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经济特区建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九课《对外开放》位于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和第七、八课构成一个整体,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讲述了我国从封闭到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完整过程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史实,是本单元主题词“转折”的重要阐述。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分别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呈现了我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对外开放历程。在对外开放政策背后是敢闯敢做,奋勇争先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本课知识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内容稍显枯燥,需要教师引入生动鲜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掌握中国历史的主体脉络,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生活在深圳享受着对外开放成果的学生更是对“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等历史名词非常熟悉,本课内容与他们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他们还未完全具备科学的历史思维,历史分析能力相对缺乏,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绝大部分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能够清晰地说出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扩大的过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任务二的小组探究能归纳整理出经济特区设立的条件。(历史解释)通过对比深圳和浦东前后的社会面貌,体会对外开放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后作为一名中国青年的自豪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能够概括出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历史解释)通过了解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时遭遇到的质疑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遇到的挑战,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勇闯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教学难点 设立经济的意义;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梳理单元脉络,明确本课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出示两则“壬寅年”的新闻:新闻一:1962年“大逃港” 新闻二:2022年疫情下香港返深人员大增教师提问:人口的流动意味着什么?为何人口的流动会呈现这样的变化?这六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带着这两则新闻留下的疑问,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思考本课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建立知识框架。 梳理单元脉络,建立知识框架,明确本课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①通过两则“壬寅年”新闻对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②结合今年疫情的时事新闻,让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③两则新闻皆是一手史料,可以引导学生重回历史现场。从这两则新闻的载体的变化(纸媒-网媒)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新闻行业的变迁。
一、敢“试”——春潮涌动 敢“试”——春潮涌动:寻找经济腾飞的密码出示邓小平对1962年“大逃港”现象的分析:“边境两侧生活水平的差距才是症结所在;要想解决问题,中国就要改变政策,改善边境这边的人们的生活。” ——《邓小平时代》傅高义出示中国高层领导人出国考察的图片:图一:谷牧率领西欧五国考察团出访图二: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列车图三:邓小平参观美国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为了改变政策,改变边境这边人们的生活,为改革开放作准备,1978年,中国高层领导人频繁出访。他们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看齐,借鉴他们成功的发展经验,亲身感受世界发展的脉搏。敢“试”——春潮涌动:设立经济特区在一次又一次地出访中,邓小平认识到:“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任务一:地理定位】在地图上标出四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敢“试”——春潮涌动:经济特区的条件和赋能1.【任务二:小组探究】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作为经济特区的条件有哪些?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条件:1.与港澳毗邻,与台湾隔海相望。2.华侨众多,利用侨汇、侨资条件好。3.两省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4.交通便利,国际交往方便。赋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经营管理方面的优惠; 税收优惠; 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 外汇管理方面的优惠; 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敢“试”——春潮涌动:聚焦深圳在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敢为人先的精神的推动下,深圳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做了很多勇敢的尝试:→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在深圳开工→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在深圳举行→全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东门开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同样也遭受到了很多质疑:→“深圳赚内地的钱!”→“深圳除了九龙海关门口仍挂着五星红旗,一切都已资本主义化了!”→“深圳特区是靠国家输血来维持的,一旦拔掉针头,它就完蛋了!”→“姓梁的把国土的主权出卖给外国人,是20世纪80年代的李鸿章!”面对质疑声,深圳用实力说话,观看视频:《不平凡的崛起之路——两分钟看深圳40年巨变》敢“试”——春潮涌动: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采访历史的见证者们:“那时候,年轻的我还不知道蛇口工业区的建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但看到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理念和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林小静 曾任蛇口工业区办公室打字员、机要员“很庆幸能亲眼见证这个好时代”——李志均 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退休干部“多么幸运啊,我的家在厦门!” ——潘维廉 厦门大学教授“这段平凡而特殊的工作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见识,充实了我的人生,更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华的一段黄金岁月。”——方克森 汕头经济特区规划局首任局长2.出示邓小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3.经济特区的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准确在地图中找到四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四人小组讨论经济特区设立的条件。阅读课本,找到经济特区“特”在哪里。观看视频。 承上启下,从导入的“大逃港”现象说起。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对外开放决策的作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四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培养时空观念。同时为任务二做铺垫。设置小组讨论的任务可以集思广益,突破本课难点。展现深圳特区设立之初遭到的质疑可以展现对外开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更显敢为人先精神的可贵。用视频展现深圳四十年来的变化更加形象直观。展现历史见证者们的采访能够帮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更具有说服力。总结归纳,落实课本重点知识。
二、敢“闯”——迎风破浪 (一)敢“闯”——迎风破浪: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地图上同步展示这14个城市的地理位置)2.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地图上同步展示这几个经济开放区)3.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所以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但是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开发浦东不但对上海市,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都很重要。”4.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2020年是浦东开发的30周年,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从“不被看好”成为“东方明珠”,到这份成绩单是浦东闯出来的:210倍 生产总值从60亿元增长到12734亿元790倍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加790倍632米 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6家 世界500强企业5.【任务三:总结归纳】完成以下坐标系。敢“闯”——迎风破浪: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1.【任务四:分析概括】分析材料,概括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即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发达国家,是穷国还是富国,是大国还是小国,我国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他们的贸易经济联系。”——《中国对外贸易》黄晓玲 祁春凌多层次——“由于沿海对外开放特殊经济区域的出现,使中国形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为重点,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格局。”——《开放经济概论》陈钺宽领域——“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按照产业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领域。”——《中国对外开放四十年》项松林 阅读课本,整理所学知识,完成坐标系,整理写在课本上。分析材料,概括出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举手回答。 落实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知识点。展现浦东开发前后经济发展的对比和社会风貌的不同,突出对外开放的重要影响。马上落实所学知识,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敢“入”——弄潮出海 敢“入”——弄潮出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师配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示意图对世贸组织的基本情况进行讲解: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成立于1995年。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个成员建的贸易争端。文物介绍:入世槌(现存于国家博物馆)2001年,它敲响了历史性的一锤,中国用十五年的时间终于敲开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敢“入”——弄潮出海:是机遇还是挑战?中国加入世贸完全履行了世贸组织规定的中国的义务,我们作出的承诺也全都实现。2005年1月1日,中国进口汽车关税从28%降至25%,完成最后“一降”。中国入世所作的取消非关税措施的承诺全部兑现。汽车关税的降低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呢?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说:“那个时候,说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我觉得非常好。最起码,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更自由地参与这个行业的竞争。”—— 《我们走在大路上》央视纪录片吉利汽车抓住机遇: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2018年,吉利入股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成为最大的股东。敢“入”——弄潮出海:变挑战为机遇!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开放的同时,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开放中取得了和世界的共赢。这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展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年以来的“成绩单”,总结概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1.思考加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向学生明确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史实。展现“入世槌”这一文物,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用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加入世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用数据说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是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更具有直观性。
四、敢“领”——扬帆远航 (一)敢“领”——扬帆远航:与世界共振1.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二)敢“领”——扬帆远航:你我皆是领路人1.【任务五 :畅所欲言】一代又一代人传递历史的接力棒,谱写中国对外开放的华章,他们分别是谁?用图片展示为中国对外开放贡献力量的代表人物: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CEO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化腾: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海尔集团创始人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工厂工人:城市建设者出示材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课堂小结:从1842年壬寅年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开始到今天2022年壬寅年,中国近现代史在对外开放这条漫漫长路上已经走过三个甲子年了。尽管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历史的交接棒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我们打开国门,投入到激荡的国际贸易大海中扬帆远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谱写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美丽神话。如今,历史的交接棒即将交到在坐的每一位青年手上,祝愿你们把“敢”字放心上,把“勇”字别腰间,就像古代的侠客一般,闯荡出一片属于你们自己的天地,铸造祖国更进一步的辉煌! 1.学生举手回答为对外开放作出贡献的人们。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的内容。但这是我国在十八大以来在对外开放上做的努力,所以提前到本课来讲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线性的时间观念,这才构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的完整时间脉络。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对外开放的漫漫长路上,不同角色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的接力棒将会传递给在做的每一位青年,他们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练习巩固 (2021·浙江嘉兴)1.右图为1978至1986年中国外贸增长情况图,出现图中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A.实行对外开放 B.推广包干到户C.实施科教兴国 D.加入世贸组织(2021·青海)2.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下列城市或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C )①深圳 ②上海 ③西宁 ④环渤海地区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2021·湖南株洲)3.2020年,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这一切都离不开2001年年底的那一声槌响。“那一声槌响”指的是(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南方谈话的发表 D.设立经济特区 1.学生思考问题,举手抢答。 1.所选的三个练习题皆是中考真题,且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利用习题巩固本课所学,趁热打铁。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围绕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扬帆出海的主题层层深入,主旨鲜明,主线清晰。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五个学生任务,难度由浅入深,推进重难点的解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本次课程设计的亮点是关注宏观经济政策下鲜活事例,例如吉利汽车企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和寻常百姓的所思所想,让课堂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课程设计较大的遗憾是在任务二的小组探究中,由于没有找到关于广东和福建华侨数量准确且来源可靠的数据,就没有呈现探究需要的史料。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