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江苏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江苏专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4 17:42:56

文档简介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江苏专用)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 48 分)
1 .在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 有熊国 ”故地郑州地区 ,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 ,有大型宫殿、
护城河等遗迹 。可见
A .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 的证实 B .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 了方 向
C . 中 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 D . 中华文 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2 .关于《西游记》中“女儿国”的记载,古代多种文献均有涉及,如《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裁:
“在海中,纯女无男 ”;《后汉书·东夷传》、《山海经》也有“女子国”记载。据此可推知
A .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历史
B .文献记载印证历史事实
C .历史文献记载事实需考证
D .小说记载均不足以为据
3 .北宋赵孚指出 :“庄宅多有争诉 , 皆由衷私妄写文契 ,说界至则全无丈尺 ,昧邻里则不使 闻知 ,欺罔肆行 ,狱讼增益 ”,建议由朝廷制定统一的官契 , 以减少土地交易纠纷 。据此可推知,
宋代
A .租佃风气盛行 B .土地流转频繁 C .商 品经济繁荣 D .官府控制松弛
4 .元大都“ 去江南极远 ,而百司庶府之繁 ,卫士编民之众 ,无不仰于江南 ”,因而 ,划直修
凿大都通往江南 的京杭大运河 已是势在必行 。 同时 ,从江苏刘家港入海 ,北上至界河 口(今天津
大沽 ) 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 。元朝大力开通这些交通线路主要是因为
A .大都是 国 际性商业大都会 B .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政治 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D .不 同 民族交往交流得到加强
5 .康乾年间, “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
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
A .扬州盐商竞比奢华 B .江南商品经济繁荣
C .儒家思想已经动摇 D .重农抑商已经废弛
6 .1902 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 《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及时刊登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有关
应对瘟疫的稿件,其中有些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材料可以反映出
A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B .科学的卫生观念得到普及
C .瘟疫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D .中国的生物科学取得突破
7 .新文化运动时期, 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 学生作文的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 自由发表思想 ”,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 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
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 ”。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 .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 B .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
C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 D .借助文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
8 .1927 年 12 月下旬,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以及帮 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1933 年 6 月, 毛泽东指出, 要做革命工作, “第一口头讲话, 第二贴布告, 第三写标
语,第四出传单,第五演新剧,第六墙报上做文章。”这说明毛泽东
A .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B .强调根据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
C .关注农村社会全面振兴 D .主张依靠群众来反对北洋军阀
9 .1948 年 9 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 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国军,这一计划符合中国共产党“歼敌于长江以北”之指导
思想,随即得到批准。与该计划相关的军事行动是
A .
B .
C .
D .
10 .20 世纪 50 年代,为履行“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承诺,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工人新村 ”,工人
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下图为创作于 1952 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该作品
A .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喜悦心情 B .描绘了工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场景
C .体现了“一五”计划在工业上的成就 D .展示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
11 .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当晚就把村里 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发动全村人立刻奔赴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购进铝锭等原材料。果然,三个月后原
材料价格迅速上涨几倍。这从侧面反映出
A .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改革 D .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12 .如图是公元前 31 世纪埃及统治者纳尔迈的权标头浮雕。浮雕中纳尔迈高坐九级台阶上的殿堂, 上
方有保护他的女神,身后是其随从,前方是牛、羊、俘虏等战利品。据此推知,当时的埃及
A .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B .官僚系统比较完备
C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D .具有初步国家形态
1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图书馆、贵族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悄然诞生。图 书的生产从抄写转为印刷,功能由重收藏转变为重利用;古代经典和世俗作品增多,藏书丰富并允许公众
借阅。这
A .体现出欧洲实现了教育普及 B .打破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C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14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 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的种种丑行,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
立自由的社会。造成拉美国家此种局面的原因是
A .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C .独立后的政局动荡 D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15 .1918 年 3 月,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包含对德割地赔款等内容的《布列斯特条约》。1921 年初,苏俄
人民委员会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采用重视市场和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俄的这些让步举措
A .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 .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
C .开辟了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D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6 .下边漫画反映出
A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 .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主流民意
C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 .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2 分,其中第 17 题 16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2 分)
17 .(16 分)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 后人敬仰其学行, 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吾邑号称文献之邦, 代有名贤, 社祭相望, 独至黄宗羲先生, 尚无专祠, 无以崇礼先哲、讽
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 ,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
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
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 年)
材料二 县长林泽, 为崇敬先贤起见, 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 彪炳千秋, 明社既倾, 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
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 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10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6 分)
18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 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 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
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 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 1962 年到 1966 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 90 .4%获得
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 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 1956 年, 国家制定 12 年科技规划, 明确提出在进行 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 进方面, 50 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 304 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 项目共 116 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 1960 年,苏联政府
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6 分)
19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形成了以维护宗法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 并使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
(
,
)必系都纳入礼的范畴。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与礼互不相属。法官参照前辈先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以刑统罪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礼治秩序宣告瓦解,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开始居于法律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
了各种社会行为“皆有法式 ”“事皆决于法 ”,礼被排斥在法之外。
汉儒以引经注律、经义决狱的方式,“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 ”,开启了中国法律 儒家化的进程。这个过程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律“一准乎礼 ”而告完成。此后,经宋迄明清,中国法律就 基本定型于“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的正统体制,使以礼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实现了法典化,同时也使
以刑为核心的法实现了道德化。
——摘编自谢作《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进》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 西方法文化中公正、法治、自由、平等等法治思想输入中国, 冲击了中国传统 礼法制度……清末预备立宪期间, 修律进程正式开启。经由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等人的不懈努力, 1911 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来自权利能力、债权、所有权等民法概念,引进了契约自由、过失责任 等民法原则。同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刑法的总则与分则两编的体例,并仿照西方 刑事法制建立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缓刑、假释及主刑和从刑相协调的刑种体制等刑法制度。中国近代
法律体系和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摘编自张晋藩《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礼法关系。(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法治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 分)
20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上半期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部分)示意图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
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断。)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江苏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B C B A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D C C D A
17 .(16 分)
(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
渊博;崇尚气节。(任答 3 点得 6 分)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任意回答 2 点得 4 分))
(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2 分)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任意回答 2 点得 4 分)。
18 .(12 分)
(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
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3 分)
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
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3 分)
(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 (3 分)
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3 分)
19 .(12 分)
(1)西周时期, 以礼规范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礼法互不相属;春秋战国时期, 以法规范各种社
会行为,礼被排斥在法之外;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4 分)
(2)发展趋势:理念法治化、程序规范化、内容体系化。(4 分,任意两点即可,若笼统回答“近代化”
给 2 分)
原因: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法文化的传入;清末预备立宪的推动;清末法学家的不懈努力。(4 分,任意
两点即可)
20 .(12 分)
要求
论题 能够拟出论题且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论据与论证 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中的)关联信息的具体史实,支持 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
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中的)关联信息的具体史实,支持 论题;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合理;
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论证。
能够拟出论题。能够运用史实说明。
逻辑与表达 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论题 1:
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战期间和战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大鼓舞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苏联的支持下,东欧成 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力量。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改变了
历史的进程。
论题 2:
20 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
一战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其中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西方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面对资本主义经济 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国家干
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由此可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论题 3:十月革命后,苏俄(联)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论题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打下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