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五十多年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然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夙愿。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解决,祖国一定会统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一是巩固新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2、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召开:①时、地:
②代表:1949年、北平社会各阶层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1、背景: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旧政协:
指抗战胜利后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1946.1 ;重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以别于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1948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扩大、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后来,周恩来提出:许多团体都冠以人民两字,政协何不采用?这个意见被采纳了。因为人民包括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人民民主的性质鲜明。1949年9月17日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隆重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中国
共产党无党派
人士各民主
党派人民
团体各民族海外
华侨各地区人民
解放军代表的广泛性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2)内容: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作者田汉聂耳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共同纲领(3)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3、性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4、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5、发展:(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背景:
目的:
意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
劳动者的政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
一个新阶段。4、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确立和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5、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6、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2)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参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看书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条件: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表决票票样(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
唯一机关。问:(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3)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4)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拓展与延伸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拓展与延伸二 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经济基础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1、条件:3、意义:(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67 年——1976 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 停顿。
4、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国情。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建立:3、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4、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大团结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小结: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的政党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巩固练习BAD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练习ABB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8、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练习BD9.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有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
C.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行D10.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改变了“共同纲领”关于国家性质的定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巩固练习D1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1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改革 B.土地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 D.改革开放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CC巩固练习D1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对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包括(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进步
③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A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典例题(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l.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答案这是一道江苏的高考题,这种材料题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求从材料中找准信息点来回答,甚至不必加工,问题的答案全部来自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