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说明: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相应的位置;
2.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 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
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
(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
材料二:
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来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
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草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
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
(摘编自林艳、雷嘉棋《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
B.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不对称性。
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更严谨。
D.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
B.科学家主要依据实验或观察提供的数据对科学假说进行证伪,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
C.“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
D.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
B.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
C.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
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
4.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
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丛林海
陆颖墨
按照测算,返程潮流很明显,参训官兵从天上的北斗星也能看出该回程了,很兴奋。漂流几小时后,海上突然起了大雾。预报中没有雾,奇怪。很快,两个筏子互相看不到了,只能不停地用各种水鸟声编成的口令保持联系。
在雾海漂流,四周白茫茫。看不到尽头,又似乎到处都是尽头。忽然,钟金泽在前头的雾中对张亚平说:“别老学海鸱叫了,唱歌吧。”
张亚平让他先唱。钟金泽也不客气,马上唱了起来。歌声在湿重的雾气里传得很沉,也很浑厚。金钢觉得耳朵都有些发颤,痒痒的。
钟金泽刚唱完,张亚平马上取笑:“又是《打靶归来》,你就会这一首 耳朵都起老茧了。”
前边刘岩的声音传来:“老歌怎么啦,我们就喜欢这首歌,他能唱出川剧味来,你能吗 ”
钟金泽又跟了一声:“该听听张亚平的山东吕剧了。”
张亚平愣了愣,扭头对金钢坏笑。它马上警惕起来。果然,张亚平比画着对它说:“你大叫一声,吓吓他们,就像上次你对我吼那样。”而后夸张地张了张嘴。金钢马上明白是要它冲钟金泽吼叫,当然不会理他。
张亚平见它没动,以为它没明白,轻轻在它身边吼了一声,算是催促。金钢依然不理他。金钢只听钟金泽的。当然,现在是在任务中,在这个筏子上也要听张亚平的指令。是钟金泽把它交给张亚平的,让它暂时服从张亚平的命令,它怎么会对钟金泽吼呢 张亚平又拍了它几下,金钢依旧没有动。张亚平急了:“服从命令!”
“服从命令”,这四个字金钢当然听得懂,分量也很重。但是,让它对钟金泽吼,怎么执行 见金钢没有动静,张亚平似乎有些沮丧,拧了一下金钢的耳朵。而后,清清嗓子,打算自己唱。
就在这时,金钢叫了。执行命令是军犬的天职,拒绝命令是军犬的耻辱,金钢不可能在张亚平这儿落个不执行命令的坏名声。它仰起头,对着钟金泽汪汪汪叫了起来,高一声,低一声。
张亚平惊住,钟金泽惊住,连大海白雾都惊住了。
金钢的叫声是有音符的,一个一个音符,很快让人大致听出原曲——就是《打靶归来》。这首曲子它听了多少年,多少遍。没人的时候,金钢不知偷偷练着哼了多少遍,只是没在任何人面前唱过,不,是汪过。
曲子很快汪汪完了,好一阵的寂静。
终于,两个筏子上都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钟金泽赶紧将筏子折回来,把金钢从张亚平的筏子上抱了过去。说实话,许多军犬会跟着音乐跳舞,但金钢哼出乐曲让他太意外了。
钟金泽拍着金钢的脑袋,对张亚平说:“当年我从训练基地领回金钢,教员说,金钢训练好了,智商能超过十岁儿童。现在我看,金钢比十岁的孩子厉害多了。”金钢知道他在夸自己,十岁、十二岁,这几个词钟金泽说过多少遍了。
钟金泽接着吹开了,金钢虽然不全听得懂,但感觉到句句都是夸自己的。
那一次在台风中救下渔民,金钢立了功,得意得不行,让刘岩训了一顿。金钢吸取了教训,现在,在大家的表扬声中,它赶紧低下头,眼睛出神地看着水面。正是这一看,让它一个激灵。
来时,过了大半航程,他们遇见了一大片珊瑚礁盘。在水下很近的地方,透过翡罩一样的海水,阳光随着波浪晃动,好似繁星点点。水下的珊瑚林中,随着光线的变动,变幻出各种色彩和图案。随着筏子的移动,一片片珊瑚林交替显现,在水下摇曳飘动。五颜六色的鱼儿,在珊瑚树枝之间游弋穿行,真好看。
战友们在赞叹,金钢也有些小小的冲动,真想一头扎下去游戏一番。它看珊瑚林的时候,闻到了一股强烈的海腥味。这种腥味,区别于一般的海面。它循味看去,看到水下还飘舞着一条条不知名的植物,像海带,也像海草,味道很吸引它,有点儿像煮熟的海蟹。这片水下树林很大,筏子在树林的头顶上航行了好长时间。
钟金泽和刘岩对这片树林很有兴趣,指指点点说,他们是在林梢飞行,还说要给这个礁盘起个名字。
金钢率牢记住了这片树林的气味,这是它的习惯。现在是返程,都漂流一大半时间了,虽然有大雾看不见海面之下,但那股腥味是应该能闻到的。金钢发现了问题,它马上冲着钟金泽和张亚平叫了起来。
两个筏子正要分开,张亚平身子探过来,伸手拍拍它的脖子:“让你叫,你不叫。受了表扬,又叫了。”
钟金泽马上说“有情况”,同时用目光询问金钢。金钢用前爪指指水下,又划了一个大大的圈,再指指筏子的前方,摇了摇头。
钟金泽对张亚平说:“漂流方向错了。”
急忙打开备用的指北针,果然严重偏离了航向。原来,他们漂流出来不久,就拐了九十度的弯,按时间计算,再有几个小时就可能漂到非实控区了。
紧急呼救,我们的巡逻快艇很快赶到,把这两只筏子接了回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天上的北斗星”“各种水鸟声编成的口令”等展现了海军军事训练中官兵们测定方位和交流的方式,军旅特点鲜明。
B.文章中“雾海漂流,四周白茫茫”“湿重的雾气里”说明了海上所起的雾之大、之浓,意在突出官兵们在海雾中漂流的场景。
C.文章中张亚平、刘岩、钟金泽的关于唱歌的对话,玩笑中透露出个人性格,是借对话展现官兵们来自祖国各地,友好和谐。
D.文章写金钢“汪汪”完了《打靶归来》的曲子,赢得了两个筏子上的掌声和欢呼声的情节,是要说明金钢比十岁的孩子厉害很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张亚平取笑钟金泽只会唱《打靶归来》,为后文金钢能够汪出这首曲子埋下了伏笔,前后形成了照应,也说明二者相处时间之长。
B.文章通过战士们的语言描写侧面表现金钢的形象,同时通过动作描写正面表现金钢的形象,两种手法使金钢的形象丰满立体。
C.文章使用倒叙手法来讲述金钢面对表扬曾经扬扬得意而被批评的故事,使得后文金钢吸取教训低头看水面的细节真实自然。
D.文章结尾张弛有度,简要交代,既真实,又强化了金钢在返程训练中立下的功劳,同时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回味的空间。
8.本文以“漂流”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4分)
9.本文的主角是金钢,却对珊瑚礁盘作了细致的描写,对此你如何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卵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卵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造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修建
B.亭以雨名,志喜也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狱:监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B.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D.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三者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
B.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除了具体描写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还交代此前“弥月不雨”的情况,为后文记“喜”做了有力的衬托,行文曲折起伏,饶有兴味。
C.下雨前,太守就已经开始修亭凿池,没有顾及忧心庄稼的百姓。亭成恰逢雨至,太守看到人民庆祝的场景,深感惭愧,将这一场喜雨归功于天子和造物主,并用“喜雨”来给亭子命名。
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表达与民同乐的感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14.简述“喜雨亭”名字的由来,并说说这一命名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志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下列对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16.比较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黄庭坚的《登快阁》中借用“伯牙绝弦”和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慨叹知音难觅,唯幸美酒相伴的两句诗是: , 。
(2)《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诗人一方面感慨人情凉薄,另一方面则在自问自悔中,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3)杜甫的《客至》中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的两句诗是:,急
(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借酒浇愁的形象,同时也有意回避了从正面来写苦闷。
(5)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呈现出扬州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荒芜衰败景象的词句是: , 。
(6)柳永的《望海潮》中运用互文的手法,展现出西湖上日夜飘荡着美妙的乐声的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题。
连绵的山丘、温暖广阔的田野以及无尽的白昼在此沉眠,它们尽享明媚阳光,不再叹息生命短长。荒凉之野不再寂窦。进入这里,可卸下肩头习俗的包袱。自然的圣洁使宗教①相形见绌,自然的真实使英雄②黯然失神。在这儿,我们发现任何东西都无法同大自然③相映争辉,自然如同神明,审判每一个接近的人。无言的树木开始说服我们放弃那些以庄重为名的琐碎,与之一起生活。走进展开的风景,为崭新的画卷所倾倒,为④摩肩接踵的思绪所吸引,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心满意足地随自然而去。
18.文中画横线的四个成语中有两个是使用错误的,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题。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____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_____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___.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草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_____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英勇无畏 青史流芳 汇入 举世瞩目
B.顽强不屈 彪炳史册 融入 引人注目
C.顽强不屈 青史流芳 汇入 引人注目
D.英勇无畏 彪炳史册 融入 举世瞩目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路儿是一节节儿被脚板磨光了的青石头央杂着一坨坨儿被躁瓷实了的红泥土,起起伏伏连普坑坑洼洼,像一条死掉的巨蚯蚓。记忆中常和院里的伙伴儿一起站在柏树坪或是柏树凸,张望着远方的层峦叠嶂浮想联翩,无数遍来回扫视着对面跨过毛家峡后与官山半腰间统过“野鸡梁”的那条公路,犹如一条金色飘带而想入非非。那时候“野鸡梁”这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公路上格外寂寞,一年半载里经过不了几辆汽车的。每当我们幸运碰上有辆“老解放”驶过时,第一个发觉的伙伴儿总会满院子兴奋地吆喝:“看车去喽!----”接着,呼唤声便①__,瞬间在峡谷里连声回荡。虽然相隔千米之遥,可那驾车的司机似乎②__:车喇叭响得格外欢实,发动机的轰鸣声分外起劲儿。稀罕的模样儿让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好一阵儿,顷刻间也打破了柏树坪上空往常的宁静,飞奔而来的伙伴们一屁股坐在柏树坪梯田地边的青石高坎儿上,身后一阵儿灰尘直置。纷纷忘情指点谈论着那辆甚是稀奇的“铁怪兽”—-那是童年里唯一来自山外边的“精灵”与“信使”。
20.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和钟扬外向热情的性格相比,他的妻子就显得内向了许多。
B.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C.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
D.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画线句子的表达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劝学》中认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慈,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有俗语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实则都浓缩着青年成长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4. 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前者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后者不可能;
②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前者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后者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
5. 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
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
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
6.D(“是要说明金钢比十岁的孩子厉害很多”错误,文中借此展现了金钢的忠诚和聪明)
7.C(“倒叙手法”分析错误,此处是插叙)
8. ①情节与线索,以“漂流”为中心谋篇布局,作为一条线索,省去许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情节更加紧凑;②人物上,因为金钢的味道判断而发现“漂流”方向错了,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了金钢的忠诚、智慧。③环境与主题上,集中描写了人物在特定的“漂流”环境中的活动与感受,使主题更加突出。(每点2分,共4分)
9.①形象上:金钢对珊瑚礁盘的气味非常敏感,写珊瑚礁盘表现了金钢嗅觉灵敏、记忆力强的特点(2分,形象概括不准确者,酌情扣分)。②情节上:插入珊瑚礁盘的描写,补充交代了金刚“一个激灵”的原因(如答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等,不准确,不得分),使情节发展更合情理(1分),同时推动情节发展,自然引出后文发现问题的叙述,将故事推向高潮(1分)。③主题上:金钢和战友们都喜欢这片美丽的珊瑚礁盘、水下树林,呼应了题目“丛林海”(1分),深化了主题(1分)。(6分,其他如答“丰富小说内容,使紧张严肃的军旅生涯增添情趣”也可得1分)
10. D(狱:诉讼案件) 11. A 12. C(中国封建时代,为官者建亭供游乐本是常事,更何况苏轼这样一位为政清廉、崇尚节俭的官吏,断不会建豪华的丽亭美池。如文中所述,“喜雨亭”不过是一个供休息的场所而已,一座极普通的亭子,所以C项的说法没有道理。)
13. (1)过了一段时间(不久)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采分点:既而:过了一会儿,不久。(1分)弥月:整整一个月(1分)不雨:没有下雨(1分),方:才(1分)
(2)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出现旱象便把雨赐给百姓。(4分)
采分点:今天,古今异义;遗,遗弃,抛弃;始,刚刚,才;赐之以雨,状语后置,把雨赐给百姓。每点一分。
14. 苏轼到扶风的第二年春天,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担忧干旱带来灾荒,三月突然连降了几场雨,忧虑顿除,为了庆祝并纪念这几场丰收雨,苏轼便用“喜雨”来命名亭子,从中传达出苏轼心系百姓、与民同乐的志趣。(3分)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刚修建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子,没有稻子,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里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出现旱象便把雨赐给百姓。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如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说不是这样,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而太空冥然缥缈,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它(喜雨)来称呼我(这)亭子。”
15. B(比喻不是借代)
16.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或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愤懑1分)和自我宽慰、安慰(1分)。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或者落寞 给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1分),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翻译或者宁愿过贫贱生活,也不愿在官场同流合污1分)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写到乐观或自信给1分),思想境界更高(1分)。d
17. (1)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2)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4)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5)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6)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18. ②黯然失色/相形失色 ④接踵而至/纷至沓来/接连不断/源源不断(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指出②和④成语运用有误,少部分同学不能发现④的问题,答案多为②和③。)
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黯然失神:1.由于心情沮丧而精神受到摧残;2.情绪低沉,失魂落魄;3.形容十分沮丧的样子。语境强调与英雄相比,自然的真实更美好,应改为“黯然失色”。
接踵而至: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语境是思绪随着美丽的画卷展开,应改为“接踵而至”。
19. D。第一处,英勇无畏:非常勇敢,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坚韧、刚毅,毫不屈服。语境形容我党领导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不畏艰险,应用“英勇无畏”。
第二处,青史流芳: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此处形容“长征”的业绩,应用“彪炳史册”。
第三处,汇入:汇集起来一起流入。一般形容别人给(自己)公司汇款进来。融入:融合;混入、混合。语境是说伟大的长征精神融合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应用“融入”。
第四处,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引人注目:引起人注意。此处形容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影响很大,应用程度较重的“举世瞩目”。
20. C。A,表示转折;B,表示“马上”;C,表示事情发生得早;D,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的行为。
21. ①此起彼伏/此伏彼起/此起彼落 ②心有灵犀
22.(1)运用比喻,将羊肠小路比喻成死去的“巨蚯蚓”,生动形象地表现这条小路的崎岖不平,饱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贫瘠。(2)多处运用叠词,长短句相间,强化了小路的特征,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每点2分)
23. 作文详见专题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