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2 20: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 第 3 课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三教论衡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
初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
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
发为僧。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
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
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
神仙。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三教图》(清·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三教合一 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它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二、宋明理学A 程朱理学1、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 ……财政上, ……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宋代理学兴起的政治背景。
①【政治】: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②【经济】: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③【思想】:三教合一趋势加强;佛道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道的传播也为新儒学提供思想来源。
2、代表人物:朱熹二程①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起来;③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
握“理”;①三纲五常是天理;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
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
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时政)(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对教育)(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
学派。(对世界)(4)使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标志着儒家思想成熟。(对儒学)B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
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讨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异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求知》二程说:学任何知识都要深刻探究,这样才能得到其中的道理。
朱子说:“对,学习要贯通,必须花功夫,由浅及深,才能掌握天下的道理,但是,求道理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科学而是为了让人们明白道德伦理,懂得善。”
阳明说:“学习知识不必向外界探索,只要反省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得到知识和道理,良知是人固有的,只是被欲望侵蚀,要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认识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知。
《父子关系》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实质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压制
人们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程朱理学认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陆王心学认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道德修养形象比喻体会差别:佛教思想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身临其境朱熹王阳明如何评价宋明理学?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2、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五十岁那年,王阳明已是名满天下的一代大儒。他在镇江时,去金山寺游玩。一路走来,只觉似曾相识。后来,他看到一间关房屋门紧锁,门上还贴有封条,就要求打开门进去看看。知事和尚解释说:这是五十年前圆寂老僧的肉身舍利所在,五十年未曾打开,不能看的。王阳明坚决要求开门,开门一看,圆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团上,五十年过去依旧栩栩如生。墙上写有一首偈语: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2分)
答案一:有。因为它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理学的影响。
答案二:没有。因为未经证实的传说不具有研究价值。 (2分,仅判断不得分)(二)单选
1、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2、南宋时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为之制定了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等。这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4、《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
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5、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进
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于?
A.西汉   B.北宋   C.南宋   D.明清
6、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
①主张理在气先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 ④心外无理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