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舟山市化学高考二轮复习突破之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一)
1.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2mL0.01mol·L-1FeCl3溶液滴加浓盐酸 溶液颜色加深 氢离子抑制了Fe3+的水解
B 乙酰水杨酸水解液中加入过量的NaHCO3除去过量的硫酸,滴加几滴氯化铁溶液 溶液显紫色 说明乙酰水杨酸中含有酯基
C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先产生沉淀后逐渐溶解 Fe(OH)3先聚集为沉淀,后与应
D 向K3Fe(CN)6溶液中加入少许铁粉,静置一段时间 有蓝色沉淀生成 K3Fe(CN)6具有氧化性
2.工业废水中的Cu2+、Hg2+等可通过沉淀法除去.现有Cu2+、Hg2+均约为的工业废水1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25℃,只存在于溶液中,固体立刻分解,饱和H2S溶液的浓度约为.
难溶物 CuS FeS HgS Cu(OH)2
H2S电离常数,,[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时可视为完全沉淀,不考虑与的进一步反应,不考虑废水中其它离子参与反应].
A.可用除去废水中的Cu2+、Hg2+ B.调节至,溶液中Cu2+未沉淀完全
C.通过滴加Na2S溶液,可使CuS沉淀和HgS沉淀分离 D.向废液中通入H2S至饱和,大于
3.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
实验Ⅰ:102.0盐酸中缓慢加入1.00克CaCO3粉末,充分搅拌。
实验Ⅱ:持续通入到少量NaHCO3溶液中,逸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CuSO4溶液、足量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实验Ⅲ:往200.2的NaHCO3溶液中加入200.2的溶液,再滴加少量0.1溶液,出现沉淀。
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0025克,其饱和溶液密度视为1。有关常数如下表:
H2CO3 H2S Cu(OH)2 CuC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Ⅰ所得溶液中满足:
B.实验Ⅱ中,两洗气瓶分别出现黑色和白色沉淀
C.实验Ⅲ中得到的沉淀不可能为碱式盐
D.常温下,明显大于
4.一种从Al3+和Cr3+混合溶液中分离出铬元素的流程如下。常温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流程可避免形成胶体而难以从体系中分离的情况发生
B.若滤液C中不含,则滤液C中
C.可用溶液代替和氨水
D.加入和氨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钡餐造影检查是以医用硫酸钡作为造影剂,口服后随着人体消化管道的蠕动,涂抹在胃肠道内管壁及充填在管腔内,在X线照射下与周围器官形成明显对比,可以观察胃、食管等器官的外形、大小、位置、扩张性及蠕动波情况,进而显示消化道有无病变。
已知: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饱和溶液pH约为9.6,人体胃液pH约为2;的一级电离是完全电离,二级电离电离常数。结合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在胃液中的溶解度大于
B.若每次加入的溶液,至少需要4次加入才能将全部转化为
C.饱和溶液通入少量后溶液中:
D.若误服,医学上可采用适当浓度的溶液洗胃或静脉缓注溶液实现解毒
6.已知常温下,电离常数:;;;;;。某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溶液混合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常温下溶液pH为11.65):
实验①:溶液中,小心滴加等体积0.1mol/L盐酸,无气泡产生;
实验②:溶液与等体积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③:溶液与等体积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和气泡;
实验④:溶液与等体积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
B.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
C.实验③总反应,平衡常数
D.实验②中沉淀为正盐,实验④中生成的沉淀可能含有碱式盐
7.室温下,用含少量和的溶液制备的过程如下。
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
B.“除钴镍”后得到的上层清液中为,则为
C.溶液中:
D.“沉铁”后的滤液中:
8.25℃时,某小组通过调节0.1mol/L的FeCl3溶液的pH,获取Fe(OH)3饱和溶液并对其进行研究。已知,25℃时,的电离常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时,pH为3.0时,体系中无Fe(OH)3固体
B.25℃时,的溶解度为,
C.25℃时,Fe(OH)3饱和溶液中Fe(OH)3分子的浓度约为
D.25℃时,pH约为9.31时,溶液中与的浓度相等
9.某小组做如下实验:
实验①:向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
实验②:向固体中加入溶液充分搅拌浸泡
[已知:常温下,,,,,的电离常数:,,溶液混合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时,滴定终点发生反应为
B.实验①中时,存在:
C.实验②中再加入溶液,可将BaSO4完全转化为BaCO3
D.实验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溶液,会析出和
10.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含有少量MgO、SiO2等杂质)制备LiFePO4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钛铁矿经盐酸浸取后钛主要以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滤液①中含有Fe2+、Mg2+
B.相同温度下溶解度:
C.煅烧的主要反应为
D.为保证水解过滤时能完全除钛,需调pH至溶液呈碱性
11.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将废水中的苯酚富集并加入Na2CO3;转化为苯酚钠,再通入CO2,可进一步分离回收。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CO3;也可用NaOH或NaHCO3替代
B.的平衡常数K约为9.57×103
C.转化反应中若,此时溶液中
D.当通入CO2至溶液pH=10时,溶液中的C6H5ONa完全转化为C6H5OH
12.烟气脱硫可有效减少引起的大气污染,同时还可得到有用产品。传统湿法脱硫多以碱性物质作吸收剂,新型脱硫方法选用离子液体(指在室温或接近室温时呈液态的盐类物质,由阴、阳离子组成)作吸收剂,通过物理和化学吸收实现脱硫。已知时,几种酸的电离常数: ,; ,;(乳酸)。传统湿法脱硫涉及的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烟气与氧化镁浆液的反应:
B.烟气与石灰石浆液反应得到石膏:
C.烟气与氨水反应得到硫酸铵:
D.烟气与海水中的反应:
13.25℃时,某小组做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Ⅰ:分别往浓度均为、溶液中通入至;
实验Ⅱ:在1.0L、溶液中加入固体,充分反应。
[已知:25℃,的电离常数、;、。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B.实验Ⅰ结束后,、溶液中均有
C.实验Ⅱ的转化存在平衡常数:
D.实验Ⅱ中,改用饱和溶液,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14.已知HCOOH水溶液在密封石英管中的分解反应:
Ⅰ. Ⅱ.
T温度下,在密封石英管内完全充满水溶液,使HCOOH分解,分解产物均完全溶于水。含碳物种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碳元素的其他存在形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混合体系达平衡后:
B.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浓度变小的原因是的生成导致反应Ⅰ平衡逆向移动
D.可降为0
15.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在不同pH的体系中的可能产物。
已知:ⅰ.下图中曲线表示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
ⅱ.下图中曲线Ⅰ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曲线Ⅱ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注:起始,不同pH下由上图得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第1个图,pH=9时,
B.由第2个图,初始状态pH=9、,平衡后溶液中存在:
C.由第2个图,初始状态pH=11、,有沉淀生成
D.由两个图分析,初始状态pH=8、,发生反应:
16.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含的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物可能是或。已知:
①图1中曲线表示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的关系
②图2中曲线Ⅰ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曲线Ⅱ的离子浓关系符合。注:起始,不同下由图1得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的第一步水解平衡常数数量级为
B.由图2,初始状态,,有沉淀生成
C.由图2,初始状态,,平衡后溶液存在
D.由图1和图2,初始状态,时,发生反应:
17.常温下,二元弱酸在溶液中各组分百分含量随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②表示随溶液pH的变化
B.的一级电离常数
C.NaHA溶液中
D.常温下,若向溶液中滴加溶液使溶液pH=7,则一定存在:
18.25℃时,某二元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向的溶液中缓慢滴加盐酸,溶液中各粒子的物质的量随加入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和未画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点时,
B.B点时,
C点时,
D.D点时,溶液的
19.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常采用莫尔法,此法是以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某温度下,分别向和溶液中滴加溶液,滴加过程中(M为或)与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与的变化关系
B.M点溶液中:
C.该温度下,
D.温度不变时,增大溶液浓度,则曲线中Q点移到N点
20.氨基酸具有两性如下所示:
甘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常温下,甘氨酸溶液中各微粒的分布分数[]与溶液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b代表
B.当时,甘氨酸主要以形式存在
C.的平衡常数数量级为
D.
21.25℃,的HCl溶液滴定等浓度的一元碱MOH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滴定分数”:所加滴定剂与被滴定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定操作时,可选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B.从x点到z点的滴定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
C.x点处的溶液中满足:
D.根据y点坐标可以得到
22.萤石的主要成分为,常用于冶金、化工和建材三大行业。难溶于水、可溶于盐酸。常温下,向浊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中(X为或)与溶液中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的变化曲线为
B.氢氟酸的电离常数的数量级为
C.时,溶液中存在
D.a点的溶液中存在
23.已知是二元弱酸,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溶液中存在
B.常温下,的一级电离常数数量级是
C.与足量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水的电离程度:c>b>a
24.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发生反应和。与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代表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时,溶液中
B.时,溶液中
C.的平衡常数的值为
D.用沉淀,溶液中浓度过大时,沉淀效果不好
25.常温下,将0.025 mol BaSO4粉末置于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形成1 L悬浊液,然后向烧杯中加入Na2CO3固体(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并充分搅拌。加入Na2CO3固体的过程中溶液中几种离子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Ksp(BaSO4)=1.0×10-10
B.BaSO4在水中的溶解度、Ksp均比在BaCl2溶液中的大
C.若要使BaSO4全部转化为BaCO3至少要加入0.625 mol Na2CO3
D.BaSO4恰好全部转化为BaCO3时,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SO)>c(CO)>c(Ba2+)>c(OH-)
26.已知的电离常数、。常温下,难溶物BaX在不同浓度盐酸(足量)中恰好不再溶解时,测得混合液中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线上任一点均满足:
B.M点:
C.N点:约为
D.约为
27.已知:常温下,。向100.10溶液中滴加0.10的溶液,滴加过程中(M表示金属)与加入的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的平衡常数
B.常温下,饱和溶液中的数量级为
C.b点体系中,的溶解速率大于其生成速率
D.若用代替(其他不变),则c点应向上移动
28.当 25℃时,向 10mL 某浓度新制氯水中滴入0.1 mol L 1的 Na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已知次氯酸的电离常数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到乙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l2+2OH-=Cl-+ClO-+H2O
B.乙到丁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增大
C.丙点溶液中: c(Na+)>c(ClO-)>c(Cl-)>c(H+)
D.氯水中存在平衡:Cl2(aq)+H2O(l) H+(aq)+ Cl-(aq)+HClO (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约为10-5
29.已知:,,CuR难溶于水。常温下,Ka1()=1×10-9,Ka2()=2×10-13,当10mL0.1mol/LH2R溶液中缓慢加入少量CuSO4粉末,溶液中c(H+)与(Cu2+)的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点溶液的pH≈5
B.根据Y点数据可求得Ksp(CuR)=1×10-24
C.Z点溶液中含R微粒的主要存在形式为H2R
D.Y点对应的溶液中:c(H+)+2c(Cu2+)=2c(R2-)+c(HR-)+2c()+c(OH-)
30.25℃下,图1表示溶液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在图2中,曲线Ⅰ满足关系,曲线Ⅱ满足关系。[注:起始,不同pH下由图1得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的平衡常数
B.当一半的发生水解时,溶液
C.图2的a点,平衡后的溶液中,
D.25℃时,
31.为二元酸,其电离过程为:。常温时,向水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混合溶液中和的物质的量分数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的数量级为
B.当溶液中时,
C.当溶液中时,加入V(NaOH溶液)>10mL
D.向的溶液中继续滴加溶液,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32.向AgCl饱和溶液(有足量AgCl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和,与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M代表、、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溶液中
B.曲线IV为随的变化曲线
C.时,溶液中
D.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值为
33.常温下,向Co(NO3)2、Pb(NO3)2和HR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pM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pM= lgc(M),c(M)代表c(Co2+)、c(Pb2+)或;Ksp[Co(OH)2]>Ksp[Pb(OH)2];当被沉淀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1×10 5mol/L时,认为该离子已沉淀完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X、Z分别代表 lgc(Pb2+)、 lg与pH的关系
B.常温下,Co(OH)2的Ksp=1×10 15
C.图中a点对应溶液的pH为6.5,此时溶液中c(R )D.Co(OH)2(s)+Pb2+(aq)Pb(OH)2(s)+Co2+(aq)的平衡常数K=1×105
34.1,3-丙二胺[H2N(CH2)3NH2]是一种二元弱碱[可简写为M(OH)2],25℃时,向一定浓度的MCl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以X表示或已知pX=-lgX,混合溶液中pX与p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Ⅱ表示p{}与pOH的关系
B.M(OH)2第一步电离的电离常数为1×10-1.51
C.pOH=4.01时,c(M2+)=c[M(OH)2]>c[M(OH)+]
D.pOH=3.51时,3c[M(OH)2]+c(OH-)=c(H+)+c(Na+)
35.1.25℃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醋酸溶液的,实验测得溶液中、的分布系数与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5℃,的电离常数
B.曲线2代表
C.溶液中始终存在
D.
36.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的分布分数与的关系如下图。例如。向浓度为的氨水中通入气体。已知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时,
B.当时,
C.当时,
D.P点时溶液的值为8.3
37.2. 常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等浓度的氨水,反应过程中,或与加入氨水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
B.已知,则b点溶液的pH约为8
C.从b到c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D.m点溶液中:
38.常温下,用浓度为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
B.c点:
C.水的电离程度:
D.常温下的水解平衡常数约为
39.在不同温度下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度为时, B.的溶解度:
C.的溶解过程吸收能量 D.将Z溶液升温可以得到Y溶液
40.常温下,用0.1000mol/L AgNO3标准溶液(pH≈5)分别滴定20.00 mL 0.1000mol/L的NaCl溶液和NaBr溶液,混合溶液的pAg[定义为pAg= -lgc(Ag+)]与AgNO3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常温时溶度积常数:Ksp(AgCl)>Ksp(AgBr)
B.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用10.00 mL 0.2000mol/L NaCl溶液,则b点向a点移动
C.NaBr溶液在c点时:c(Ag+)+c(H+)=c(Br-)+c(OH-)
D.NaCl溶液在d点时:c()>c(Na+)>c(Ag+)>c(Cl-)>c(H+)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B C A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D D C C A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A A A C A D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C D C B D A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