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4 22: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版本 统编版 授课题目 且就茶香话宋代经济之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9课。本课上承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发展历程与局势变动,下启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统治。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课共设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之间内容环环相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本课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以连贯的主线串联起整节课的知识,避免课堂陷入“碎片化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中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对商业贸易发展的作用、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的原因没有讲解,需要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在本单元的课程中了解了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发展历程与局势变动,对这一时期有基本的时空观念认知。学生对宋朝大多产生积贫积弱的刻板印象,本课教师需从经济繁荣的角度纠正学生对于宋朝的认知。 与此同时,学生在过往的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对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有一定的认知。例如学生通过《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学生通过《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学习,了解到北方人口因逃避战乱进一步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因此,在课程中需要逐步解释给学生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原因以及判断标准,进一步强化学生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认知。 心理特征: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图片、历史故事等诸多媒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控好教学互动、课外拓展的难度。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唯物史观 学生学会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宋朝。时空观念 学生通过对于历史地图的阅读以及宋代经济发展面貌的认知,知道该时代的社会背景,进而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样貌。史料实证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认识宋代经济的发展,培养史料研读、评价和对比,提升史学基本素养。历史解释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进行相关文献和图片史料的解读,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培养“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索养和历史解释能力。家国情怀 学生通过对宋代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对外贸易对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传播作用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难点: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表现和原因
教学特色 本课以茶为主线串联全课。 本课从清明上河图中林立的茶坊建筑群导入,展现宋朝人对喝茶的喜爱。 “吃饱穿暖才有闲情逸致去喝茶”,从茶叶这一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广泛、出现专门种茶的农户,探究宋朝不种粮反有“闲情逸致”去种茶的原因,进而从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工具的创新、优良作物的出现等维度逐步呈现宋朝农业发展的全貌。 “喝茶的时候我们要用到茶具”,通过现存宋代五大瓷窑生产的茶盏,介绍宋朝陶瓷业的发展与辉煌,进而讲解茶盏的出土过程,从南海一号出土的茶盏导入到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与辉煌。 “吃饱穿暖才有力气做买卖,手上有茶才有茶叶买卖”,让学生们扮演贩茶和日用品的货郎,在教师初步讲授宋朝商业贸易兴盛表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与课本知识判断自己做茶叶买卖的时间、地点、贸易方式等“行规”。学生提高学习兴致的同时,还掌握宋代商业贸易兴盛的相关知识点、锻炼了史料阅读能力。 “茶叶贸易不止在国内进行”,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为代表展现宋代海外贸易的状况与影响,进而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 “适宜种茶的气候适合种粮食”,以茶叶种植为例讲述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并以此为基础铺陈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史料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2min) 【呈现材料】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教师陈述】 图中圈出来这两个人正在喝茶。在《清明上河图》中茶坊林立,而在宋朝,茶楼、茶坊、茶肆遍布大街小巷。可见喝茶这件事情已经融入了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呈现材料】 材料二 “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 吴自牧《梦粱录·鲞铺》 【教师陈述】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宋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可见,宋人有多爱喝茶。 让我们一起且就茶香话宋代经济之变。 从学生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导入,学生通过对茶坊建筑群的观察,了解宋人对茶的喜爱。
第一部分: 从茶叶种植看农业之变(8min) 一、从茶叶种植看农业之变 【设问导入】 宋人如此爱喝茶,那宋朝茶叶种植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 观察图片能够发现宋代南方地区普遍种植茶树,茶叶产量大幅提高,由此能够看出宋代的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由唐至宋茶叶产区扩展迅速,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的特点。 【呈现材料】 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 ——吕陶《净德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页 【教师陈述】 材料中说道,现在的川蜀茶园,本来是用来种植粮食作物的田地,但现在不出五谷,只是种茶,农户们通过卖茶来满足衣食需求,这说明在川蜀地区已经出现了固定种植茶叶这一经济作物来谋生的农户了。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川蜀地区的茶业,在宋朝时,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设问导入】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宋人只有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才有闲情逸致去喝茶、种茶。那宋人是如何保证自己可以吃饱穿暖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几则材料,并思考宋人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的。 【呈现材料】 材料一:复种技术的出现 自江以南,稻米二种,有早禾,有晚禾。 ——《宋会要 食货》 材料二: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推广(秧马) 材料三:占城稻的出现与政策支持 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占城稻耐寒,遣使求其种,得一十石以遗其民,使莳之……(《泉州府志》) 大中祥符四年(1011)……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 ——《宋史·食货志》 【教师陈述】 新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推广,提高了农业种植的生产力,同时引进并推广的的优质农作物占城稻提升了农业粮食产量,政府政策的支持更是推动了宋朝农业的高度发展。 因此,宋朝时农业十分发达。当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农业超过了北方,成为天下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设问过渡】解决了吃饱的问题,那宋人是如何解决穿暖的问题的呢? 【材料呈现】 材料一 宋代棉花和茶树的种植 材料六 北宋在常州设织罗务,此外还有织染局等官方手工业机构。宋代常州晋陵绢、云纹罗驰名天下。此外还出产绫、绸、纱、绢、苎等。 ——《常州史稿》 【教师陈述】 北宋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同时开始在内地推广棉花种植。棉产量的增加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四川、江浙等南方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纺织工具,棉纺织种类较多。 这自然就解决了宋人穿暖的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与材料,了解茶叶种植在南方的发展,知道宋朝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提高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阅读四则材料,从技术、作物、工具、政策等维度了解宋朝农业的发展,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与材料,了解棉花种植在南方的发展,知道宋朝棉纺织业的成就,提高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 从现存茶盏看手工业之变(8min) 二、从现存茶盏看手工业之变 【子目过渡】 【教师陈述并提问】 吃饱穿暖才有闲情逸致喝茶。 叹茶的时候离不开茶具,这是宋代的五大瓷窑所产茶盏。 【呈现材料】 宋代哥窑六瓣斗笠茶盏 宋代汝窑天青釉盏托 宋代官窑天青釉斗笠盏 宋代定窑斗笠式盏 宋代钧窑月白釉撇口盏 (图源自各大博物馆) 【总结】 具有别致美感的茶盏体现了宋代制瓷业的辉煌。 【教师陈述】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设问过渡】这么多精美的茶盏从哪出土? 【呈现材料】 材料一: “南海一号”出土的青白釉印花出筋菊瓣纹斗笠盏 【教师陈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经营,宋代的茶叶与茶器被销往世界各地。这是“南海一号”出土的青白釉印花出筋菊瓣纹斗笠盏。 【呈现材料】 材料二: 2014年春季发掘遗址正射投影图(南海I号) 【教师陈述】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呈现材料】 材料三: 宋代所造海船……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这些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航海领域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七年级下册》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 宋朝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宋朝的造船业具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其中以广州泉州明州为突出。 学生通过观察宋代五大瓷窑所产的茶盏,了解五大瓷窑不同的制作特点,感受宋代瓷器发展的辉煌。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深刻感受课本相关知识点,同时感受宋朝时手工业发展的南北变化,体悟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从“南海一号”出土的斗笠盏延伸到“南海一号”的辉煌,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宋代造船业的成就。
第三部分: 从茶叶贸易看商业之变(12min) 第四部分: 寻南北易位(8min) 三、从茶叶贸易看商业之变 1、商业剧变 【子目导入】 【教师陈述】 吃饱穿暖才有力气做买卖,手上有茶才有茶叶买卖。 只有农业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漆侠) 【设问】 ——《货郎图》卷,南宋,李嵩作 货郎类似今天贩卖日用品的流动商贩,如果你是图中这位卖货郎,你想要贩茶的话,应该在哪卖?什么时候卖?卖到哪里去?如何交易?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44-45页讲述货郎人该知道的“行规”。 (讲授商业贸易的繁荣相关知识点) 【设问】 与唐朝相比,宋代茶坊经营的时间和空间有何变化? 【呈现材料】 商业的繁荣其御街东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东京梦华录》卷二 【教师陈述】 宋朝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黄河、长江及其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大都市,如开封、杭州。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店铺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里店铺密布。 市坊界限被打破,打破了唐代贸易时间的限制,茶坊可以开设到大街小巷。同时宋朝出现了早市夜市,这意味着茶坊的经营时间相比唐代大大延长,比如茶坊可以在日夜交替之时点灯,早晨的时候散场。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城镇,乡镇间也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呈现材料】 材料一: 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副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十分不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南宋乾坤元宝铁钱 材料三: 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材料解读】 宋朝时,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货币的使用需求日益剧增,铜铁钱的制造跟不上需求,出现了“钱荒”,并且城镇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过重的铜铁钱给需要进行大额贸易的商人造成巨大不便。 为方便巨额贸易,北宋前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源于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的经营现金保管业务,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到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教师提问并返回货郎一页】学习了这个子目的内容以后,有哪位货郎可以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行业行规呢? 【教师陈述】 让我们一起看看货郎卖货的一天。 卖货郎自述: “早晨告别妻儿,我带着茶叶和日用品奔赴草市做买卖,肩挑货担,一边走一边摇鼓叫卖。收了一堆铜钱铁钱真的好重,快走不动了!虽然什么时候都能卖东西,但还是要抓紧抓紧!以免进城太晚错过早市! 那些我手上优质的茶叶和日用品最后会去到开封、杭州那几个大都市,那些大量收购的商人据说都会用交子,一张小纸就可以当作好多钱使,真牛!像我这种小货郎是用不到的了。 2、海外贸易” 【陈述过渡】 茶叶贸易不止在国内进行。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45页的宋代海外贸易图,观察宋代海外贸易的路线。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 从这些沉船沉没的位置来看,它们都是沉没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宋代中国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销往东亚的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宋代从我国去往这些通商地区已经有非常稳定的海外贸易航线。 可以看出宋朝海外贸易十分繁荣,源源不断的商船从广州、泉州等大商港驶出,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代文化也因此得以传播。 【tips】 目前在已发掘的各时代沉船所载船货中丝绸、香料、茶叶由于是有机质类文物,故而在海水中很难保存下来,在已发现沉船资料中仅从1745年沉没的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出三百六十余吨茶叶,其余沉船未见有大批量茶叶货品的出现,但大量茶器的发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茶器产品的流通是基于各地饮茶贸易的需求。 ——张聪.论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茶器与宋代茶叶海外贸易之关系[J].农业考古,2022(02):56-60+2+273. 【设问】 结合材料,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的影响 【呈现材料】 材料一: 宋代茶叶从种植、生产、市场集散、税收制度、海外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茶叶贸易体系……茶叶贸易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同时期陶瓷器产业的发展,更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经济产业…… ——张聪.论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茶器与宋代茶叶海外贸易之关系[J].农业考古,2022(02):56-60+2+273. 【教师讲述】 茶叶海外贸易推动了海内外的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展示市舶司遗址图片) 【呈现材料】 材料二: 宋代茶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是促成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的诞生……此书的问世和传播为300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高丽时期,朝鲜已把茶礼贯穿于朝廷、官府、僧俗等各个社会阶层……此外,高丽时期,宋朝的朱子家礼流传到朝鲜后,儒家主张的茶礼茶规在14到15世纪开始在民众中推行。 ——《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教师陈述】 茶叶的海外贸易同时促进了中国茶文化与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教师总结】 从此茶叶贸易能够看出,茶叶等海外贸易不仅为宋朝带来了巨额的海外财富,更是沟通了宋与世界的桥梁。 【子目过渡】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中,能够发现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华中心都在南方。 【呈现材料】 【教师讲述】 观察图片可以发现,从唐代到宋代主要经济区一直在向南发展,到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遭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自此之后,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设问】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呈现材料】 材料一: 仅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大中祥符四年(1011)……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 ——《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茶叶只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这种气候适宜种植粮食。粮食越多,能养活的人越多。随着北方长期战乱,人口不断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移的还有政治中心,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一系列推动了南方的开发。例如,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 让学生扮演货郎这一主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对宋代商业发展的好奇。 学生通过了解和分析茶坊在城市内的分布与经营的时间,进而了解宋代城市商业贸易繁荣的全貌。 学生通过铜钱铁钱与交子的对比,更深刻感受交子对商业贸易的积极影响。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货郎卖货的情境,串联宋代城乡商贸繁荣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子目印象更深刻。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宋代海外贸易的航线,知道广州、泉州等大商港,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装载外销茶器的古代商船沉船位置与阅读材料,学生更熟悉宋代海外贸易的路线。 以宋代茶叶海外贸易为例,讲述宋代海外贸易的辉煌与影响,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认识到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通过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
课堂小结 (1min) 这节课我们从茶叶的种植、茶盏的变化、茶叶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认识了,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 宋代经济和前朝相比有了很多的变化和新气象。这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不仅是民族间的交融,也是走出国门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更是不断积淀、延续、创新的产物。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并展望。
课后延伸拓展 (1min ) 课后延伸: 层次内容目的活学活用观察居住地附近与本课有关的宋代历史痕迹,结合课堂知识,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你所了解到的宋代故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历史,在学生口头表达的同时巩固新知,加强学生知识框架。拓展探究线上参观泉州的市舶司遗址、开元寺内古沉船陈列馆的南宋古沉船、石狮的姑嫂塔等历史遗址博物馆官网,观后感用手抄报、绘画等形式呈现。基于本课知识,线上参观博物馆,扩大知识面,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课本之外的历史,接触可以触摸到的历史,加强知识框架,扩大知识面。
板书设计 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