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关键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通过慰藉,体会作者亲近自然的情感。
2.学习想象,迁移仿写。
教学重难点:
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关键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通过慰藉,体会作者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任务一:抓关键句,体会慰藉
1.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预设:夏天阵雨来时、晚上被逼着上床去
2.天窗给了小朋友们什么样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反复读一读,做一做批注。
理解“慰藉”的意思——安慰。
全班交流:
(1)讨论雨天:
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引导发现:反复朗读这句话,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聚焦“扫荡”——给了你什么感觉?
聚焦“十倍百倍”——为什么会放大这么多倍?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夏天的狂风骤雨,如:雷声、雨声、闪电等,当时产生的情感可能是:害怕、惊惧、兴奋等,相比于在家的无聊,天窗给了我们慰藉。
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师生齐读,小结。
(2)讨论夜晚:
引导学生找到第七自然段,理一理,这一段中哪些地方可能是看到的,哪些地方可能是想到的?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看到的: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
想到的:无数闪闪烁烁的星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灰色的蝙蝠……
联系实际想一想,夜晚睡不着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想干什么?如果有一扇天窗你的感受是什么?此时学生可能会看到月亮、星星,可能会产生很多美妙的幻想,会觉得十分有趣。
(3)小结:
天窗太重要了!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天窗为什么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引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任务二:体会想象,迁移表达
1.补充茅盾资料:
茅盾(1896—1981年)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小说《子夜》《春蚕》等。
茅盾的文章充满想象,他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朗读并仿照学习。
2.仔细朗读第7自然段:说说作者怎么写出夜的美丽和神奇的?
预设:用“星”和“云”引发的想象写出了夜的美丽。
预设:用一条黑影引发的想象写出了夜的神奇。
——见微知著,发挥想象来写。
3.仿照第七段,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1)雨天或是雪天,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2)乘汽车、火车或是飞机时,看着窗外的世界,你想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选择一个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第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中请用上“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
4.小组交流分享、展示。
板书设计
3.天窗
雨天——扫荡、十倍百倍
想象 无—有 虚—实
夜晚——星、云、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