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重点难点 重点: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难点:宋代商业繁荣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关系;南方经济发展得原因
教材分析 中观:本课为统编版初中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本单元前四课主要属于政治史,而本课则是经济史范畴,讲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宋代的发展情况,并在最后点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完成时间。本课上承两宋的政治发展历程,下启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起到过渡作用。 微观: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子目间联系密切,逻辑清晰。农业的发达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剩余人口,使得手工业发展有了可能;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商业繁荣,三者紧密联系。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知识基础层面:优势为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经济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对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海外贸易等基本经济概念均有所了解,而且学生经过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的学习,已经对宋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不足为学生对纸币、区域经济、经济重心等概念了解不多,而且前面的学习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刻板的印象,即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弱势的局面。但实际上,宋代在经济方面却是高度繁荣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层面:优势为初步具备识读历史图表、叙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历史基本方法,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不足为学生认知上偏重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抽象意识不足并且学生利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还不足,需要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史料结合的能力。兴趣层面:优势为初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求知欲,不足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集中体现在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耕获图》等图片、史料、视频,了解江南地区、太湖流域、长江下游等地理概念,理解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图片、史料、视频,理解宋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发展的表现如代表地区,了解水密隔舱等技术,感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素养。 通过唐宋都城平面图的对比、宋朝海外贸易路线图、史料,了解都城功能和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航线、最远到达地,理解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表格、形状图,了解并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原因、表现、影响,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法 学法 教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材料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材料研析法.图示学习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老师在这里介绍了美国《时代周刊》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排名,世界史上最有钱的十个人,宋朝皇帝宋神宗排在了第三位,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宋朝经济的思考 学生阅读材料、认真听老师讲解并认识到宋朝经济发展是非常好的。 通过时代周刊的一次有趣排名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的视角关注到了宋朝经济的发展,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内容的学习。
一、农业的发展 1.老师首先展现宋代《耕获图》的局部,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图里的情形,从而归纳出三个农业要素,基于此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两宋农业发展的整体表现 2.老师在这里直接提出第四个农业要素种什么:作物,从而顺利过渡到宋代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介绍。展示思维导图、图片并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把握水稻、茶叶、棉花的一些基本信息。并且教会学生解答图表题。 3.老师在这里具体拓展宋朝农业技术。展现图片、视频,具体讲解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曲辕犁、牛耕技术、复种技术、秧马的原理。 4.老师基于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利用逻辑思维去思考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音,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1.学生观察耕获图,用一句话描述图里工作的情形从而把握三个重要农业要素。以及阅读课本找出两宋农业发展的总体表现。 2.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观察图片、思维导图并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把握宋代水稻、茶叶、棉花的发展。并且学会图表题的解决方法。 3.学生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具体的理解曲辕犁、牛耕技术、复种技术、秧马的原理。 4.学生紧跟着老师步伐,基于农业发展的表现问为什么从而归纳出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掌握相关知识点,提升逻辑思维。 1.通过图片、提问、老师的讲解把握三个农业要素以及把握两宋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通过图片、思维导图、提问和老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把握宋代水稻、茶叶、棉花的发展。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做图表题。 3.通过图片、视频、老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具体的理解曲辕犁、牛耕技术、复种技术、秧马的原理。 4.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在掌握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手工业的发展 1.老师在这里创设了穿越情境,帮助学生真认识到南方手工业中纺织、制瓷、造船业非常突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权,同时帮助学生对后面内容有一个基本框架的了解。 2.老师首先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纺织品的用途,紧接着借助思维导图过渡到对纺织业种类的介绍。然后介绍宋代丝织业和棉织业的发展。播放蜀锦制造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北宋高超的丝织技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棉纺织业兴起较晚的原因。从原料和加工程序两个出发帮助学生寻找答案。 3.老师首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宋代制瓷业的代表。并且补充口诀,帮助学生记忆五大名窑有哪些以及区分五大名窑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五大名窑这个常客考点。然后借助地图引导学生归纳宋代制瓷业发展趋势。最后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掌握北宋瓷都是江西景德镇,南宋制瓷中心是江南地区。 4.老师首先通过地图帮助学生把握宋代造船业集中位置,紧接着借助板书还有图片讲解船坞的原理,然后借助思维导图概括海船的特点,与此同时借助图片分析水密隔舱的原理。 1.学生在这里主要是代入穿越情境,从而来把握宋代南方发达的手工业代表。 2.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联想生活中纺织品的用途。观看蜀锦织造的视频。具体理解北宋高超的丝织技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思考并回答棉纺织业兴起时间较晚的原因。一个是原料传入晚,一个是加工程序复杂。 3.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宋代制瓷业代表是五大名窑,然后将老师的口诀补充的课本上去,并且认真听老师讲解区分五大名窑的不同,结合地图概括出制瓷业从北向南发展的趋势。并且回答老师提问在课本上圈画出北宋瓷都是江西景德镇,南宋制瓷中心为江南地区。 4.学生首先观察地图,根据老师的讲解,把握宋代造船业的集中位置,然后通过观察老师的板书还有图片具体理解船舱运行的原理。并且通过思维导图对海船的特点有一个结构性的认识。通过图片和老师讲解,把握水密隔舱的原理。 1.通过创设情境和图片来帮助学生对宋代的手工业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兴趣,交给的学生极大的主动权,提升了学生的代入感。 2.通过提问、图片、视频和老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把握纺织业的用途和分类,以及具体把握丝织业、棉织业的发展。以及特别补充棉纺织业兴起时间较晚的原因。 3.通过图片、地图、口诀、提问和老师的讲解把握宋代制瓷业代表五大名窑名称和不同、制瓷业发展趋势以及瓷都和制瓷中心。 4.通过地图、图片、思维导图、板书、老师的讲解,把握宋代造船业的集中地区、船坞的原理、海船的特点以及水密隔舱技术。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老师分别展示唐朝和南宋都城图以及相关史料。并提问引导学生发现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宋代经商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 2.老师借助地图解读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北宋商业都市开封和临安经济的繁荣。以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两个地区,主要是因为它们是都城。 3.老师借助地图和图片来帮助学生对城郊市镇和草市经济的发展有一个了解。 4.老师借助图片和思维导图整理宋代商品种类,突出强调,不仅仅售卖具体的产品,而且贩卖技术,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把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5.老师展示会子和交子的图片去帮助学生具体理解交子会子的形象,利用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去分析交子会子出现的背景,还有产生的影响。 6.老师借助课本图片,还有微信图标讲解宋代已经出现商标和广告,并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商标和广告的作用。 7.老师在这里总结归纳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帮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以及提醒学生勾画笔记。 8.老师首先展现宋代海外贸易图,提问引导学生翻看课本,找出海外贸易的出发地和贸易路线,通过动画在地图上呈现。紧接着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宋代海外贸易的水平。然后展现图片,引导学生将市舶司和现在的海关联想起来,最后再回归海外贸易图,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学生观察唐朝和南宋都城图片,阅读相关史料并理解相关史料意思,回答老师的提问,明确宋代经商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 2.观察地图、阅读史料并借助老师的讲解。理解商业都市开封和临安商业的繁荣。同时思考并回答主要因为它们是都城,所以才成为了商业大都市 3.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和认真听老师讲解,对城郊市镇和草市经济发展有一个了解。 4.学生观察图片、思维导图,具体理解宋代商品种类非常的多,包括具体的产品也包括技术服务。还有从商品种类去把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联系。 5.学生观察会子和交子的图片对会子和交子的形象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而且跟随老师的逻辑推理去回答会子交子出现的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 6.学生根据图片和老师的讲解大致了解到宋代已经出现商标和广告,并试分析图中商标和广告的作用。 7.学生阅读ppt,在课本上勾画补充相关笔记。 8.学生首先观看地图、课本,回答老师提问,找出海外贸易出发地、路线图以及回答海外贸易水平,然后将市舶司和海关联系起来理解市舶司的作用 最后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借助海外贸易图一步步思考并回答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通过地图、史料、提问和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宋代经商时间和空间界限已经被打破。 2.通过地图、史料和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对宋代商业都市开封和临安的繁荣以及繁荣的原因有一个了解。 3.通过地图、图片和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对城郊市镇和草市经济发展有一个了解。 4.通过图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宋代商品种类非常多这句话。以及从商品种类出发帮助学生把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联系。 5.通过图片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对会子、交子的形象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以及帮助学生去推断会子交子出现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6.通过图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宋代已经出现商标和广告并对他们的作用有一个大概了解。 7.通过一个小总结,帮助学生对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并且方便学生勾画补充笔记。 8.通过地图、提问和老师的讲解,了解海外贸易的出发地、贸易路线图、市舶司机构职能,理解宋代海外贸易的水平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1.老师利用表格总结前面所学,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集中区域,再引导学生发现集中区域的共同点,在回顾前面所学的基础上,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难移 2.老师首先提问帮助学生把握南移区域,再借助直观地形状图讲解南移历程,然后直接和学生点明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和南方农业发展原因是同一个,最后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学生观察表格,思考老师提问并回答集中区域,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些集中区域都在南方。 2.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知道南移区域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认真听老师讲解,把握经济重心南移历程、原因和影响。 1.老师利用表格总结前面所学,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集中区域,再引导学生发现集中区域的共同点,在回顾前面所学的基础上,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难移 2.通过提问、形状图,帮助学生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历程、原因和影响。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老师在这里呈现前面所有内容的小标题,并且提问学生是否对一些重要考点有所掌握。 老师展示题目并讲解帮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 学生观察ppt,回答老师提问,巩固所学。 学生完成题目练习,巩固前面所学。 通过一个简约的总结来帮助学生进行本课内容的复习巩固。 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巩固前面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