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传统节日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学习目标:
了解春节、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七个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等知识。
节日一:春节 简介
时间:狭义的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 或者腊月二 十三的祭 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名称:在中国古代又称“元旦”“正旦”“正日” “元 日”“上日”“岁首”“新正”“新年”“三元”“三朔”等,通俗叫法为“年 初一”。1949年9月27日,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牲畜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村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放的爆竹声,“年”兽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白发老人是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此后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烛火明、守更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历:年兽的故事
春节习俗和寓意
用文字、画、工艺品表达美好愿望
贴春联、窗花、倒贴“福”字、挂中国结
扫尘:即大扫除,辞
旧迎新。
忙年:即办年货,图吉
利求顺当
祭祖:缅怀先辈,祈
求先祖对子孙
的庇护和保佑。
扫尘 忙年 祭祖
庆贺一家团圆,和顺美满及对未来美好祝愿。
放鞭炮 吃团年饭 拜年
年长者守岁:珍爱光阴
年轻人守岁:延长父母寿命
守 岁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名称: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元宵节”。
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帝)”
“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这几位神灵,
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 所以正
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意义: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便在正月十五出现,这一夜更是一元复
始、大地回春之夜,人们认为这是新春延续的好兆头,所以设立
节日,加以庆祝。
节日二:元宵节 简介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名称: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元宵节”。
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帝)”
“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这几位神灵,
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 所以正
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意义: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便在正月十五出现,这一夜更是一元复
始、大地回春之夜,人们认为这是新春延续的好兆头,所以设立
节日,加以庆祝。
节日二:元宵节 简介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名称: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元宵节”。
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帝)”
“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这几位神灵,
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 所以正
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意义: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便在正月十五出现,这一夜更是一元复
始、大地回春之夜,人们认为这是新春延续的好兆头,所以设立
节日,加以庆祝。
节日二:元宵节 简介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名称: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元宵节”。
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帝)”
“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这几位神灵,
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 所以正
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意义: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便在正月十五出现,这一夜更是一元复
始、大地回春之夜,人们认为这是新春延续的好兆头,所以设立
节日,加以庆祝。
节日二:元宵节 简介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密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关系,设计铲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 来历
元宵节习俗和寓意
由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节日。
赏花灯
又叫“打灯谜”,一种文娱形式,启迪人们智慧,活跃节日气氛。
猜灯谜
元宵又叫“汤圆”“汤团”,意寓全家团团圆圆。
吃元宵
狮子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能驱妖镇妖、保佑牲畜平安,祈盼生活吉祥如意。
舞狮子
也叫“舞龙”“龙灯舞”,祈求龙的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名称: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
来源: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 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 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代,盛行 祭扫坟墓。约从唐代开始,也伴之以踏青游乐活动。民国时期,植树也被 确定为常规项目。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务院又发布文件将清明节定为全 国性节假日之一。
节日三:清明节 简介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名称: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
来源: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 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代,盛 行 祭扫坟墓。约从唐代开始,也伴之以踏青游乐活动。民国时期,植树也被 确定为常规项目。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务院又发布文件将清明节定为全 国性节假日之一。
节日三:清明节 简介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名称: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
来源: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 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代,盛 行 祭扫坟墓。约从唐代开始,也伴之以踏青游乐活动。民国时期,植树也被 确定为常规项目。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务院又发布文件将清明节定为全 国性节假日之一。
节日三:清明节 简介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名称: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
来源: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 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代,盛 行 祭扫坟墓。约从唐代开始,也伴之以踏青游乐活动。民国时期,植树也被 确定为常规项目。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务院又发布文件将清明节定为全 国性节假日之一。
节日三:清明节 简介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名称: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
来源: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 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代,盛 行 祭扫坟墓。约从唐代开始,也伴之以踏青游乐活动。民国时期,植树也被 确定为常规项目。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务院又发布文件将清明节定为全国性节假日之一。
节日三:清明节 简介
祭祀:祭祀扫墓: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现以扫墓祭祀等形式来纪念祖先
植树:源于丧葬习俗,统治者坟前栽树,以显示其地位,现在是出于绿化需要。
插柳、戴柳:热爱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反映。
清明节习俗
放风筝
荡秋千
踏青
放风筝:古时候,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能放走自己的秽气。
踏青:又叫“踏春”“探春”,去郊野游览,感受春天气息。如戴柳、荡秋千、斗鸡等。
荡秋千:强身健体,祛除百病,而且荡的越高,象征生活越美好。
清明节习俗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名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来源: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也有纪念伍子胥、曹蛾等说法。
历史演变: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日,被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节日四:端午节 简介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名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来源: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也有纪念伍子胥、曹蛾等说法。
历史演变: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日,被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节日四:端午节 简介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名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来源: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也有纪念伍子胥、曹蛾等说法。
历史演变: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日,被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节日四:端午节 简介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名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来源: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也有纪念伍子胥、曹蛾等说法。
历史演变: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日,被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节日四:端午节 简介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名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来源: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也有纪念伍子胥、曹蛾等说法。
历史演变: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日,被入选世 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节日四:端午节 简介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
赶走鱼虾,防止它们来吃屈原的尸体。
吃粽子
吃粽子
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糯米投入江中。
佩香囊
饮雄黄酒、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杀菌防病、辟邪驱瘟。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名称:“七夕节” “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来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仪式虔诚而隆重。东 晋葛洪《西京杂记》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越来 越多的情侣吧这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男女双方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节日五:七夕节 简介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名称:“七夕节” “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来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仪式虔诚而隆重。东 晋葛洪《西京杂记》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越来 越多的情侣吧这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男女双方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节日五:七夕节 简介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名称:“七夕节” “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来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仪式虔诚而隆重。东 晋葛洪《西京杂记》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越来 越多的情侣吧这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男女双方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节日五:七夕节 简介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名称:“七夕节” “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来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仪式虔诚而隆重。东 晋葛洪《西京杂记》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越来 越多的情侣吧这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男女双方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节日五:七夕节 简介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名称:“七夕节” “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来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仪式虔诚而隆重。东 晋葛洪《西京杂记》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越来 越多的情侣吧这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男女双方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节日五:七夕节 简介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名称:“七夕节” “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来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历史演变: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仪式虔诚而隆重。东 晋葛洪《西京杂记》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越来 越多的情侣吧这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男女双方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节日五:七夕节 简介
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或早生贵子等美好愿望。
向织女乞求有一双巧手,表达妇女们的美好愿望。
拜织女
吃巧食
乞 巧
吃七巧果子,希望有巧手,能嫁个好人家
七夕节习俗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
名称:“中秋”“月夕”“月节““团圆节”
传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元末起义军推翻统治者的日子,还有“嫦娥奔 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
意义: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祈天祭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节日六:中秋节 简介
祭月拜月 中秋赏月
吃月饼
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还用来当作礼品赠送友人,联络感情。
月神,象征思念、希望,祈求明月降福人间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习俗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名称: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曰“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六阳的说法。九是阳数,因此“重九”也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节又称“登高节”;又因为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又与“久久”同音,有长久之意,故常在此祭祖和推行敬老活动,又称“老人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 花节”等说法。
来源: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有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意义:重阳节习俗是我国珍贵的精神富和文化遗产,作我国首批非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节日, 其辟邪、祈福、敬老的精神内容对和谐社会的设起到推动 作用。
节日七:重阳节 简介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名称: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曰“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六阳的说法。九是阳数,因此“重九”也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节又称“登高节”;又因为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又与“久久”同音,有长久之意,故常在此祭祖和推行敬老活动,又称“老人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 花节”等说法。
来源: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有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意义:重阳节习俗是我国珍贵的精神富和文化遗产,作我国首批非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节日, 其辟邪、祈福、敬老的精神内容对和谐社会的设起到推动 作用。
节日七:重阳节 简介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名称: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曰“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六阳的说法。九是阳数,因此“重九”也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节又称“登高节”;又因为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又与“久久”同音,有长久之意,故常在此祭祖和推行敬老活动,又称“老人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 花节”等说法。
来源: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有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意义:重阳节习俗是我国珍贵的精神富和文化遗产,作我国首批非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节日, 其辟邪、祈福、敬老的精神内容对和谐社会的设起到推动 作用。
节日七:重阳节 简介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名称: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曰“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六阳的说法。九是阳数,因此“重九”也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节又称“登高节”;又因为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又与“久久”同音,有长久之意,故常在此祭祖和推行敬老活动,又称“老人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 花节”等说法。
来源: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有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意义:重阳节习俗是我国珍贵的精神富和文化遗产,作我国首批非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节日, 其辟邪、祈福、敬老的精神内容对和谐社会的设起到推动 作用。
节日七:重阳节 简介
登高节
古人通过登高来避开不吉之日,现在是为了锻炼身体。
吃重阳糕
步步登高
赏菊饮酒
祛灾祈福
插茱萸
避邪除秽
重阳节习俗
日期 节日名称 节日习俗 寓意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扫尘,忙年,贴春联、年画、窗花、倒贴“福”,挂中国结,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炮,拜年,祭祖 辞旧迎新、喜庆团聚、代表新的开始和希望。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 团团圆圆
吉祥如意
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 祭祖扫墓、踏青、植树、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 缅怀祖先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 纪念屈原、辟邪驱瘟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乞巧、吃巧食、拜织女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祭月拜月、中秋赏月、吃月饼 家人团圆、祈天祭神、庆祝丰收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酒、插茱萸 辟邪、祈福、敬老
按顺序过节
小试牛刀
下列节日中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
元旦节 端午节 国庆节 愚人节
小试牛刀
下列节日中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
元旦节 端午节 国庆节 愚人节
小试牛刀
下列节日中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
元旦节 端午节 国庆节 愚人节
小试牛刀
下列节日中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B )
元旦节 端午节 国庆节 愚人节
下列诗句中分别是哪些传统节日?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大显身手
下列诗句中分别是哪些传统节日?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大显身手
下列诗句中分别是哪些传统节日?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大显身手
下列诗句中分别是哪些传统节日?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大显身手
下列诗句中分别是哪些传统节日?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节)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大显身手
下列诗句中分别是哪些传统节日?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节)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根据它前面的两句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判断是元宵节。)
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