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北京的春节》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它以老舍先生独特的“京味儿”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春节期间的习俗和风情。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详细记录了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在第二课时中,教材主要聚焦于对文章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的分析,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不同活动的描写,展现出春节期间的热闹、喜庆和团圆氛围。同时,文章中的“京味儿”语言特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通过品味这些独特的语言表达,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老北京的文化气息。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教材鼓励学生形成对文章的独到见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的学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其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他们能够独立阅读文章,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和“京味儿”语言特点时可能仍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发展中。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学习到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比较课文描写的春节习俗,加深对春节习俗的印象和理解。 ★★★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比较课文描写的春节习俗,加深对春节习俗的印象和理解。
难点: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核心问题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比较课文描写的春节习俗,加深对春节习俗的印象和理解。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谁来说说作者详写了哪几个部分呢?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它巧妙地衔接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的知识点。通过询问学生“作者详写了哪几个部分”,教师不仅检验了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期待。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因此,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文本 1.(1)生读课文: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生答: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生读课文: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生答: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1)生答:“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生读课文后回答:我能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1)学生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生答: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 (3)生答: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生答: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答: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 生答:还有逛庙会、买玩具。 7.生答: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生答: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1. 腊八。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我们可以体会到语言什么特点呢?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你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2. 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3.正月初一。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这段话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元宵。 (1) 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这些词语便表现什么呢?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7、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8.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1.通过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腊八蒜的诱人之处。腊八蒜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泡制出的成品却色泽鲜亮如翡翠,令人一见倾心;而其独特的酸辣口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作为调料还是直接食用,都能给人带来美妙的味觉享受。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更通过引导他们品味语言、感受食物的美妙,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使他们对传统节日和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总之,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而有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师生互答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除夕的热闹氛围,更能激发他们的感官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喜庆的夜晚。通过品味文本中的语言,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节日的喜庆氛围,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环节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3.教师将知识配对与文本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通过对男人们拜年、女人们接待客人、寺院举办庙会等活动的描述,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热情好客、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庙会上的赛轿车、赛马、赛骆驼等活动的介绍,学生能够体会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技艺的追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北京淳朴的民风,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这个教学环节设计精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够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勾画并朗读描写灯的语句,学生仿佛置身于元宵夜的盛大灯会之中,直观感受到灯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 5.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结构特点,还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详细描写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作者的描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而简略部分则能够凸显文章的重点,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避免冗余和重复。通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式,作者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够获得丰富的细节体验,又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6.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孩子们的形象化思维特点,还能够在视觉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动画的呈现,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氛围,对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促进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7.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感受不同的春节习俗,不仅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促进了他们对自身生活经验的反思和分享。 8.通过总结春节习俗的演变与不变之处,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了课堂学习的内容,使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春节习俗的理解,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同时,教师小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回顾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思考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总结 学生默读课文。 生答: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生答:舒乙写春节详细地介绍了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生答: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入不同作者的“阅读链接”,让学生默读并比较与老舍笔下的春节的不同之处,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作者笔下的春节风情,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春节习俗和氛围。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内容重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完成小练笔《我家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前 忙碌 过年 热闹 喜庆 欢乐 年后 平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结束了,我如同刚结束一场精彩纷呈的春节盛宴,心情既兴奋又感慨。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探寻北京春节文化的奇妙之旅。我用动画描绘出热闹的庙会,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美味的年味小吃,学生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春节氛围中。他们脸上洋溢出的兴奋和好奇,让我深感教学的乐趣和价值。 我们像侦探一样,一步步揭开春节习俗的神秘面纱。学生们在寻找线索、拼凑碎片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当他们恍然大悟地喊出“原来这就是春节的习俗啊!”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 然而,热闹过后也有反思。我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春节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仍有少数学生显得有些迷茫。他们在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时,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用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去解释和阐述。 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有时为了追求进度,我可能会忽略一些细节,导致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不够充分。这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和情感的过程。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和生成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探索、自由表达。 总的来说,这节课虽然有一些小瑕疵,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用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们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