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分为了三个子目,其中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又可以窥见宋代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南方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国家经济,仰给东南的局面。子目间联系密切,逻辑清晰。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求知欲较强。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他们对宋代政治、军事情况有一定了解,但是对经济了解不多,或者存在错误的刻板影响,较难理解经济重心在南宋南移完成。同时他们处于理性认识的构建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从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出发,通过多则图片材料和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在讲解过程中使学生辩证认识宋代,理解其繁华之下亦有隐忧,培养其唯物史观,并联系现实,以古鉴今。 2、知道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理清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时空观念) 4、辩证认识宋代,理解其繁华下亦有隐忧(唯物史观) 5、认识到宋代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宋代经济的和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音频、文字史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表格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地图和史料研习相结合
总体设计思路:
整合重构内容,以清明上河图作为线索,以酒肆、茶坊、船串联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展现宋代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使学生理解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同时解读清明上河图部分图画并结合学生对宋代政治,军事的了解,使学生辩证认识宋代。一盛一忧形成强烈对比,理解“富裕不等于强大,繁华未必能够久安”并以古鉴今,使学生思考宋代的发展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有启示,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做到学习历史,关照现实。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清明上河图动态视频,讲解并导入接下来的学习:“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做的一幅描绘北宋东京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经济的生动写照,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来探究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观看视频,听老师的讲解 播放动态清明上河图进行导入,设置情景,吸引学生兴趣
新课讲授 出示几张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提问学生“这几幅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你能从图中找到吗?” 出示宋代经济史相关材料,提问学生宋朝时为何会出现粮食产量剧增的现象。出示表格,让学生结合课本梳理回答,并在填写过程中对重要内容出示材料或图片加以进一步分析,提升学生认识。 材料: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市斤,无论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超前代——漆侠《宋代经济史》 教师讲解引入接下来的学习:清明上河图中除了酒肆,茶坊也是随处可见的,宋人爱饮茶,当时在街上还有提瓶行走的卖茶人。提问学生“宋人喝的茶从何处来呢?”,顺势过渡至对宋代经济作物的讲解 出示地图和材料,提问“宋代棉花和茶树种植区域有什么特点” 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清明上河图中,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的商船,作者为什么会画那么多的船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的相关史事,概括宋代海船的特点。 相关史事: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这些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航海领域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提问学生:这些商船所载何物 出示精美的蜀锦图片; 以开火车的方式抽问学生回答填空 播放宋代五大名窑讲解短视频 组织学生开展“瓷器鉴定小达人”互动游戏 提问学生:船载着这些货物将运向何方? 在国内要便于商业销售,大多数商船都将运向繁华的商业城市,引导学生说出此时的两大商业城市——开封、杭州。同时教师顺势提问在此时的商业活动有什么新变化吗?出示清明上河图中店铺灯箱图片和《东京梦华录》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此时店铺在经营时间上有何特点 出示唐与北宋城市图,提问学生:北宋坊市有何特点? 商业贸易的繁荣推动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出示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提问学生由此可以得出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北宋出现了纸币”,并且教师点明“北宋出现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通过提问层层深入,让学生探究“为何纸币最早出现在四川”。 出示史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为什么纸币最早出现在四川? “初,蜀民患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玉海》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成都古今集记》 “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代,其印刷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蜀地成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其官方和民间的印刷业发展繁荣,印刷范围涉及经史子集,且皆用蜀地竹丝纸。“蜀中经史子集皆以此纸传印”(全蜀艺文志) 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商船,以方向二“国外” 引入对宋代海外贸易的讲解 让学生以对话的方式,“重走宋代海外贸易路” 出示宋高宗所说的话“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提问学生:宋高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补充讲解蕃坊、蕃学 出示宋代行业分布图,提问学生:此时坊经济重心在什么地区? 出示南北经济实力对比发展图,带领学生回顾经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出示材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出示照片电影 对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细节进行解读 如无人把守的望火楼、官驿中慵懒的士兵、虹桥上争道的文官与武官等等 提出结论“富裕不等于强大,繁华未必能够久安”。最后,布置作业,请大家思考,宋朝的发展对于当今中国发展有什么启示? 学生由随处可见的酒旗、正店、脚店等推导得出此时酒肆众多,粮酒业发达 依据课本梳理宋代粮食种植发展的原因 思考提问,并积极配合老师作出回答。 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中会有那么多的船 结合书中材料,分析宋代海船特点 发散思维,回答问题 回答填空 观看视频,注意总结五大名窑瓷器特点 参与互动 发散思维,认真思考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对比唐与北宋的城市图,分析北宋坊市特点 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依据教材和地图以及教师多媒体上的提示完成“重走宋代海外贸易路” 分析材料,得出在宋代海外贸易收入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观察图标并结合本课所学得出:此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跟随老师回顾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小组合作,分析材料 观看照片电影 倾听老师讲解,并结合对宋代政治、军事的讲解,思考宋代的繁华之下究竟是怎样的局面? 思考宋代发展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像能力和推导能力,同时教师点出酿酒需要粮食,从而引入对宋代粮食种植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归纳能力; 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 结合地图和材料辅助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图了解宋代经济作物南方有了很大的发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以问题为导向,吸引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引入对宋代造船业的讲解 结合书中材料,让学生概括宋代海船特点,培养学生信息概括提取能力。同时由教师讲解水密隔舱、指南针等技术,使学生认识到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以船为载体,通过设问“这些商船所载何物?”发散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讲解,这些商品畅销海内外,那它们究竟由有何魅力、特点呢?,引入对具体手工业的讲解 两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十分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尤为突出。在纺织业讲解过程中,以填空形式进行抽问,使学生快速掌握关键信息,了解宋代纺织业发展的基础史实。 播放视频,吸引学生兴趣 以“瓷器鉴定小达人”的互动游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并通过实战检验学生对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点的掌握情况。订正答案过程中,老师也会加以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五大民窑瓷器特点。 通过设问“船将运向何方”,发散学生思维,以国内、国外两个思考方向,串联其对宋代商业贸易的讲解。 绘画图片与文字史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对比,得出宋代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加强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利用地图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设问层层推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分析能力 探究“为何纸币最早出现在四川”。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地区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通过史料探究,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设置情景,由学生“重走宋代海外贸易路”,了解送到海外贸易路线情况 分析材料,感悟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局面。同时教师讲解贸易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宋朝采取鼓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从而拓展对蕃坊、蕃学的讲解,丰富学生认知。 使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整合课本内容,了解各大行业在南方繁荣发展的局面,南北对比,对经济重心南移这样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从而理解在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回顾经济重心南移过程进一步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提升学生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 以照片电影回顾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富有趣味,总结宋代经济发展的繁荣特点,为后面辩证认识宋代埋下伏笔。 解读清明上河图部分图画并结合学生对宋代政治,军事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宋代在繁华之下亦有隐忧。从而提出结论“富裕不等于强大,繁华未必能够久安” 以古鉴今,学习历史,关照现实,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深层思考。
教学反思
1、采用视频、图片、地图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 2、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对知识进行了重构与整合,以清明上河图为载体,以“盛”、“忧”为线索,相互交织,使学生在认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时,更能结合之前对宋代政治、军事的学习,辩证认识宋代的发展,理解其繁华之下亦有隐忧,培养其唯物史观,并联系现实,以古鉴今; 4、知识整合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联系与分析能力,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课堂时间有限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并不是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