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21: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春秋倒霉蛋——郑国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确实实有这么一个倒霉蛋,动不动就被胖揍一顿,那就是晋楚争霸时期的郑国。
由于当时郑国被夹在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中间,有事没事就被想要争霸的那一方揍一顿,于是“吃饭、睡觉、打郑国”的段子也因此应运而生。
翻翻历史,关于郑国的段子还真不少:
郑人买履: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等到了集市后却发现自己忘带了尺码,于是就返回家中拿。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买椟还珠: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翡翠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真是自古就有的地域黑。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春秋》三传
Part 1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榖)梁传》
编年体史书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左传》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春秋》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pú)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表面)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实质)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事实上都是为自己称霸诸侯而扩大势力。
人物简介
烛之武,即烛武,烛地叫武的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烛之武退秦师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y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shě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fá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jiāo、瑕xiá,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quē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huán也。”亦去之。
文本分析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从属二主
驻军、驻扎。(名词做动词)
晋文公
秦穆公
因为
在周朝的时候,下面的诸侯国分为
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
周制:公五百里,侯四百里,
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一)学习第一段
思考:第一段交代了什么情况?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学习探究
交代了晋秦围郑原因及驻军情况。
1.以其无礼于晋:“重耳过郑”,郑国未以礼相待。
2.且贰于楚:“郑楚结盟”,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出师理由:
(表面上)
实质上:
秦晋向外扩张。
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1、“秦晋之好”
2、秦的扩张野心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原因
思考
Part 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对……说
状语后置句,“于郑伯言曰”
派遣
秦国的军队
佚之狐慧眼识人,“必”字表现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侧面衬托出烛之武的外交才能。
听从
推辞
尚且
动词,做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郑文公说:“我没有早点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顺承,才
判断句
答应
屈尊自责、态度诚恳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国家大义警之、软中带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表现出郑伯的清醒理智、隐忍不发以及超人的胸怀和谋略
1.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2.第二段中可以感觉到烛之武是什么样的人?
烛之武临危受命。
有才能但也有不被重用的委屈
烛之武“先辞后许”表明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志士
(二)学习第二段。思考:
夜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名作状,在夜晚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已经
夜:不想让晋国发现,所以晚上出发
缒:不敢白天公然出来,城门都不敢开
反映郑国严峻的形势,照应前文的“国危矣”,同时表现出烛之武的勇敢无畏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直面局势,坦言知亡
欲扬先抑,避其锋芒,以退为进,提出问题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使动用法,使…亡,灭掉
状语后置句,“于君有益”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尊敬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巧妙地点明秦、晋两国联盟的虚伪性,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若舍郑以(之)为 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郑)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放弃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外交使者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您是知道的。
主谓取独
同“供”,供给
代词,指使者
形作名,缺少的粮资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以利益引诱秦伯,存郑对秦国有益无害
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 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
曾经
给予
恩惠
答应
渡过黄河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修筑防御工事
兼词,“于之”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直陈晋惠公背信之事,暗示秦晋之盟不可信任。烛之武利用历史矛盾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它如果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疆界,就会想要向西扩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通“餍”,满足
宾语前置句,“有何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已经
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哪里
句首语气词,希望
考虑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先揭露晋国贪得无厌的本性,然后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指出晋国在灭掉郑国之后,会向西侵略秦国,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第三段。
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亡郑无益 舍郑无害
晋过去无信 晋将来无厌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机智善辩的烛之武
游说技巧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jù)能若是乎?
--[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处处言秦 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 暗则为郑
亡郑利( )
舍郑利( )


何去何从?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与郑盟
同“悦”,
高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名次做动词,
结盟
派遣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 乱 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军队的散乱
替代
军队的齐整
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还是
离开
秦晋联盟瓦解,郑国转危为安。
晋侯面对骤变,头脑清醒,理智判断,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日后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而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烛之武退秦师之后
烛之武说退秦师后,动摇秦晋联盟。两年后秦攻打郑国,郑早做准备,秦无功而返。在回师的路上,晋国对其进行了伏击,秦军大败,秦将被俘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崤(xiáo)之战”。
文言知识积累
归纳总结
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
(矣)
(供)
(悦)
(智)
(餍)
(缺)
归纳总结
文言知识总结·古今异义(古/今)
贰于楚也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子
越国以鄙远
以烦执事
亦去之
微夫人之力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外交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儿子)
(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离开/距离)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把……做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西面的,名作定)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词类活用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文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省略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倒装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焉用亡郑以陪邻?
(哪里要…,怎么…)
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积累成语
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
C
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两个大国,晋献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此来加强同秦国的友好关系。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动乱,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即位,称晋惠公。原来夷吾因为受献公的宠姬骊姬迫害而长期流亡在外,为了保证自已能安全回到晋国即位,就请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作为回报,他答应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谁知夷吾即位后,并没有信守诺言。
晋惠公不守信用的行为,引起了秦穆公的不满。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国求救。秦穆公不计前嫌,送去了大批粮食,帮助晋国渡过难关。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就向晋国求援,但晋惠公忘恩负义,根本就不顾念秦国对自己的种种帮助,不但不支援一点儿粮食,反而派兵攻打秦国。秦穆公非常生气,等待国势转好,便亲自率军讨伐晋国。不久,晋国战败。秦穆公活捉了晋惠公,把他囚禁起来,准备回到秦国后就杀了他。
穆姬得到消息后,身穿丧服,带着三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国以刀兵相见。如今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到都城,我就什么时候死,请君早做打算。”秦穆公一听着了慌,没办法只好放了晋惠公,还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之后秦晋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以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晋惠公把太子子圉(yǔ)派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还将一个女儿嫁给了子圉。后来晋惠公病重,子圉担心当不上晋国的国君,就于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称晋怀公,但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这时,晋公子重耳来到了秦国。重耳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而且很有才华,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他。秦穆公看到晋国政局动荡,晋怀公昏庸无能,就决定帮助重耳回国夺取政权,而且还把自已最喜欢的女儿怀嬴及四位宗女嫁给了他。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和国内群臣的拥戴下,回到都城曲沃,秦穆公派人杀死怀公,扶立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