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
1
一、激趣导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中国从不缺失把技术做到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大家知道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吗?
生展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魏学洢走进《核舟记》,一睹微雕界的杰作。
【设计意图: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有精益求精、妙手回春、心灵手巧、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引入话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
刻万物于一核
思考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魏学洢对核舟技艺的评价。
(重点讲解“灵怪”: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让学生感受核舟的技艺是非人类所能创造的。)
再引导学生找出“奇巧”(神奇精巧)这个词,再次感受作者对核舟的评价之高。
思考2:
核舟“巧”在何处?
学生自由活动,找出核舟之巧。
小结:
核舟之巧在于它的体积小,雕刻内容多,雕刻事物精。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的阅读提示,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核舟”巧夺天工之美是魏学洢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的,因此核舟之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3
赋寸木以生命
人物刻画是核舟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核舟灵魂之所在。
活动一:【小组讨论交流】
仔细揣摩3、4段,分析核舟所刻人物“各具情态”之巧。可通过分析人物的穿着、神态、动作等揣摩人物心理、性格。
人物一:苏轼
被贬的苏轼在这一“核舟”上依然逍遥自在、宁静专一,体会他的旷达乐观、洒脱坦然。
苏轼,在人生不得意之时,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泛舟于赤壁,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坦然。
人物二:黄庭坚
“如有所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手卷内容有所顿悟。
结合学案黄庭坚自身的经历,多次被贬,依旧洒脱,痴迷于文学,专注于研究。他与苏轼境遇相似,想法一致,亦师亦友。
泛舟赤壁的苏黄,没有了世俗的干扰,没有了官场的烦恼,有的只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感悟于手卷,感悟于书卷。
人物三:佛印
“袒胸露乳”,独特的穿着透露出他的放荡不羁、不随流俗、洒脱无拘;
“矫首昂视”,通过这一动作,让学生感受他的超凡脱俗,悠然惬意。
“绝类弥勒”,补充对联:
洒脱无拘、不随流俗、放荡不羁的佛印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闻其人。
人物四:右舟子
“右手攀右趾”可见他的放松惬意。
“若啸呼状”:“啸”的解释一说是“打口哨”,一说是“拉长声音叫”,让学生感受“悠然闲适、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下才能“打口哨”或“拉长声音叫”。
人物五:左舟子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可见他的专注与宁静,窥探他自在闲适的心境。
再引导学生体会:
左右舟子与苏黄关系融洽、和谐,完全没有主客之分。
左右舟子一个喜动奔放,一个喜静安然,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舟尾横卧一楫”中的“横卧”看出小船自由飘荡、任意东西。
带着这份惬意与悠闲,带着这份宁静与洒脱,让我们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能让同学们看到核舟雕刻之精巧,更能让同学们感受五人悠闲惬意、轻松自在的心境,随水而流、任意东西的环境以及苏黄与舟子们和谐融洽的主从关系。】
4
寄诗意于人生
补充材料:
根据学者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未见黄庭坚,两人只有书信来往;当年佛印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因此,三人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
思考3:
王叔远为何要虚构“大苏泛赤壁”?
生展示。
王叔远的虚构或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王叔远的虚构或是对豁达、洒脱、自由的一种寄托。
补充魏学洢资料:
思考4:
叔远为何要“贻”学洢“核舟一”?
一方小小的核舟之上承载着一种情谊、一份豁达、一种自由、一份向往……
活动二:【妙笔生花诉真情】
倘若某天,魏学洢见到了王叔远;倘若某天,魏学洢遇到了苏东坡,你觉得他会向王叔远或是苏东坡做何等的告白呢?
生展示,师评价。
小结:
【设计意图:王叔远通过自己的想象雕刻了核舟,魏学洢通过仔细描摹揭开了核舟承载的意义。此环节的设计是课堂知识的延伸,能引领同学们大胆猜测和思考。通过小小的核舟,探其背后的文学底蕴与精神内涵。】
总结:
东坡影响了叔远,有了核舟的问世;
学洢解读了叔远,有了《核舟记》的故事;
我们读懂了学洢,探究了核舟所寄托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