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著名的战略战术思想。
3. 认识孙武的过人智慧。
4. 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紧扣中心恰当的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 了解有关的战略战术思想。
【学习难点】
理解文题“谋攻”
【资料链接】:作者、背景、解题
孙武,即孙子,字长卿,春秋晚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名军事家。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募贤才时,孙武从齐国带着兵法来到吴国,受阖闾重用,任命为将。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现存十三篇,所以也称《孙子十三篇》。篇目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秋末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它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因此也有着“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称号。《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但其影响又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一股将《孙子兵法》运用于非军事领域的研究热潮。人们从经济学、体育竞技、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它,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这样说,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孙子兵法》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
“谋”是计谋、谋略,“攻”是攻击、攻破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就是:在谋略上攻破敌人。孙子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创“谋攻”一词,用以阐述他对军事学上的卓见。只知兵攻,决胜于锋刃之下,纵能完全歼灭敌人,也绝不能保证我军无一伤亡,俗语云:“杀贼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警告我们,战争不论胜败,双方都会伤亡很大。因此,曹操注曰:“欲攻敌必先谋。”刘邦也曾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孙子继《作战篇》后,提出“谋攻”问题,做系统的发挥,意义极为重大。
一、【前置作业】
(一)、.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的兵家。
(二)、你如何理解题目“谋攻”?
(三)、给划线的字注音。
橹( )闉( )御( ) 轒辒( )( ) 忿( ) 縻军( ) 虞( )
(四)、.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名句“ , 就出自于本文。
(五)、.根据原文填空。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破国次之; ,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全卒为上, ; ,破伍次之。
、解释下列各句文言中划线的字
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4.将能而君子不御者胜
5.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6. 杀士三分之一
7.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8.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9.不若则能避之 10.百战不殆
(七)、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2.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5. 必以全争于天下
6.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二、【探究交流】
【一】本文主旨:
本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中心论点,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充分阐述进攻敌人的战略战术。作者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
【二】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段意:
第一部分(1—3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部分(4):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第三部分(5、6段):论述将帅在谋 ( http: / / www.21cnjy.com )攻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7、8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三】阅读理解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论证的?
2. 孙子认为,最好的用兵之法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用兵原则的?
4. 如何做,才能 “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5、具体在战术上该如何运用谋攻的战略思想和原则?
6. 谋攻的具体实施者是谁?
谋攻的作用固然重要,那个将帅也想有高深的谋略,可怎样去谋呢?
8. 孙子认为攻城的弊端是什么?国君在用兵打仗中应该注意什么?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是什么?
9. 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的哪几个要点 说说你的理解。
【四】鉴赏与写作
语言风格-----精练的语言
本文内容丰富,而且所讲的道理又是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奥的兵法,但作者用笔却极其精练,比如“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一句话既说明了攻城之弊,又从反面证明了“伐谋”之利。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概括精练,已成为流传下来的成语。
三、【检测反馈】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5分)
(1)不战而屈人之兵(屈: )(2)故上兵伐谋(伐谋: )(3)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 )(4)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谓: )(5)故知胜有五(知胜: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3.孙子认为攻城的弊端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4.孙子认为战争胜利的条件有五,请加以归纳:
(1); (2); (3);
(4) (5)。
5.这篇课文围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他的“ , ”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4分)
6.将帅在谋攻中有什么作用?(3分)
7.课文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3分)
《谋攻》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孙子兵法新注》 孙武 春秋末期
(二)、“谋”是计谋、谋略,“攻”是攻击、攻破。意思就是: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三)、lǔ yīn yù fén yūn fèn mí yú
(四)、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五)、全军为上 破旅次之 破卒次之;全武为上
(六)1.使......全 使......残破 2.使屈服 3.劳顿、疲敝 4.有才能 5.禁得起 像蚂蚁一样 6.使(自己)的士卒被杀 7.旷日持久 8.相等 摆脱 9.指力量不如敌军 躲避,不与敌军交战 10.危险,失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阅读理解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论点。
2.不战而屈人之兵
3. 正反对比 全——上 破——次
4. 伐谋,在谋略上攻破敌人。通过举例来对比论证谋攻的重要性。
5. 十则围之……则能避之。正面论述“谋”的重要性。
6. 将帅。将帅是带兵作战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将帅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从反面论证了将帅的作用,强调“谋”的重要。
7. 谋,必须“知彼知己”,这是谋的前提条件。
8.孙子认为攻城的弊端是:准备的时间长,士兵伤亡大;
国君在用兵打仗中应该注意:不要强行牵制军队的行动,不要干涉军政大事;
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识众寡之用;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将能而君不御”。
9. (1)士兵伐谋的思想。
(2)国君与将帅的关系要摆正。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理解:(1)孙子在本篇中提出的士兵伐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想,可以说是军事战略学中的大智慧、大谋略。作为一般的军事将领,几乎共同地认定了一个道理:即将军的功勋应该在战场上建立,将军的丰碑只能在尸骨上树起。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偏颇的观点。一个统兵的将帅如果只会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善于从政治的、谋略的角度三思考问题的话,他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彪彪武夫,而不是一个能驾驭战争之舟的英明统帅。
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王者之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靠的是天道民心。而以战来屈人,多的是杀 人掠地的霸气。 王者之气能屈人,亦能服人,故能求得长久平安。
而霸气压人,虽也能迫人顺服,但毕竟埋仇恨的火种,时机——到,反叛之火又会 重燃。
(2)在规模浩大、持久的战争中,国君与将帅的关系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英明的国君也是国君,他不是统兵打仗的将帅,因此,对一些诸如进攻撤退一类的军事行动,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干预。
作为亲临前线指挥战争的将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不应因为国君对一场战争有什么要求而拘泥 于国君的说词,而应该根据前线敌情我情的变化来临机处理一些重大的军务,不能让不了解前线军情的国君的一些决定干扰了自己的决心。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所以能成为军事征战中的格言,是因为他揭示了战争中一个最为普遍的规律。
孙武认为,只了解自己的情况而不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敌人,这样的将帅只能打一半的胜仗;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不明了,两眼一抹黑,这样的将帅肯定打一仗败一仗。只有对敌我双方兵力、火力、地形,天时、后勤保障、乃至将帅本身的性格秉性、爱好等都了然于心,才能打一仗,胜一仗,百战不殆。
四、【检测反馈*我的效果最好】
1.(1)使屈服(2)在谋略上攻破敌人(3)劳顿,疲敝(4)告诉,这里是命令的意思(5)预见胜利
2.(1)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
(2)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3)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3.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4.(1)适时而战;(2)众寡之用;(3)人心向背;(4)有备而战;(5)强将明君
5.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6.夫将者,国之辅也。
7.得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结论,全文起了揭示规律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