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学法指导
1、学材准备:课本页、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
2、学习流程
环节 学习方法
导入+解读目标 3分钟 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尝试通过知识线索,理解本节课主线知识。
读学 15分钟 1.读学勾画: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学习成果记录】的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2.读学疑难:将不会或不清楚的勾画序号写于前板 3、组内互学:组内互相检查勾画知识点是否到位,对于一些名词尝试性的进行互相解答和讨论。
课文解读 1、小组内尝试互相解答课文内一些名词知识点。 2、对一些专有知识名词进行解释,逐字翻译。
研展 5+8分钟 1.研学:仔细阅读研展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小组研学。 2.展示:语言流畅、表述准确,有一定板书展示。
重难点15分钟 通过史料论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角度解答重难点。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白话讲解。
知识梳理和思考 对本节课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实并尝试记忆。 思考本节课重难点,理解其中含义。
巩固练习8分钟 当堂巩固:选择题---必做,问答题---选做。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1、了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学校教育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2、了解图书馆、博物馆成长的历程,认识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提升目标:1、知道印刷书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印刷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成果记录
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读学 积累 课文部分 知识点问题提示
学校教育的发展 知道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形势。官学的主要内容。 知道私学的主要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了解西方的学校设立,知道中国近代的学校发展。 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概况。
印刷书的诞生 知道书籍作为主要载体的类型,了解活字印刷。 知道印刷书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
图书馆的成长 知道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图书馆的主要设立。 了解近代西方图书馆的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知道中国近代以来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 了解西方著名博物馆,知道中外著名博物馆。
名词解释
1、国子监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地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2、汉代地方官学
指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在西汉表现为郡、县二级学校,在东汉后期表现为州、郡、县三级学校。地方官学的设立,是汉代学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汉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儒学为教育的主流;突出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特点;道德教育居于首位;官学与私学并行。
3、学塾·村学·蒙学·书院
(1)学鉴:又称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村学:古代的乡村学堂,多指乡村私塾。
(3)蒙学: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
(4)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使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中国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等。
4、洪堡“研究教学合一”教育思想
大学应由独立做学问的研究者和接受指导的研究者组成,强调大学的研究性,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形成一种互补合作的关系。大学所学习的是纯粹的知识,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并不提倡大学做职业培养。
5、纸草书卷
古埃及人把纸草的茎逐层剖成薄片,然后再一张张粘起来,做成大张的纸,再用菜叶汁加上烟渣,调成墨水,用芦苇秆制笔,在纸草上写字。然后把纸草卷成卷,用细绳捆扎起来,即成了纸草书卷。
6、帛书是中国古代写在缣帛上的文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7、“蔡侯纸”
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蔡伦是东汉宣官,曾被封为龙亭侯。他制成的纸也因此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发明后,逐步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8、谷登堡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
谷登堡鉴于制小号的木活字有困难,遂选用金属材料,主要是含锑的铅锡合金(加入锑可以提高活字的硬度),并确定了三种金属含量的配比。他还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铸造活字的铅合金、木制印刷机、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艺。他排印的最为著名的作品是15世纪50年代在美因茨印制的《四十二行圣经》。
9、巴尼拔图书馆
巴尼拔王室图书馆出上泥版文书用好几种文字刻写,并根据泥版的不同形状进行分头。四边形的用于记录财务事项,圆形的记录农业信息。泥版按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存储于不同的房间,泥版文书都有不同颜色的标志或简介以示分别,有些书籍则用开篇文字作为分类的依据,完成了史上最早的图书目录。这座王室图书馆涉及的门类包括政府文书、历史年鉴、诗歌、科学、神学、医学、皇室法令、任命状、占卜、预兆和神曲等。
10、中世纪的修道院图书馆
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图书馆事业遭受基督款的极大束缚。基督教图书馆一般规模很小,藏书主要是基督教经文,个别兼收少量古希腊罗马作品。在修道院图书馆和大教堂图书馆内部都设有抄书室。基督教图书馆对把一些图书长期保存下来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11、藏书楼
藏书接是中国古代官府、私人及民间团体收藏图书和文献的处所,中华民族珍贵的典籍,就是靠一代一代、一所一所的藏书楼传承接续才得以留存至今,藏书楼在保护文献方面,居功至伟。藏书楼也是古人常用来读书治学、校刊刻书的地方,在传承典籍的同时,也传播文化知识传播学术,推动社会发展。
12、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中世纪后期,从修道院直接派生出来的大学图书馆和大教堂图书馆出现,侧重于利用图书,使用知识,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和中世纪的结束开辟了道路。
公共图书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费的、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在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3、博物馆:英文中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缪斯的居所”。缪斯为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最初司职歌舞、演出,后转为诗词的庇护神,进而延伸为一切文理科学的保护神,甚至和竞技体育也有一定的联系。最早建于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便因之得名。
亚历山大博物馆是希腊化的产物。其图书馆的藏书几乎包括了所有古代希腊著作和部分东方典籍。亚历山大博物馆是古埃及亚历山大的古典知识中心,设有专门的大厅、研究室,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的藏品。270年,博物馆建筑被毁,然而其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一直持续到5世纪。亚历山大博物馆是古地中海世界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国立博物馆,标志着真正国家行为的开始。收藏成为社会的财富,促进了欧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为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卢浮宫的开放,标志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近代博物馆最早由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在租界,外国人创建的博物馆以“文明”的展示为其宣扬的重心,大多收集、陈列具有现代与科学属性的自然标本,从而展现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这些博物馆在表现西方文明、科学的同时,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当作落后的“他者”来看待。受外国人建博物馆启发,中国人自清末开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馆。
14、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古代苑固馆与近代博物馆的有机结合。张赛多方搜求中外动植物标本、金石文物、先贤遗文,多年苦心经营,藏品达二万余件。博物苑展馆有中馆、南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用以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标本、文物。张赛对中国博物馆和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研展任务
思考博物馆的阶段特点?
四、基础知识补充(书上缺失的重点内容):
1、“学在官府”
(1)概念:“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西周时期,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2)特征: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形成官学合一的现象。
(3)具体表现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教育。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4)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5)评价:反映了教育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平民和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2、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汉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汉代政治制度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3)汉代思想文化政策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4)汉代文化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学校教育创造了条件。
(5)文化传承内容的变化促使学校教育发展。
3、春秋时期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历史背景
①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③文化: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又为私学的产生与蓬勃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和人才储备。
④社会环境: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各国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
(2)意义
①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总结、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垄断教育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的进一步下移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③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④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欧洲近代大学建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2)意义: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5、“大学区”制度
(1)确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确立了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区”制度。
(2)主要内容: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并根据《帝国大学令》实行大学区制,划全国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的总监负责。
(3)主要特点: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开办任何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6、京师大学堂成立的背景、历史地位和影响
(1)背景
①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当时中国近代化变革的需要,也,不符合近代教育潮流。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被瓜分亡国的危机。
③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期同等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维新必须从废科举、立学校开始。
④戊戌变法期间,为培养适应变法需要的人才,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2)历史地位和影响
①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端。
②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对我国此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
(1)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2)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
(3)辛亥革命进行,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湖流的发展。
(4)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5)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
8、“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的原因
(1)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许多师生有时代使命感,关心国事。
(2)新文化运动时,蔡元培出任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挥、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新青年》杂志也在北大师生之间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9、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10、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1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2、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发展教育事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13、宋代印刷书发展的原因:
(1)政府的重视及重文轻武的政策。(2)印刷术的发展。(3)城市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4)理学兴起。(5)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14、简策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壁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由于竹木易得,书写记事比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篇幅不受限制,编连成策后阅读存放也较方便,因而书籍的生产比过去容易得多。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最初就是写在简策上流传下来的。在纸张发明并推广普及以后,大约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简策才基本绝迹。
15、隋唐雕版印刷术产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繁荣,商业兴盛。(2)科举取士,提倡读书。(3)盛行佛教,流行经文。(4)书籍需求大大增加。
16、中国古代藏书发展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藏书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文化教育及科举制的推动。
(4)宗教的传播,为佛寺、道观藏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5)书院的创立和发展,促成了书院藏书系统的建立。
17、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系统发展的特征
(1)藏书家数量越来越多,藏书楼规模越来越大。
(2)藏书家的身份由早期的贵族、官宦为主越来越下移至普通士人布衣。
(3)私家藏书的发达与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版业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唐代以后这种现象表现得愈发明显。
(4)个体地看,私家藏书楼的寿限普遍较短,少则十数年,多则数十年。
(5)宏观地看,私家藏书系统的生存机制较强,立足民间,辗转聚散,一家亡然后一家起,使其具有某种韧性。
18、民国时期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1)博物馆被纳入国家的社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了国家对博物馆的管理体制。(2)建立国家博物馆,封建皇宫及皇室珍藏向社会开放。(3)制定博物馆法令、规章,博物馆收藏与陈列水平明显提高。(4)职业意识增强,建立了全国性博物馆团体,加强了博物馆学术研究。
(5)博物馆数量显著增加,类型趋向多样化。
19、博物馆的阶段特点
时间 特点
早期 藏品数量有限,主要是战利品、古物。 对藏品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 博物馆的功能未能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
中世纪 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 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 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
近代 博物馆教化功能强化。 更加趋向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