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3 08: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后旅欧留学,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34年7月14日在北京病逝。
胡适写给刘半农挽联是:
“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伙如今又弱一个;
拼命精神,打油风趣,老朋友之中无人能忘半农。” 刘 半 农家乡故人一所激情四射的大学 北大在国人心中之所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实在于其在中国近代思想和社会变革中之地位。走近北大讲坛上的教授当时北大教坛中,即有旧式的学者:
刘师培、辜鸿铭、
黄侃等人;
也有新思想的代表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一所激情四射的大学当时的北大为什么能聚集如此众多的学者呢?蔡元培时代的北大 材料中蔡元培对大学的精神是如何理解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这种办学方针在当时有何作用?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展开斗争。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质是鼓励和倡导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文化的阵地。 ——顾颉刚——活动基地“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 家 之 言原因探微一段黑暗的岁月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观察一: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想  材料一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中国醒悟之后,发愤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新式知识分子队伍也不断扩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怀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兴办报纸新闻事业,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观点,苦苦寻觅改造社会的新方法。
  
请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告令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28日,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同年12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专制思想仍旧根深蒂固愚昧 迷信观察二: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  想一想: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什么问题?材料三 
  
材料四 袁世凯:皇帝之宝《二十一条》的签订观察三: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政治——列强侵略加剧,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心得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秀才”的呐喊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兴起
一篇石破惊天的文章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ScienceDemocracy民主科学(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高高飘扬的两面旗帜—口号(德先生)这两个口号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要高举这两面旗帜他们还必须进行哪些反封建斗争呢?这段话反映了陈独秀怎样的态度?  材料一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哪一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民主、自由、平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打倒孔家店”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孔子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打倒孔家店”靠不住的人学习延伸: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你认为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外来文化:借鉴吸收,与国情相结合 康有为称颂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
——《中国近代史》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有何截然不同?
试从思想状况、经济基础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两者在实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课堂拓展“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干不了,谢谢!” 胡适(右)和陈独秀(左)对 比 说 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文学形式:
新文学就是白话文,
旧文学就是文言文
文学内容:
新文学新鲜、平易、明了
旧文学陈腐、雕琢、难懂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提倡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主张文体形式改良主张文体形式、内容上革命 《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新文学的典范
文学革命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材料二: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材料一:封建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影响深远 材料三 《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冲击力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民众觉醒
(最大功绩)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了五四运动“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陈独秀材料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没有与人民群众运动相结合另眼看新文化运动——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毛泽东 与之前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相比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何处
提倡民主、科学,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比比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 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内容新发展引领前进新旗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五四运动以后广泛传播(成为主流)1、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根据课本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史实1918年,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李大钊主编出版…
(2)李大钊发表…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5)出版刊物…
(6)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在中国广泛传播?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 …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自觉地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去。他们一方面直接接触工人,与工人打成一片;一方面出版各种工人刊物,如《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促使两者的结合。 在经历了将近80年的苦苦探索后,中国人终于有了新的指引前进的旗帜—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步伐的推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生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启中国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找到出路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①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学:学技术心得列强
侵略闭关锁国
盲目排外民族危机出现和加深经济 、政治、思想等变化近代化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