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同时,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3.能借助流程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课文巧妙的构思及生动、活泼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同时,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能借助流程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间:2-3课时
教学过程:
(提前布置预习,读通课文,识字学词,批注问题)
板块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板书:琥珀。看到这两个字,你有问题要问吗?
预设:琥珀是什么?琥珀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两个字都是斜玉旁的?……
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看看是否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带着问题阅读,往往能让我们思考的更多、收获更多。相信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脑海里肯定又冒出了更多的疑问,不知道你有没有把这些问题批注在旁边。作为预习的补充,学生再次提问题。
板块二问题分类,对应解决,辅助理解
1.我们刚刚复习过,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三个角度提问题。按这三个角度,试着将你的问题分分类。板书:内容 写法 启示
教师巡视,分别挑选三个角度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2.下面我们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先说针对内容的问题,刚老师看到,XXX提的是:“作者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就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谁知道为什么,你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发言。(出示教师准备的资料)查资料——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几万年,所以作者说根据一块琥珀就能推测几万年前的事情。(与“内容”对应)
板书:查资料。还有其它关于内容的问题吗?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如“什么是琥珀”“琥珀是什么样子”等问题,巩固查资料的方法,同时提出“请教他人”的方法。(在“查资料”后)
板书:请教他人。同理,在解决关于写法的问题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解决关于启示的问题时,渗透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分别与“写法”、“启示”对应)板书: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经验在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课后习题一和三。
课后习题三:“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金黄的光。”
这句话的推测依据是:只有在大热天,松树上的松脂才能流出来,而且太阳越火辣,松脂流出来的就越多,这样才能把两只小昆虫都困在里面。“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包在里头。”
这句话的推测依据是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看出它们在松脂里经过了一番挣扎,说明它们是同时被偶然困在里面的。
小结: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候,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大家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清晰讲述
1.这篇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再读课文,想想是哪两大部分,为什么?
1-12自然段讲的是琥珀形成的过程,13-18自然段是写琥珀被发现的过程和它的价值。
2.如果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1-12自然段),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你的讲述更有条理、更生动?更有条理的方法是可以借助流程图,先提取关键情节。更生动的方法是再读课文,记住一些生动的词句。学生梳理流程图。借助流程图复述故事,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板块四理解升华,对比阅读,感受写法
1.这块琥珀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读第13-17自然段。是被渔民和儿子发现的,并且作者以对话的形式把它写了出来。
2.作者又是怎样写这块儿琥珀的呢?读第18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呢?”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根据它们腿周围的圆环,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它们当时经历了挣扎。“推测”是什么意思?有理有据的猜测,科学地揣测。那根据这块琥珀,我们就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所以,文章1-12自然段的琥珀形成的故事,都是作者的——推测。
3.这块琥珀的价值,就是能让人们推测出几万年前发生的事情,帮助我们科学地理解这个世界。同样是写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在课后的阅读链接里,请仔细阅读这两段文字,先找一找它所对应的课文内容,再体会两者在写法和语言上的不同。写法上的不同:阅读链接是简单直接地介绍了琥珀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而课文是通知讲故事的方式在讲述科学知识。语言上的不同:阅读链接的语言比较概括、严谨,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
板块五识字学词,自主拓展,夯实基础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强调“扎”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引导学生区分“珀、伯”、“脂、指”、“拭、试”、“渗、惨”、“晌、响”等形近字。注意“餐”的间架结构及各部件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