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案导学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表现 影响
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 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①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①崇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治国。
②尚贤:墨子主张“尚贤”;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6.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2.“规矩”“准绳”等词汇常用来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但考诸历史,规、矩、准绳原本是先秦时期工匠用于画圆、测量和检验的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所沿用.这一个案折射出汉语词汇
A.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原意 B.会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
C.因社会实践语义不断丰富 D.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
3.下表为1954—1966年《中国妇女》杂志刊发的服装类文章统计情况。这说明当时
A.轻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B.社会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C.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5.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6.西汉的《淮南子》记载“塞翁失马”的故事,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个哲理最符合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韩非子
7.“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主要说明(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8.汉朝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裱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9.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10.虽孔子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但其学说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表明
A.孔子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 B.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
C.儒家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D.行政组织思想要以人为本
11.根据下表(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可推知两宋时期
流派 代表人物 生卒年代 籍贯
濂学 周敦颐 1017~1073年 湖南道州
关学 张载 1020~1077年 陕西凤翔
临川学 王安石 1021~1086年 江西临川
洛学 程颢 1032~1085年 河南伊川
程颐 1033~1107年 河南伊川
闽学 朱熹 1130~1200年 江西婺源
婺学 吕祖谦 1037~1181年 浙江金华
永康学 陈亮 1143~1194年 浙江永康
永嘉学 叶适 1150~1223年 浙江温州
A.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D.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
12.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日“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下列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 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3.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 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 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14.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的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15.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古希腊时期的先哲们处于同一时代,他们所面临的相同政治环境是
A.工商业和航海业发达 B.社会经济生活丰富多彩
C.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 D.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自由
16.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
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 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17.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他主张
A.摈弃自然欲求 B.追求内心宁静
C.恢复固有良知 D.掌握普遍天理
二、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学者王增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
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包容态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等选取任意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年“侠”的称呼已经常使用,标志着武侠阶层已彻底从“士”阶层中脱离,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史记》给侠客定义为:“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轻生死、重义气的人。唐代传奇里很多侠客,如红线女、黄衫客等平如常人,但是若有不平事即可援助弱小,出手矫若神龙,事成立刻飘然远离,不求回报。至宋时期,侠客中逐渐开始形成团体,如梁山好汉和方腊等等,他们隐于山林,劫富济贫,崇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代表着民间对于除暴安良的渴望。明清时期,侠客们也时刻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践行着济世救厄、不图回报的精神。近代武师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办会宗旨,并以“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予同胞身上”为根本戒律,被武林誉为“精武精神”。后来金庸先生借小说表达了侠的最高含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成了侠客精神的新高度。
侠客们诚信重诺、舍己救人、见义勇为、除强济弱的伦理观念,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进步的思想价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英雄形象。
——据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文渊阁就是乾隆帝谕旨督造的收藏《四库全书》以备御览的皇家藏书楼。而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则始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它是以议会法案为支撑,以地方税收为支持,以曼彻斯特公民投票为前提,并得到企业家捐赠的、服务于公众的免费图书馆。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1.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今天的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批判。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灿烂辉煌的书法和绘画、精美绝伦的乐舞、风格多样的戏剧、卓越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的茶、瓷文化等。共同构筑成一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
请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研究,撰写历史小论文。
(线索指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古代,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化,均领先于世界,如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于西方,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不少西方思潮、科技,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现在——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有着强烈的魅力,如茶文化;但不少传统文化已经失传,不少正在消失,亟待拯救,如南京云锦;应尝试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如改良旗袍、中西医结合、汉字与电脑输入法等。
未来——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手工工艺具有欣赏价值与文明价值;传统文化中的环保精神在现代与未来的应用,如“天人合一”思想;一些旧传统会消失,一些会继续存在,甚至有所发扬,一些已经失传的技术可能被重新发明,如透光镜的制造技术。
(基本要求)
(1)议论文问题,围绕主题,自拟题目,字数在600字左右。
(2)撰写论文时应注意:
论文应该紧扣活动主题,论点明确,文通字顺,表述清晰不含糊,语言简练易懂,篇幅不宜过长。
论文应具备历史科论文的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论文应对某一问题深入挖掘,而不是宽泛地谈论,内容不应空洞。
论文的论据应支持论点,论证有力。
(3)选题参考:
“历史的回音——唐装之我见”
“汉字·书法·电脑输入法——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分化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论中医药的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未来”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其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人本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蔡元培“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又有人得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结论。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21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这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见,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 近代以来文化的变迁……反映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推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中。总体来看,近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是以革命为中心,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特别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材料三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以革命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出现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再次,“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驳杂"性特点,既有法家渊源,道家痕迹,也包含阴阳家的成分。此外,墨家思想以及在战国大显其道的纵横家思想等,贾谊也都有所汲取。但毋庸置疑,贾谊学术思想的本质属性还是归于儒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摘编自汪高鑫《汉初儒学思想的“驳杂”性特征——以陆贾、贾谊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自具特色思想体系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经过儁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说;孟子提倡“民贵君轻”说;苟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載舟,水则覆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民本主义只讲皇权不讲人权,对人民只有体恤、施舍而无权利可言,只是一种统治策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等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湖,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視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说明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弘扬儒学精髓的意义。
28.自古以来,对义利的探究从未停止,相关讨论通透彻底,且有许多宝贵的认知可供参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并未反对富贵,而是反对不符合义的富贵……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周礼的政治伦理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以道德品格区分的,君子已经不仅是恪守礼的外在社会规范,将履行角色义务看成获取权力利益的功利手段,而是在心理上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摘编自贾晋华黄晨曦《义务和权利:从礼制到古典儒学的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朱(朱熹)、陆(陆九渊)义利观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切关怀社会发展和极力遏制人们贪欲之念的想法……(朱熹)其义利之辨的主要对象是君主。按照朱熹的思路,君主必须依据天理的要求,无利欲之私,才能推行王道。他认为只要君主有德性,就能很好地治国理民……陆九渊讲义利之辨是要确立道德的价值观,他认为无论是为学,还是科考,或是做人,都要为义为公,不能为利为私。
——周茶仙《朱熹与陆九渊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三晚明时期,吴廷翰在《吉斋漫录》中提出“义利原是一物”,陈第则提出了“义即在利之中,道理即在货财之中”的思想……明清之际的义利观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的义利观极为看重社会效果,不再把义利看作是纯粹的道德修养和内圣功夫,而是把“义利”看成是外王事功,看成是富民、救民的手段。
——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义利观。
(2)据材料二,归纳朱熹、陆九渊义利观的异同,并指出其根本目的。
(3)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思想家义利观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变化的根源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时代价值。
29.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3)综上,对“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这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法家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故选C项;孔子是儒家代表,主张建立西周礼乐制度,A项错误;孟子是儒家代表,主张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B项错误;老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无为而治,D项错误。
2.C
【详解】
“规矩”“准绳”等由工匠的工具演变为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的词语,而且这些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沿用,说明汉语词汇因为社会实践使得语意不断丰富,故选C;这些词语演变为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并没有改变原意,也没有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排除AB;并不是所有汉语词汇都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排除D。
3.D
【详解】
表格中三种类型都强调了“节约”这一特点,说明当时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的服装强调节约,无法佐证轻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以及社会审美观念发生转变,排除AB项;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时间上与题干并不完全重合,故C项错误。
4.C
【详解】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都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C正确;民贵君轻思想与“贵贱有序”不符,排除A;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孔孟思想的治国理政思路是一致的,排除D。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选D项;先秦儒学重视人事和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B项错误;就哲学而言,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
6.B
【详解】
“塞翁失马”的故事蕴含着辩证的思想,而诸子百家中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B项正确;孔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没有涉及辩证法,A、C、D错误。
7.C
【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可知,字母文字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统一的文字却可以对其起到促进作用,故C选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小国家的原因之一,A选项“主要原因”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故A选项错误;文字的艺术性材料并未提及,故排除BD选项。
8.D
【详解】
材料“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体现的是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龙舟竞渡起源于南北朝,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汉以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C排除。故选D。
9.B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它主要从个人、家庭、政府、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强调信义和社会责任,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担当,B正确;“仁政”、“德治”和“民贵君轻”都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A、C选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排除D。
10.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可知,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这表明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故B项正确;孔子维护礼制,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信息,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1.D
【详解】
表中的儒家各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共9人,其中6人的籍贯在南方,3人在北方,可见两宋时期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故D正确;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儒学处在正统地位,故A错误;BC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2.C
【详解】
根据“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该思想家认为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舍弃实践则一切都是空谈,符合“经世致用”思想,C项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故选C;A项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意思是一般人与圣人一样,都有良知良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D项体现了商鞅主张变革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
【点睛】
13.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儒家道义观,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对“正统”政权的不同观点,无法体现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排除B;北宋已经创立理学,使儒学思想得到复兴,排除C;题意没有涉及历史问题的考证,排除D。
【点睛】
14.C
【详解】
“与国咸休”是指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天并老”是指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与之相符的是汉代董仲舒,故选C;孔子、孟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思想没有达到独尊地位,不可能“与国咸休”,排除ABD。
1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自由,思想比较活跃,出现百家争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政治氛围宽松自由,故选D;AC不适合中国春秋战国,排除;B不属于政治环境,排除。
【点睛】
16.D
【详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大意是: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说明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排除A;材料信息与因材施教无关,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
17.D
【详解】
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主张格物致知,主张掌握普遍天理,故选D;材料信息与摈弃自然欲求、追求内心宁静无关,排除AB;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排除C。
【点睛】
18.略
【详解】
根据题干,选择任意一个切入点进行论证,以选择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为例。首先提出观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论证过程: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传统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当前国家发展产生的作用以及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输出的重要意义。
19.示例一:中国侠客精神内涵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战国末期,侠客单独形成独立社会群体反映了此时期是社会的新旧转型时期,也是社会阶层关系重新调整、分化瓦解形成期;汉朝独尊儒术,侠客精神被赋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隋唐大一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豪迈意气、援助弱小精神的尊崇让侠客精神进一步发展;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土地不抑兼并,社会矛盾尖锐,侠客精神体现了民众对出现更多除暴安良英雄的渴望;明清时期,侠客精神受理学影响,加入更多国家民族责任感和气节;近代的精武精神是半殖民地社会被压迫、被奴役下中国人民自强独立追求的反映。
综上所述,中国侠客精神内涵凝聚了各时代的气息,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特征。
(其它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整体信息在论证中国的侠客精神及时代关系发展的影响,关于阐释需要结合材料所给不同时期的侠客精神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重点突出时代环境对侠客精神的影响,进而支持论点的合理性。
20.示例:论题: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
阐述:文渊阁藏书楼建筑风格典雅肃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以水喻文”命名,体现了文化传承意识。对传统文献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整理编纂、收藏保护,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藏书楼位于“禁御重地”体现出皇权对文化的垄断。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恢弘大气,是维多利亚时代欧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文明时代社会阶层变动、公众民主法治意识提高、知识文化普及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和社会平等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体现出民主化理念。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都是不同时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传承者,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
(注:“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从经济模式的比较政治体制的比较、社会思想文化的比较、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归宿的比较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且符合要求亦可。)
【详解】
本题设问开放,学生可从社会理念的比较进行论述,也可从经济模式的比较、政治体制的比较、社会思想文化的比较、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归宿的比较等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且符合要求亦可。这里我们以“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为论题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文渊阁就是乾隆帝谕旨督造的收藏《四库全书》以备御览的皇家藏书楼”结合文渊阁图片信息可知,文渊阁藏书楼建筑风格典雅肃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水喻文”的命名,体现了文化传承意识;对传统文献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整理编纂、收藏保护,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藏书楼位于“禁御重地”体现出皇权对文化的垄断。根据材料“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它是以议会法案为支撑,以地方税收为支持,以曼彻斯特公民投票为前提,并得到企业家捐赠的、服务于公众的免费图书馆”结合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恢弘大气,是维多利亚时代欧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文明时代社会阶层变动、公众民主法治意识提高、知识文化普及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和社会平等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体现出民主化理念。
21.论文评比标准参考如下:
评分 标准 优秀 良好 一般
选题 选题新颖,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有发挥创见的余地。 选题较恰当,有探讨的价值 选题一般,吸引力不大。
论点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真实,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结论正确。论述过程充分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点比较明确,论据真实,论证过程基本做到了史出,史论结合 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吏分,未能连贯发展和严密论证。
组织 通过辩证分析综合归纳、转换观念,产生出新创意。 能提出独特的观点或做法,但说明或举证不够周详。 没有提出太好的观点或做法,也没有个人独特的见解。
创意 清新、准确、流畅,合乎习惯用法。表达富于感染力,没有或极少用字错误 基本准确、流畅。出现少量错别字。 不合乎习惯用法,错误较多导致一些段落或全文不通顺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开展小论文的撰写。可结合儒学在春秋时期的创立,战国时期的发展,汉代新儒学的出现 ,宋明理学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活跃局面,近代以来受到的批判,以及现代社会对儒学的进一步宏扬与发展这一脉络展开论文的撰写。把儒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写清楚。注意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这四要素的结合。
22.(1)都强调主观意识的修养,认为只有主体的主观修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达到“仁”和“善”的境界;研究焦点都是人性或人本身;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的关注转移到人自身的关注上来,成为东西方人本思想形成的源头。
(2)观点一: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文艺复兴重在批判教会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新文化运动重在批判儒教思想的统治地位,强调个性解放。提倡文学革命:文艺复兴中有大量的文艺作品问世,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大量新文学作品产生。抨击封建权威思想:文艺复兴批判基督教神学的统治独裁地位,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呼唤人性的复兴,倡导个性解放等。
观点二:不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从发生原因上看,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儒家思想成为民主政治的障碍,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文艺复兴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从价值取向上看,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反对儒家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绝对否定的态度;文艺复兴要求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利用态度。从作用和影响上看,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文艺复兴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详解】
(1)根据“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得出都强调主观意识的修养,认为只有主体的主观修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达到“仁”和“善”的境界;根据“‘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得出研究焦点都是人性或人本身;根据“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得出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都成为东西方人本思想形成的源头分析总结。
(2)根据“人们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得出观点: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证:可从文艺复兴重在批判教会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新文化运动重在批判儒教思想的统治地位,强调个性解放;文艺复兴中有大量的文艺作品问世,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大量新文学作品产生;文艺复兴批判基督教神学的统治独裁地位,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倡导个性解放等等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根据“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得出观点:不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可从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儒家思想成为民主政治的障碍,文艺复兴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绝对否定的态度,文艺复兴要求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文艺复兴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等说明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点睛】
23.(1)关系:改革开放初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生活、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答其中两点,得4分)
(2)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和走向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特征:以儒学为中心;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原因:儒家思想的伦理性;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政治体制的专制性;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详解】
(1)关系:根据材料,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生活、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2)意义:近代思想发展是以革命为意识形态的,这是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这种革命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将世界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唤醒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和走向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特征:根据材料,古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以儒学为中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原因: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其形成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本身的伦理性及优越性;儒家思想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革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与发展,根本原因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在政治上由于政治体制的专制性;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4.(1)表现:从天道的高度来论“仁”,将儒家“仁”与天道神学结合;扩大“仁爱”的范围。目的
适应或巩固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需要。
(2)同:都继承了儒家思想“仁”的学说;异:与董仲舒相比,朱熹融合佛道思想,以主观唯心主义的方式较完整地认识了天与人的关系,朱熹的“天人合一”观把“天理”与“仁”相结合,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认识: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3)态度:批判继承;说明:他们批判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这些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但他们的思想仍属于传统民本思想,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将希望寄托于贤君明主,这是对儒学的继承。
关系:二者本质不同,明末清初的思想本质上是儒家民本思想,维新思想属于近代民主思想;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又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详解】
(1)表现:根据“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得出从天道的高度来论“仁”,将儒家“仁”与天道神学结合;根据“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得出扩大“仁爱”的范围。目的:根据所学,可从适应或巩固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需要回答。
(2)同:根据“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得出都继承了儒家思想“仁”的学说;异:根据“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结合所学得出朱熹融合佛道思想,以主观唯心主义的方式较完整地认识了天与人的关系,朱熹的“天人合一”观把“天理”与“仁”相结合,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认识:可从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等分析回答。
(3)态度:根据“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并结合所学得出批判继承。说明:结合所学,可从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等说明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可从他们的思想仍属于传统民本思想,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将希望寄托于贤君明主,说明这是对儒学的继承。关系:结合所学,可从二者本质不同,明末清初的思想本质上是儒家民本思想,维新思想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明末清初思想又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分析回答。
【点睛】
25.(1)条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壮大,且士人受到各诸侯国君的重视;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
(2)特点:以儒家为基础,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原因: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家思想交融的现象;汉初虽然实现了政治统一,但尚未统一思想;贾谊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时,吸收诸子百家中可以用来维护汉朝的统治的思想。
【详解】
(1)条件:根据“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得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根据“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得出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根据“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得出士阶层壮大,且士人受到各诸侯国君的重视;根据“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得出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基础是是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特点:根据“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既有法家渊源,道家痕迹,也包含阴阳家的成分”得出以儒家为基础,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家思想交融的现象;汉初虽然实现了政治统一,但尚未统一思想;维护汉朝的统治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26.(1)特征:历史悠久,形成时间早;肯定人民的地位;以等级制度为前提;秦汉以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认识到君民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个人服从群体,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是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民无权利。
(2)不同:形成时间晚,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强调个人的作用、尊严和价值,奉行个人主义,弱化家庭或群体的作用;强调公民平等、自由等个人权利。
共同价值:都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详解】
(1)特征:根据“民本思想,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得出历史悠久,形成时间早;根据“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得出肯定人民的地位;根据“民本主义只讲皇权不讲人权,对人民只有体恤、施舍而无权利可言”得出以等级制度为前提;根据“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得出秦汉以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根据“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得出认识到君民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根据“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得出个人服从群体,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根据“对人民只有体恤、施舍而无权利可言,只是一种统治策略”得出是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民无权利。
(2)不同:根据“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湖,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得出形成时间晚,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根据“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弱化了家庭的作用”得出强调个人的作用、尊严和价值,奉行个人主义,弱化家庭或群体的作用;根据“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得出强调公民平等、自由等个人权利。共同价值:综合材料一二,可从都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27.(1)民族危机;西方近代文化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近代工商业及资本主义发展;传统儒学的内在困境。
(2)增进文化自信;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利于民族复兴;为世界作出贡献。
【详解】
(1)由材料“20世纪初”“神州之不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近代中国遭遇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儒学受西方近代文化冲击;由材料“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取消了大学经学科”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颁布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削弱了儒学的地位;另外结合所学,可再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上看,近代工商业及资本主义发展使得传统儒学的经济基础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必然也会导致儒学地位的削弱;从文化上看,传统儒学自身也存在创新不足的内在困境,因此它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使自身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2)由材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可知,弘扬儒学精髓可以增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由材料“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可知,弘扬儒学精髓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由材料“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可知,弘扬儒学精髓有利于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最后结合所学可知,儒学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此弘扬儒学精髓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8.(1)义利观:崇尚义利;义为利的前提;君子之义是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2)异:朱熹:树立君主德性;陆九渊:确立正确道德价值观,
同:重义轻利;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新变化:义利统一;将利提升到富民、救民的高度;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4)价值:追求功利与道德修养相统一;要承担社会责任。
【详解】
(1)义利观:根据材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归纳出崇尚义利;根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归纳出义为利的前提;根据材料“将履行角色义务看成获取权力利益的功利手段,而是在心理上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可归纳出君子之义是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2)异:根据材料“君主必须依据天理的要求,无利欲之私,才能推行王道”可知朱熹主张树立君主德性;根据材料“陆九渊讲义利之辨是要确立道德的价值观”可归纳出陆九渊主张确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同:根据材料“(朱熹)、陆(陆九渊)义利观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切关怀社会发展和极力遏制人们贪欲之念的想法”可归纳出二者都重义轻利。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3)新变化:根据材料“义即在利之中,道理即在货财之中”可归纳出义利统一;根据材料“而是把‘义利’看成是外王事功,看成是富民、救民的手段”可归纳出将利提升到富民、救民的高度。根源:可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追求功利与道德修养相统一;要承担社会责任。
29.(1)特点:传承性;多样性;包容性。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3)当代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丰富民族精神。
【详解】
(1)特点:根据“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得出传承性;根据“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得出多样性;根据“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得出包容性。
(2)表现:根据“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得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根据“人的价值”“独立人格”得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还可从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分析总结。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等分析总结。
(3)当代价值:可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丰富民族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30.(1)方面: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精湛的工艺;有效的官僚机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
(2)贡献: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
(3)认识: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要勇于冲破樊篱,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进行分析概括为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精湛的工艺;有效的官僚机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一“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可知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经典和儒家学说,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知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
(3)根据材料可知,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说的是在转型时期成熟的社会秩序往往具有稳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使之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也更加困难。因此本题主要认识: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要勇于冲破樊篱,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