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一中2023-2024学年(下) 高二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下列现象与其所用到的信息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我最闪亮”: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化学信息
B.“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行为信息
C.“臭名昭著”:野生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物理信息
D.“温柔陷阱”: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昆虫捕食——化学信息
2.草食动物需借助肠道中的多种纤维素分解菌才能分解纤维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食动物与其肠道中纤维素分解菌是寄生关系
B.草食动物与其肠道中纤维素分解菌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C.草食动物与其肠道中纤维素分解菌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D.草食动物肠道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属于一个种群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
①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②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③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B.常用的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C.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D.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5.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B.稻田中泥鳅、虾、黄鳝、蚯蚓及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C.“鳅粪肥田”是指田里的粪便能为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外来物种入侵不会对当地群落演替产生影响
D.由于灌木繁殖能力较强,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
7.综合利用沼气池是改变农村环境的重要途径。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过程中碳都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B.①一④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流动
C.沼液、沼渣肥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 D.综合利用沼气池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8.“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集农业生产、旅游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类型。下列关于“美丽乡村”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丽乡村”能量金字塔不会呈倒金字塔形
B.“美丽乡村”的生物多样性肯定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
C.“美丽乡村”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
D.“美丽乡村”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9.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该模式没有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
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水平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C.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D.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11.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D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C和D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C.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kg
D.若A、B数量不变,则该地池塘能承载的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数量大于体长大于2.8cm的D种群数量
1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13.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冻原的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B.热带雨林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补给
C.沙漠里的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 D.非洲草原上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14.林鸽和猫头鹰共同生活在树林的中上层。林鸽一般白天活动,以栎树等高大乔木的核果和种子为食。猫头鹰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中,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鱼等动物。它们在生态位上分化的方式不包括( )
A.划分活动范围 B.改变食物种类 C.改变呼吸方式 D.错开活动时间
15.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溶解氧越多
C.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低
16.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包括老年和幼年
D.蚜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1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带标记物的动物更易被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蜣螂最多获取大象20%的能量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
18.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混养时,其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四大家鱼的全部个体组成一个种群
B.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他动植物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D.图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
19.下列属于群落研究水平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0.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1.4.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22.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细胞分散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是葡萄糖有限和试管内空间有限
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中c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
C.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D.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2.2×106个
23.已知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6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200只 B.300只 C.400只 D.600只
24.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25.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竞争中存在3种信息形式
二、综合题: (本题共5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26.(8分)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图1。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1中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
(2)此针、阔混交林中,d年份的优势种是_____________。
(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而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___________。从长远看,在森林生态系统趋向稳态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调节。
(4)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入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5年后入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1分)研究人员在对某淡水养殖湖泊研究后,绘制了湖泊中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图1)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示意图,图中A~D表示生态系统相关成分。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从群落的结构上分析,该湖泊的层次性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限制(写出两项)。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图2中的B表示________,图2中有而图1中没有的成分有__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碳元素以CO2形式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虾的种群密度时,若第一次用大网眼的网进行捕捞并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的网进行捕捞并计数,则最终调查的数值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将________(填“明显偏大、明显偏小或无明显差异”)。
(4)草食性鱼类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获得的能量来源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5)若将图2修改为该淡水养殖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需要将A的含义改为“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增加光和____________的能量输入,删除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的过程。
28.(13分)由于气候变化,2020年东非遭遇了2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蝗灾。为治理蝗灾人们探究了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多种因素。图甲是在35℃下沙漠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影响的曲线;图乙是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沙漠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蝗虫产卵数量常用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欲预测沙漠蝗虫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需对该蝗虫种群的________进行研究。
(2)由图可知:天气越干旱,沙漠蝗虫数量越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当气候潮湿时,沙漠蝗虫的数量随湿度增大而减少,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一点)
(3)沙漠蝗虫所在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24500)→沙漠蝗虫(75)→沙云雀(5.5),相关数据表示同化量(单位:103J.hm-2.a-1),据数据分析可知沙漠蝗虫和沙云雀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10%~20%区间,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状态下,沙漠蝗虫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蝗虫的_________。研究表明,植物释放的气味对蝗虫食物的选择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人员指出,可以通过大型的捕蝗机械和建立栅栏等物理手段来防治沙漠蝗虫,除此之外,请提出一项其它控制蝗灾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0分)(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存在大片大树杜鹃山林,大树杜鹃是一种高大乔木,林下植被分布较少,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山下有一个稻田群落,由于人类耕种过程中施用化肥、农药,近30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它们几乎绝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林区大树杜鹃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2)为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_____________法调查高黎贡山山区大树杜鹃的种群密度。红蜘蛛是大树杜鹃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主要吸取植株的汁液并使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据此分析可知,红蜘蛛与大树杜鹃之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这种种间关系一般_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造成某一方生物灭绝。
(4)高黎贡山从山脚农田分布的杂草、庄稼到山上高大的大树杜鹃、灌木,这里___________(是/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近30年农田群落的变化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
30.(8分)20世纪70年代,贫笃湖周边各种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到湖里,导致水质恶化,鱼虾几乎绝迹,湖水散发着臭气。为了解决贫笃湖水体缺氧、自净能力差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厦门市政府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大大改善了湖水水质,美化了湖区景观。
(1)20世纪70年代,贫笃湖周边各种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到湖里,导致水质恶化,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的。
(2)下表为科研人员对贫笃湖水质进行检测的部分数据:
水质要素年份 溶解氧 石油烃 铜 锌 总汞
1999 3.9-6.9 0.06-0.09 2.9-5.3 5.0-12.5 0.01-0.02
1993 0.8-4.5 0.1-1.7 1.8-28 —— ——
1983 0-3.8 0.5-31 18.5-818 65-303 0.78-3.1
注:重金属含量单位为μg/dm3,其他为mg/dm3,“——”表示未检测该项数据。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整理后贫笃湖的水质得到很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在_________。据此推测厦门市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
(3)贫笃湖生态系统存在这样的食物链:浮游生物→植食性鱼→白鹭,白鹭所在营养级的同化量低于植食性鱼所在营养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沿着这么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安一中2023-2024学年(下) 高二第一次月考生物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DBBBC 6.BBCCD 11-15 DBBCB 16-20.BCBAD 21-25 CDCBC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26.(8分)
(1)b~c(2) 山毛榉(3)阳光 栖息地和食物(2分) 负反馈
(4)“J”形 环境阻力增大(或其它合理答案)
27. (11分)
(1)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光照、温度(溶氧量等)(2分)
(2)生产者 A、D ①②③④(全对得2分) (3)无明显差异
(4) 一
(5)饲料中有机物 ①
28.(13分)
(1)随机取样 年龄结构
(2)天气越干旱,相对湿度越低,沙漠蝗虫产卵数量越少(2分)蛙、鸟等天敌增多会捕食更多的沙漠蝗虫(或真菌等寄生生物大量繁殖影响沙漠蝗虫的种群数量)(2分)
(3)沙漠蝗虫的同化量有一部分流入第三营养级的其他生物(2分)
(4)生态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
(5)利用药物进行化学防治或利用天敌、信息素等进行生物防治。 (2分)
29.(10分)
(1)枯枝落叶层(凋落物)、温度、阳光(2分)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分)
(3)样方 寄生 不会
(4)否
(5)速度和方向(2分)
30.(8分)
(1)有一定的限度
(2)溶解氧升高,石油烃、重金属含量降低(2分) 关停污染企业(限制污染排放、引潮入湖、输送新鲜海水、清挖湖底淤泥等)
(3)植食性鱼所在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暂未利用),只有一部分流向白鹭所在的营养级(2分)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