)。(任答三点 3 分)
联系:工业化与工业革命推动革命改革的潮流和殖民扩张,并使整个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
此基础上,民族解放运动与工人运动兴起。(3 分)
(2)阐释:(8 分)
示例一 选择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1 分)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西方殖民扩张,鸦片战争的爆 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又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进入 民主革命时期;西学东渐不断发展。总之,推动中国社会被动转型,承担了对东方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
重使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任答三个方面影响 6 分,小结 1 分,共 7 分)
示例二:选择社会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人运动发展;推动国 民革命、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和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中国化。
总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三:选择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肩负双重任务,反帝反封建成 为近代中国主要任务和潮流;中国各个阶级都进行探索和抗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 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潮不断兴起。总之,中国革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相互呼应和支持,推动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