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4 23: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二单元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中国两千年的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武将开国的朝代里,文人却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演绎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宋朝。题干中“武将”指的是( )
A.赵匡胤 B.赵构 C.宋徽宗 D.宋钦宗
2.“这一时期的将军们多有生不逢时之感,他们不得不听命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在抗击女真以及蒙古骑兵袭扰南方地区的路上,他们并非没有努力过。”这里的“生不逢时”主要是由于( )
A.五代十国纷争不断 B.北宋亡国政局混乱
C.南宋偏安卑躬屈膝 D.重文轻武限制兵权
3.北宋政治家毕仲游《西台集》记载:“王荆公(王安石)以振兴的理由说服先帝,先帝信任他,也忧虑财政收入不足,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可以得财者,无不用。”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
A.加强军事实力 B.分散宰相权力
C.增加财政收入 D.提高文官地位
4.观察下面宋、辽和西夏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宋和辽、宋和西夏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和平共处 B.有战有和 C.争战不息 D.互不接触
5.理清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关于蒙古(元)统一全国的进程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A.灭西夏→改国号元→灭南宋→灭金 B.灭西夏→灭金→灭南宋→改国号元
C.灭西夏→灭金→改国号元→灭南宋 D.改国号元→灭西夏→灭金→灭南宋
6.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7.北宋开封城百姓的用餐习惯起先是一日两餐,后来逐渐改为一日三餐,午餐这一顿对于开封人来说正是在最忙的时候的享受。《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一个“送外卖”的伙计,他能一手拿两个碗。这反映了宋代( )
A.经济作物的产量很高 B.制瓷行业的水平很高
C.商业运作的节奏加快 D.商业不再受时间限制
8.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文学创作水平高于唐代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9.下列语句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苏湖熟,天下足
10.“忽必烈将阿尔泰山以东、喜马拉雅山以北的牧业区、农业区首次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之后,设置适当的高层督政区,以利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就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要求。”忽必烈顺应“历史趋势”之举是( )
A.实行行省制 B.推行郡县制
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驻藏大臣
11.下列不同时期的形势(疆域)图体现出的趋势是( )
A.各民族间交融趋势受到阻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不断重现
12.《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说明我国的史书( )
A.以搜罗天下异闻为主 B.编写体例多样
C.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在以古鉴今
13.唐宋以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发生这一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印刷技术的发展
14.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15.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
A.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B.商人所受剥削沉重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社会经济走向开放
二、简答题(55分)
1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考验统治者的治国水平和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唐太宗上台后确立了抚民以静的统治路线,实行减轻百姓负担,劝课农桑、不夺农时,释放僧尼宫女、繁衍人口等措施。使百姓能戮力生产,耕作有时,故社会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周方高《略论“贞观之治”的形成与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太宗“抚民以静”而采取的措施。(4分)
材料二: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到五代时进一步造成武夫跋扈、悍将称雄的后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唐末以来军阀割据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以文臣代替武将实施统治。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2)材料二反映出宋朝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结合材料分析宋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3分)
材料三:(元朝)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成为后代行政划分的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3)写出材料三中的“这个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个制度”的影响。(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统治者治理好一个国家的要素。(2分)
17.某位学者曾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代。”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朝,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水平。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4分)
材料三: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都市生活的状况,并指出经济发展与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4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某位学者”向往宋代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分)
18.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南宋时期,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时期"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的表现。(2分)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年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年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论证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6分)
材料三: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元经济发展对我国如今现代化建设的启示。(2分)
19.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小优老师以“多元一体”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15分)
【任务一:时空整合】
(1)结合所学知识,把下图中空白处补充完整,并概括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5分)
【任务二:材料研读】
(2)根据表格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4分)
朝代 内容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宋朝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任务三:历史解释】
(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具体历史史实,论证下面材料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B 12.D 13.D 14.D 15.C
16.答:(1)措施:减轻百姓负担;劝课农桑,不夺农时;释放僧尼宫女,繁衍人口。(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原因:改变唐末以来军阀割据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
(3)制度:行省制度。影响:成为后代行政划分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任答两点)
(4)要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本身要勤政爱民;重视经济发展;重视制度创新;等等。(任
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7.答:(1)变化: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主要原因:科举制确立并不断发展;政府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2)观点: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史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符合史实即可)
(3)状况: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现代化程度高。关系:经济发展促进都市生活的丰富发展,都市生活的丰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4)原因:社会经济发达;文人士大夫地位高;文化科技繁荣。(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8.答:(1)表现: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类似亦可)
(2)原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任答两点)论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活动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
易繁荣;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任答两点)
(3)变化:从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任答两点)
(4)启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经济。(言之有理即可)
19.答:(1)夏;辽;北宋。
(2)主要方式:和亲(或联姻);政治改革;经济交往。(任答两点)
(3)【示例】论证:宋、辽膻州之战后,宋与辽结盟,史称“膻渊之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西夏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随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结论:综上所述,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才能带来繁荣昌盛,奠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