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用】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专用】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09:27: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一、(2023七上·永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华老师,你在哪里?
①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二十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②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③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④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⑤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⑥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⑦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
⑧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⑨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⑩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写了发生在“我”和华老师之间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文语言朴实、亲切,平淡中蕴含真情。用心品读,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3.你认为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根据文章的写作对象,本文拟题为《我的老师》好不好?两个题目相比,你更喜欢哪个题目?请结合文章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①“我”第一次造句被华老师表扬,“我”受到鼓励;
②写字课上“我”忘带文具,面对惩罚,“我”选择了逃避而被华老师教育;
③华老师带“我”“下馆子”及“我”坐错车但最终找回了家。
2.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华老师对“我”犯错的不满,为“我”回避惩罚而生气、失望、惋惜。
3.华老师有才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厉、善于教育学生、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热爱学生。
4.更喜欢《华老师,你在哪里?》 理由: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运用问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暗含主旨,暗示作者对华老师的思念。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点评】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研读内容,梳理总结。根据“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可知,)“我”第一次造句被华老师表扬,“我”受到鼓励。根据“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
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可知,写字课上“我”忘带文具,面对惩罚,“我”选择了逃避而被华老师教育。根据“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
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可知,华老师带“我”“下馆子”及“我”坐错车但最终找回了家。
故答案为:①“我”第一次造句被华老师表扬,“我”受到鼓励;②写字课上“我”忘带文具,面对惩罚,“我”选择了逃避而被华老师教育;③华老师带“我”“下馆子”及“我”坐错车但最终找回了家。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语境,分析概括。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这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华老师对“我”犯错的不满,为“我”回避惩罚而生气、失望、惋惜。
故答案为: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华老师对“我”犯错的不满,为“我”回避惩罚而生气、失望、惋惜。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根据“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可知,华老师有才学。根据“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
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可知,华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厉。根据“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可知,华老师善于教育学生、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根据“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可知,华老师热爱学生。
故答案为: 华老师有才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厉、善于教育学生、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热爱学生。
4.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例如:本文拟题为《我的老师》不好,我更喜欢《华老师,你在哪里 》,以《华老师,你在哪里 》为题,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华老师,运用问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暗含主旨,暗示作者对华老师的思念。
故答案为: 更喜欢《华老师,你在哪里?》 理由: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运用问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暗含主旨,暗示作者对华老师的思念。
例二、(2023七上·赵县期中)现代文阅读
(一)《春》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二)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①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了一个个芽,惊叫一声。
②那些嫩芽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所以不停地犯嘀咕:呀,我是怎样留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
③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
④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告诉它以后会长成一片葱郁的叶子。这是让它放心呢!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出错,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
⑤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路就已经走过去了。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
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⑦春天就这样来了,一点一滴漫不经心的样子,油菜花也零零星星地开了,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甜畅是不会罢休的。
⑧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娆,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蔷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我被淘宝骗了。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
⑨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了,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我觉得这对我对它们都同等重要。如果它们活了,对我就是奖赏,就不存在欺骗,而且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
1.两段非连续性文字排列在一起进行阅读,请你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
2.分别找出两段文字中描写春天颜色的词语,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些颜色。
3.《春》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而《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除了描写之外,主要的表达方式还有   和   。
4.文章(二)结尾作者写到“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期待是什么?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请结合自己实际,写下你的“春天寄语”。
【答案】1.都是写春天的文章,都写春天的花,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写出了春天的活力。
2.绿的、红的、粉的、白的;微红、微绿、鹅黄。示例:色彩缤纷(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3.记叙;议论
4.作者期待所买花苗发芽,生长,开花来点缀春天,映照春天。第二问,谈谈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可结合生活实际作答,答案不唯一。如,期待自己中考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
【知识点】词义理解;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议论;叙述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开始答题前,要反复阅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要寻找主题句或关键词,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主要描述了春天的来临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通过描述春天的元素,如东风、小草、花朵和蜜蜂等,来展现春天的活力和生命力。第二篇主要描述了作者家门口的野蔷薇在春天的生长过程。
3.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把握。散文虽然较为自由,但通常有某种结构。在答题时,要注意分析这种结构,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迁移能力。散文通常包含情感的变化和转折。在答题时,要抓住这些情感线索,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态度。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春》这篇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第②段“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第③段“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和第④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生动形象地将春天到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项了出来》是通过描绘野蔷薇的生长,来体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由第②段“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第③段“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和第⑧段“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等语句可以看出,这里也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两篇文章都是在写春天,都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都是通过写花,来表现春天的活力。
故答案为:都是写春天的文章,都写春天的花,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写出了春天的活力。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春》第③段“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第④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可以看出,《春》中描写春天颜色的词语:绿的、红的,粉的,白的;根据《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第③段“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第④段“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第⑤段“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可知,这篇文章中描绘春天颜色的词语有:微红、微绿、鹅黄。故只需要用一个表示颜色多样、色彩艳丽的成语,如:色彩缤纷、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形容即可。
故答案为:绿的、红的、粉的、白的;微红、微绿、鹅黄。示例:色彩缤纷(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3.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把握。根据《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第①段“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了一个个芽,惊叫一声”和第⑨段“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了,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可知,文章在描写野蔷薇之前和之后,还叙写了发现野蔷薇和栽种野蔷薇的事情,这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根据第⑦段“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甜畅是不会罢休的”和第⑧段“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可知,这里是作者发表内心的想法观点,在评价野蔷薇花,这是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记叙议论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迁移能力。“这个春天还将多一份期待”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末尾,结合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结合第⑨段“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如果它们活了,对我就是奖赏,就不存在欺骗”理解,首先作者期待所买的几棵花苗能够活起来,生长,盛开。然后结合第④段“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第⑤段“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理解,作者期待自己的人生能够尽情绽放,迎来生命的蓬勃;结合第⑦段“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理解,作者期待所买花苗发芽,生长,开花来点缀春天,映照春天。第二问,谈谈自己对未来有什么期待,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我希望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自己学习进步,和同学们一起,走在落花缤纷的绿道上,有说有笑,踏着朗朗书声而行。
故答案为:作者期待所买花苗发芽,生长,开花来点缀春天,映照春天。第二问,谈谈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可结合生活实际作答,答案不唯一。如,期待自己中考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2023七上·永年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故乡的秋
①十月的天凉得快,辨不出秋冬。彼时,汶水河畔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②椿树椭圆形的叶子怕是还没有发黄,山还是绿色的,水估计还不能冰手。人们恐怕也还没有穿上厚棉衣。是的,这个时候,故乡还在宁静而舒缓地酝酿着她的秋天。
③一想到故乡的秋,我便想到了秋霜。天冷的时候,一推门,枯黄的芦苇、成垛的稻草上都蒙着一层淡白色的霜。一张口,一团白色的雾气卷了出来。一抬头,屋檐下一排排成串挂着的柿饼敷满了秋霜,变得粉白。霜似乎是冷的。其实,霜最温暖、最热情。没有霜的点染,何来漫天的红叶?何来傲然的秋菊?何来挺拔的青松?秋霜是静谧无声的,当寒气逼近,她默默地给大地穿上白纱,遮盖它枯黄的面颊。
④还有秋风。秋风乍起的时候,稻田里黄澄澄的稻谷热透了。田地里四处传来“咚咚”“咚咚”的打谷声。晒场上,铺满了湿润、饱满的谷粒儿。橘子也由绿转黄,挂上了枝头。摘一个下来,又甜又酸。巴山楚水之间的秋风,不似北方那么刚硬,反而多了一份柔媚。它像一双娇嫩的手,抚摸着人的脸颊。它就这样一直吹着,吹黄了山,吹绿了水。花香也随之而来。房前屋后,星星点点的桂花在碧绿的叶子间绽放出金黄。沁人心脾的花香让人总也嗅不饱,吸不足。风来的时候,果子也熟透了。猕猴桃在山谷间挂满了藤蔓,用长竹竿敲一个下来拨开,露出晶莹透绿的果肉,散发着香味。粉嫩的八月瓜也憋足了劲儿,胀破了肚皮,露出香甜软糯的果肉。秋风,她慷慨地给予着人们,却从来不多言语。
⑤怎能少了秋雨?先来的总是雷,雷一声一声地在天上闷响,人们就一捆一捆地在山上担柴。等到排好了后檐,立好了蓑衣,老人们一边抽烟一边看着阴沉沉的天。抽着抽着,就抽来了中秋时节的雨。这时,雨淅浙沥沥、涔涔淋淋地下起来。开始的雨,像豆子像豆子一般,从南到北密密地在这汉水谷地里撒过一遍。于是,那看不见的水汽就在微凉的空气中充盈着,沁入人的肺腑。我常常在屋檐下面驻足,时常忍不住用手去接住水滴赏玩。银白色的雨滴“啪”的一声滴在手掌上,瞬间四散开来,变成了小水珠迸射出去,剩下那一小片儿水的印子留在掌心。
⑥秋天的人呢?收好了庄稼,翻整了田地,抽一条长凳子,摆几把矮凳子,三五成群聚在院里。男人们抽着烟,说说几时杀猪、几时卖粮、几时修房;女人们抱着娃,说说村里哪家孩子出息、镇上哪家店铺货好、县里哪个商场衣服时髦。说着说着,孩子们穿上了粗毛线衣,满头大汗地打着纸蛤蟆;说着说着,家家垒起了火堆,烟气烘烤着房梁上的腊肉;说着说着,天变得凉飕飕了,让人忍不住打一个大大的喷嚏。
⑦不必说那枝头上的拐枣,也不必说那江水里的鳜鱼,单是一个“秋” 字,就足以让人心猿意马,思归千里了。 故乡,身上的根。
(作者:郑昌路 。有删改)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故乡的秋”的?
2.说说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好在哪里。
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粉嫩的八月瓜也憋足了劲儿,胀破了肚皮,露出香甜软糯的果肉。
4.第⑦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句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是什么?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从文章的的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从秋霜、秋风、秋雨和秋天的人四个方面来写“故乡的秋”。
2.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故乡的秋风与北方的秋风作对比,赋予故乡的秋风柔媚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秋风的温和。
3.连用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天果实饱满的样子。
4.重点强调“单是”后面的内容。 两个“不必说”不仅表现历数故乡秋天美食的欣喜之情,更突出了后句中对故乡的秋的无比热爱之情。
5.对故乡秋天的喜爱、赞美,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5.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③段中“一想到故乡的秋,我便想到了秋霜。天冷的时候,一推门,枯黄的芦苇、成垛的稻草上都蒙着一层淡白色的霜。一张口,一团白色的雾气就冒了出来··..··霜最是温暖,最是热情”可概括为:秋霜;结合④段中“还有秋风。秋风乍起,稻田里黄澄澄的稻谷熟透了.....·巴山楚水间的秋风,不似北方那么刚硬,反而多了一份柔媚。它像一双娇嫩的手,抚摸着人的脸颊”可概括为:秋风;结合⑤段中“怎能少了秋雨 但往往先来的总是雷,雷一声一声地在天上闷响。开始的雨
像豆子一般,从南到北密密地在这汉水谷地里撒过一遍”可概括为:秋雨;结合⑥段中“秋天的人呢 收好了庄稼,翻整了田地,抽一条长凳子,摆几把矮凳子,三五成群聚在院里。男人们抽着烟,说说几时杀猪、几时卖粮、几时修房,女人们抱着娃,说说村里哪家孩子出息、镇上哪家店铺货好、县里哪个商场衣服时髻”
故答案为:从秋霜、秋风、秋雨和秋天的人四个方面来写“故乡的秋”。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可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巴山楚水之间的秋风,不似北方那么刚硬,反而多了一份柔媚”的内容,由“不似北方那么刚硬”可知,将故乡的秋风与北方的秋风作对比,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由“反而
多了一份柔媚”可知,赋予故乡的秋风柔媚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两种修辞并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秋风的温和。
故答案为: 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故乡的秋风与北方的秋风作对比,赋予故乡的秋风柔媚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秋风的温和。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憋足”“胀破”“露出”均为动词,结合“粉嫩的八月瓜也憋足了劲儿,胀破了肚皮,露出香甜软糯的果肉”的内容可知,本句连用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天果实饱满的样子,表达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连用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天果实饱满的样子。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结合⑦段中“不必说那枝头上的拐枣,也不必说那江水里的颤鱼,单是一个“秋’字,就足以让人心猿意马,思归千里了”的内容可知本句中重点强调“单是”后面的内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表现出历数故乡秋天美食的欣喜之情;结合后文“故乡,身上的根”,更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秋的无比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重点强调“单是”后面的内容。 两个“不必说”不仅表现历数故乡秋天美食的欣喜之情,更突出了后句中对故乡的秋的无比热爱之情。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结合③段中“一想到故乡的秋,我便想到了秋霜。天冷的时候,一推门,枯黄的芦苇、成垛的稻草上都蒙着一层淡白色的霜。一张口,一团白色的雾气就冒了出来……霜最是温暖,最是热情”,④段中“还有秋风。秋风乍起,稻田里黄澄澄的稻谷熟透了……巴山楚水间的秋
风,不似北方那么刚硬,反而多了一份柔媚。它像一双娇嫩的手,抚摸着人的脸颊,⑤段中“怎能少了秋雨 但往往先来的总是雷,雷一声一声地在天上闷响。开始的雨,像豆子一般,从南到北密密地在这汉水谷地里撒过一遍,⑥段中“秋天的人呢 收好了庄稼,翻整了田地,抽一条长凳子,摆几把矮凳子,三五成群聚在院里。男人们抽着烟,说说几时杀猪、几时卖粮、几时修房;女人们抱着娃,说说村里哪家孩子出息、镇上哪家店铺货好、县里哪个商场衣服时毫”可知,作者从秋霜、秋风、秋雨、秋天的人进行具体描绘,表达出对故乡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结合⑦段中“不必说那枝头上的拐枣,也不必说那江水里的颤鱼,单是一个“秋’字,就足以让人心猿意马,思归千里了。故乡,身上的根”的内容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
故答案为: 对故乡秋天的喜爱、赞美,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
二、(2023七上·正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叛逆,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①有许多天,他的心都无法平静,眼前老是晃动着母亲酷暑下的身影。
②他高一时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一个女生。从那时起,一向邋遢的他开始注重形象,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洗头。洗好,拿吹风机吹成型,再背起书包,骑上山地车,绕好远的路去接女孩上学。晨风中,他洁净蓬松的头发飘出好闻的薄荷香味,坐在后座的女生和他叽叽喳喳说着话,他感觉自己潇洒极了。
③母亲对他的反常行为渐渐有了察觉,唠叨他每天收拾头发,过分讲究,不如坐下来好好学习。他冷哼几声,依旧我行我素。脾气暴躁的母亲被他充耳不闻的态度激怒了,抓起毛巾就要打他。他自然不是小孩子,轻轻一扯,把毛巾拉过,吐出一句气人的话,然后悠哉游哉地坐在桌前,哼唱周杰伦的《双截棍》。
④母亲没有多少文化,说话大嗓门,对他的教育大多是瞪起眼睛唠叨。他觉着和她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她说什么,他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他认为这样的青春才吸引个性。
⑤母亲在市绿化队当临时工,每天工作地点都不固定,中午常常无法回家吃饭。每天早上她拎着装满水的大玻璃瓶出门,晚上才能到家。回来后,她从不说她这一天都忙些啥。第一件事就是追在他身后问一天的学习情况。每一次总被他以学业忙为借口,把她一连的问题给堵了回去。
⑥那年夏天格外热,有几天气温甚至接近四十度,行道树下小草打着卷,失了鲜绿的颜色,连往日聒噪的蝉也噤了声。炽热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室外如流火的烤炉,滚滚热浪迎面扑来,熏烤得人只想赶快逃离。但他才不怕这些辛苦,依旧是接送女孩上学。
⑦有天中午放学后,像往常一样,他一边擦汗一边卖力地蹬着车子,想早点甩下这让人炙息的闷热。
⑧正行走间,前方绿荫道下一排躺在人行道上的中年妇人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些妇人把破旧的工作服铺在地上,席地而卧,静静地休憩。她们身后整整齐齐地地摆放着自行车,剪绿篱用的长剪和盛水的大号玻璃瓶。看到这些工具,他明白,这些妇人应该是和母亲一样,也是园林工人。这样一想,他又多望了几眼。忽然,他的心像针扎似的痛起来,那睡在边上的不正是母亲吗?暑热把她的脸颊熏得又黑又红,仿佛还在滴着汗珠。她静静地蜷缩在那里,好像一枚无怨无悔的落叶。
⑨母亲从来没有对他说过她的艰辛,他也从没问过一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真的难以置信,母亲每天的午休竟是这样度过的!此刻,劳累了一上午的她,在闷热的室外稍作休息,等待下午上工的时光,想必下午还有许多绿化上的活计在等着她。
⑩这些年,母亲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吧——把苦和累深深地掩藏起来,留给孩子的是生活的平稳和幸福。而作为儿子的他,又何曾了解和体谅过她?
有许多天,他的心都无法平静,眼前老是晃动着母亲酷暑下的身影。从那以后,再跟母亲说话,声音变得温柔了许多,尤其当他端上为母亲做的饭菜,更是让她惊喜不已……如今,年少时的爱情早已像蒲公英的花朵,不知被风吹向了哪里,而那个夏天与母亲的相遇却一直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那是他成长开始的第一步。
他的青春叛逆就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1.阅读选文②-⑤段,概括表现“他”“叛逆”的情节。
2.第⑥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句和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她静静地蜷缩在那里,好像一枚无怨无悔的落叶。
②他的青春叛逆就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正值青春的我们,或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自己的叛逆期,请就如何终止叛逆这一问题,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1.母亲唠叨他过分讲究打扮,他依旧我行我素;母亲要打他,他扯过毛巾,还顶嘴唱歌气母亲;母亲说什么,他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母亲问他学习情况,他以学业忙为借口拒绝回答。
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气的炎热;衬托了母亲工作的艰辛;炎热的环境促使他真正理解了母爱。
3.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摹了母亲疲惫的状态,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心疼与理解。
②表现了他转变的迅速,也表明了他内心受到的极大震撼,与题目相照应。
4.脾气暴躁,但是爱孩子、对孩子寄予厚望,坚强隐忍的母亲。
5.提示:可以从自己如何成长;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何向那些理解父母、成熟懂事的孩子学习等方面去谈。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概括主要情节,可以按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折大意。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小说情节的发展讲究的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所以本题应往这方面思考。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概括出景物描写的特点等,然后分析其和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4.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5.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小说主旨等角度来探究。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经历作答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概括。
从“唠叨他每天收拾头发,过分讲究,不如坐下来好好学习。他冷哼几声,依旧我行我素”可知,母亲唠叨他过分讲究打扮,他依旧我行我素。从“母亲被他充耳不闻的态度激怒了,抓起毛巾就要打他……把毛巾拉过,吐出一句气人的话,然后悠哉游哉地坐在桌前,哼唱周杰伦的《双截棍》”可知,母亲要打他,他扯过毛巾,还顶嘴唱歌气母亲。从“她说什么,他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他认为这样的青春才吸引个性”可知,母亲说什么,他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从“第一件事就是追在他身后问一天的学习情况。每一次总被他以学业忙为借口,把她一连的问题给堵了回去”可知,母亲问他学习情况,他以学业忙为借口拒绝回答。故答案为: 母亲唠叨他过分讲究打扮,他依旧我行我素;母亲要打他,他扯过毛巾,还顶嘴唱歌气母亲;母亲说什么,他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母亲问他学习情况,他以学业忙为借口拒绝回答。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第6段的景物描写描写了炎热的天气,可见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使他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辛苦,为下文他改变了叛逆的性格作铺垫。故答案为: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气的炎热;衬托了母亲工作的艰辛;炎热的环境促使他真正理解了母爱。
3.本题考查词语和语句赏析。
第①句,“好像一枚无怨无悔的落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摹了母亲疲惫的状态,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心疼与理解。第②句,“戛然而止”表示突然停止,表现了他转变的迅速,他的叛逆突然中止,也表明了他内心受到的极大震撼,与题目“叛逆,在那一刻戛然而止”相照应。故答案为: 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摹了母亲疲惫的状态,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心疼与理解。
②表现了他转变的迅速,也表明了他内心受到的极大震撼,与题目相照应。
4.【小题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③段中“母亲对他的反常行为渐渐有了察觉,唠叨他每天收拾头发,过分讲究,不如坐下来好好学习。他冷哼几声,依旧我行我素。脾气暴躁的母亲被他充耳不闻的态度激怒了,抓起毛巾就要打他”可知,母亲脾气暴躁;结合⑨段中“母亲从来没有对他说过她的艰辛,他也从没问过一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真的难以置信,母亲每天的午休竟是这样度过的!此刻,劳累了一上午的她,在闷热的室外稍作休息,等待下午上工的时光,想必下午还有许多绿化上的活计在等着她”,⑩段中“这些年,母亲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吧。把苦和累深深地掩藏起来,留给孩子的是生活的平稳和幸福”可知,母亲坚强隐忍,爱孩子、对孩子寄予厚望。
故答案为: 脾气暴躁,但是爱孩子、对孩子寄予厚望,坚强隐忍的母亲。
5.本题考查发表观点的能力。
这里需要围绕“如何终止叛逆”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谈,正确处理叛逆期的家庭关系。例如,理解父母的艰辛;向那些理解父母、成熟懂事的孩子学习;依靠时间来淡化等。故答案为: 提示:可以从自己如何成长;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何向那些理解父母、成熟懂事的孩子学习等方面去谈。
三、(2023七上·孟村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拼图里的童年
①小时候,我曾跟着爸妈去过沿海的一个大城市里过暑假。
②记得那年暑假,我还跟爸妈和叔婶们在当地一家西餐厅里吃过一顿大餐。当时西餐厅刚刚 开业,各种营销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我非常幸运地收获了一套拼图玩具。
③欣喜不已的我把拼图带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还没开始拼图,我已经充分地感 受到了那幅拼图的美好——拼图上面的一只卡通小猪,正笑嘻嘻地站着向我挥手;它身后是一栋 红瓦粉砖的小屋,房前有小河流过,房后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拼图流露的美好和可 爱,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④对着参照图,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拼图之旅。那时我年纪尚小,还不懂得拼图的技巧, 面对着一堆不规则的图形散片,完全不知从何下手。我拿起一块一块的散片放置在拼板上逐一尝 试,终因耐心不足,什么也没有拼成,于是便宣告放弃。后来,是爸妈跟我的小姨一起,花了一 天时间帮我拼好了图。
⑤那幅拼图很小,宽20厘米、长30厘米上下,但我的内心还是无比满足,把它当成最心爱的 玩具。由于太喜欢,我舍不得将拼图弄散。但难免有不小心的磕碰,要经常地修修补补。在连续 修补几次之后,我胆子一壮,索性就把拼图全部拆散,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拼。在拼了一 个多小时连一个角落还没有完成之后,我又忍不住向长辈们求助。爸妈却对我说: “你总得学会 自己克服困难呀,我们已经帮你拼了一次,你就自己耐心地完成这幅拼图吧。”
⑥我只好拿起一块又一块的散片去尝试。花一天多的时间,拼图终于在我的努力之下“破镜 重圆”了!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觉得这第二次拼图更有意义。而且,这次拼图的经历也让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要想办法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⑦我小心翼翼地把拼好的图放在自己的小书柜中,有事没事就喜欢拿出来看看。而拿的次数 多了,总是避免不了会出现小意外。所以后来,我又将这幅拼图来来回回拼过许多次。次数多 了,画面便烂熟于心,拼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⑧有时候朋友来家里玩儿,我还会向他们炫耀一下我的技术——当着他们的面将拼图拆散, 然后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快速将整个拼图复原。果然大家非常吃我这套,每次都用美慕的小眼 神看着我,问: “你是怎么做到的 ”
⑨由于拼图的次数太多,有几块散片竟不知掉到何处去了,还有几块的边角也在反复拆散和 还原中起了褶皱,十分影响拼图的整体美观。于是,我又用攒起来的零花钱买了一幅新的拼图。 那是一幅风景画: 一条流向远方的河流,远处的山峰上还有一座城堡,看起来非常舒服和优美。 相较于第一幅的卡通风格,这幅拼图也更加立体。
⑩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我对拼图的兴趣也逐渐退了潮,尤其是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似乎也没什么心思去玩拼图了。但每次打开书柜,我仍然会忍不住拿起那两幅拼图看一看,虽然它们 早已不复当年的美感,尤其最早的那幅拼图,红瓦的屋子缺了好几块角,河流的边缘也有几处空缺。 但我知道,这些微微泛黄且积了些许灰尘的拼图,和我的童年一样,曾经是那样的五彩斑斓。
(作者邱俊霖)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回忆了“我”拼图之旅的往事,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B.标题点明了主要内容,拼图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童年表明时间。
C.两幅卡通拼图是作者童年的伙伴,带给他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D.选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2.作者对“小猪拼图”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品味下面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但我知道,这些微微泛黄且积了些许灰尘的拼图,和我的童年一样,曾经是那样的五彩斑斓。
【答案】1.C
2.①得到拼图后欣喜不已;②第一次拼图耐心不足,放弃;③后来终于拼成,珍藏起来;④熟练拼图,忍不住炫耀;⑤长大后兴趣减退。
3.对美好童年的赞美、留恋。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点评】1.ABD.正确;
C.有误,作者共有两幅拼图,第一幅是卡通风格,第二幅是风景图,因此“两幅卡通拼图”“奇妙的童话世界”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欣喜不已的我把拼图带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①概括为:得到拼图后欣喜不已;结合“我拿起一块一块的散片放置在拼板上逐一尝试,终因耐心不足,什么也没有拼成,于是便宣告放弃”,②概括为:第一次拼图耐心不足,放弃;结合“花一天多的时间,拼图终于在我的努力之下‘破镜重圆’了”,③概括为:后来终于拼成,珍藏起来;结合“次数多了,画面便烂熟于心,拼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候朋友来家里玩儿,我还会向他们炫耀一下我的技术”,④概括为:熟练拼图,忍不住炫耀;结合“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我对拼图的兴趣也逐渐退了潮,尤其是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似乎也没什么心思去玩拼图了”,⑤概括为:长大后兴趣减退。
故答案为: ①得到拼图后欣喜不已;②第一次拼图耐心不足,放弃;③后来终于拼成,珍藏起来;④熟练拼图,忍不住炫耀;⑤长大后兴趣减退。
3.本题考查情感分析。“这些微微泛黄且积了些许灰尘的拼图,和我的童年一样,曾经是那样的五彩斑斓”写拼图虽然微微泛黄且积了些许灰尘,但是和“我”的童年一样五彩斑斓。
故答案为: 对美好童年的赞美、留恋。
四、(2023七上·孟村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雨润诗卷
①雨露霜雪,说到底,都不过是水啊,是水与四季的缠绵。你看,早春,它是一帘霏霏细雨;仲夏,它是一颗草间清露;晚秋,它是一层板桥白霜;冬天,它是一抹远山雪意。
②雨,是天与地、与人的对话,是山与水、与命运的情思。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船 中,白头听雨僧庐下,生命的轮回在雨里。世道人心,家国情怀,也在雨里。
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好雨,落在成都。那一年,杜甫总算结束了流徙的生 活,于成都郊外筑起草堂,有了一个安身处所,暂时告别了频沛流离的生活。他种菜,栽花,开 药圃,躬耕南亩,亲操桑麻,闲时看浣花溪水上荷叶田田,田间细麦随风摇荡……在一个漆黑的 春夜,正在盼雨的杜甫忽然发现,雨无声地下起来了!此雨如何 曰“潜”,曰“细”,脉脉绵 绵。此情如何 “喜”意自诗句间透出来。诗情与春雨,密密地斜织成千古好诗,正可谓,诗意 弥漫于春雨里,春雨飘洒在诗句中。
④ 千丝万缕的雨丝将天地缝合一体,也连缀起世道人心。
⑤ 一场雨水,落在长安。那一年,韩愈刚刚升职为吏部侍郎,他在文学上已享有盛名;在复 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人生至此,真可谓功成名就了。这个早春,小雨如酥,草色清 新,他一管妙笔,轻轻涂擦,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泛出纸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他远近兼摄,空处传神。那“润如酥”,那“近却无”,矜持、娇嫩,恰是早春之魂啊。
⑥雨,是天与地的对话,也是心语的弹奏。
⑦ 一场说不清、放不下、割不断的雨,落在临安。在家乡赋闲五年的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
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他先到临安觐见皇帝,于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写下这首《临安春雨初 霁》。诗里有杏花春雨,有世味感伤,有无聊惆怅。这似乎一反他痛切陈词、抚古思今的大气磅 礴,有的只是明媚春光里的一声淡然轻叹。是的,这场春雨只是见证了一个爱国者短暂的忧郁徘 徊。不久,他在严州任上因为坚持抗金,又被罢官。回到节令中的雨水,却是简简单单。它借风 托云,自由地生,随性地活,无曲折,无分别。 它只是天空之水的降落,落在溪,活络了水声; 落在土,润酥了田垄;落在心,点染了性灵。
⑧雨水降临后的人间,山川草木都因“萌动”而吐露生机和芳华。
⑨ 那么,听雨吧。听窗前雨如酥,听诗里雨如诉。雨就是我,我就是雨。雨,温润我,取悦 我,滋养我,成全我;雨,也穿透我,浸湿我,劫掠我,击打我……人生总要穿越无数场大大小小的雨,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逆悲欢,请静下心来听——听雨,听生命,听哲思,听智慧。
⑩ 雨,下着,终会停。雨停了,还会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选自《知识窗》2023年5期,作者米丽宏)
1.选文为什么以《雨润诗卷》为题
2.说说你对下面加着重号词语有怎样的感悟。
人生总要穿越无数场大大小小的雨,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逆悲欢,请静下心来听—— 听雨,听生命,听哲思,听智慧。
3.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雨,是天与地的对话,也是心语的弹奏。
②它只是天空之水的降落,落在溪,活络了水声;落在土,润酥了田垄;落在心,点染了性灵。
4.课文《春》中写春雨的一段文字甚是优美,如果将其放在选文第⑧段后面,是否合适 为什么
【答案】1.概括了选文的主要内容“雨和古请”;有情画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示例:无论什么时候,静下心来听雨,都会听到滴答的声音,在这滴答声中能听到生命的韵律:在雨中静听,能感悟到暖言如雨润人心的人生哲理;同时雨可以洗涤一切,这就是雨的智慧。(“生命”“哲思”“智慧”各 1 分,共 3 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对话、弹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矜持、娇嫩、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落在溪、落在土、落在心”,更加强调地写出了雨润四方、滋润万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4.不合适。《春》主要是通过不同景物突出雨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选文是写雨落在成都、长安、临安等不同的地方,触发不同的感悟,描写的角度不同,所以放在第 ③段后面不合适。(判断 1 分,理由 2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合适”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这篇散文以“雨润诗卷”为线索,首先总写四季的雨的特点,再写辛弃疾少年、中年、老年听雨的况味,然后依次描写了杜甫笔下成都的春雨、韩愈笔下长安的春雨和陆游笔下临安的春雨,最后,再点“听雨”,照应开头,引用苏轼的名言总结全文,表明作者的人生感悟,点明中心。
故答案为:概括了选文的主要内容“雨和古请”;有情画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采用的含义和感悟。根据上文“那么,听雨吧。听窗前雨如酥,听诗里雨如诉。雨就是我,我就是雨。雨,温润我,取悦我,滋养我,成全我;雨,也穿透我,浸湿我,劫掠我,击打我”可知,“人生总要穿越无数场大大小小的雨,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逆悲欢,请静下心来听——听
雨,听生命,听哲思,听智慧”一句中的“听生命,听哲思,听智慧”
故答案为:无论什么时候,静下心来听雨,都会听到滴答的声音,在这滴答声中能听到生命的韵律:在雨中静听,能感悟到暖言如雨润人心的人生哲理;同时雨可以洗涤一切,这就是雨的智慧。(“生命”“哲思”“智慧”各 1 分,共 3 分,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雨,是天与地的对话,也是心语的弹奏”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天与地的对话和心语的弹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矜持、娇嫩、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及赞美之情。②“它只是天空之水的降落,落在溪,活络了水声;落在土,润酥了田垄;落在心,点染了性灵”一句中连用三个“落在…”,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落在溪、落在土、落在心”,更加强调地写出了雨润四方、滋润万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对话、弹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矜持、娇嫩、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及赞美之情。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落在溪、落在土、落在心”,更加强调地写出了雨润四方、滋润万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根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树叶子却绿得发亮.”等可知,《春》中写春雨的一段文字主要是通过不同景物突出雨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选文主要描写了杜甫笔下成都的春雨、韩愈笔下长安的春雨和陆游笔下临安的春雨,突出不同地方的春雨所触发的不同的感悟。根据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认为“合适”或“不合适”均可,但要言之有理。如认为,合适,可从《春》中写春雨的一段文字主要是通过不同景物突出雨的特点,体现了现代作家朱自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丰富了本文的内容的角度来谈理由。
故答案为:不合适。《春》主要是通过不同景物突出雨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选文是写雨落在成都、长安、临安等不同的地方,触发不同的感悟,描写的角度不同,所以放在第 ③段后面不合适。(判断 1 分,理由 2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合适”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五、(2023七下·赵县期末)现代文阅读
擦星星的人
王伟峰
①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晚自习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②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动笔呢——写一份不少于500宇的书面检查,
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我越学越差,越差越怕,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我逃课跑去山上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我一会儿通知你爸,晚上在我这里补课。”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  )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可恨的应用题。
④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  )在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窗外的星空。
⑤等他忙完,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搞错了。”然后,仔细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讲到底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或许是忘记了。他竟没有再提要我交检查的事情。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也不易得,我狼吞虎咽,还没品出味道就见了底儿。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狼吞虎咽地吃泡面,我则看着他(  )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⑧潘老师他从不缺课。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踏着铃声,他匆匆赶来,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搓手。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⑨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才踩着泥泞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外辗转漂泊,也做了老师。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郑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很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全身只剩下一把骨头。我走进阳台,默默地遥望星空。窗外的星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那夜,我梦到了星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擦着什么。
“潘老师,您干什么呀?”我问。
“擦星星呀!”潘老师停下来,回身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摘自《教师博览》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老实实 聚精会神 磨磨蹭蹭
B.磨磨蹭蹭 老老实实 聚精会神
C.聚精会神 磨磨蹭蹭 老老实实
D.磨磨蹭蹭 聚精会神 老老实实
2.阅读全文,体会“我”对潘老师的感情变化,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   潘老师→我   潘老师→我   潘老师→我感念潘老师
3.概括文中的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擦星星的人”好在哪里。
【答案】1.B
2.惧怕;亲近;心疼
3.外表严肃,实则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耐心细致;对工作认真负责,辛勤敬业。
4.这一句运用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淋雨后忍着寒冷为学生上课的潘老师的外貌和动作,既表现了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不耽误一节课,又流露出“我”对老师心疼的情感。
5.交代了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潘老师;蕴含着对潘老师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点明文章主旨;标题与文章首尾形成照应;标题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词语的使用(搭配);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我”对潘老师的感情变化。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①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②文章线索;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⑤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点评】1.磨磨蹭蹭,指行动迟缓,做事拖拉。
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老老实实,忠厚诚实,安分守己,指为人诚实、本分。
第一空前面写: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此刻我我应该是磨磨蹭蹭的,慢慢走到老师办公室里。排除AC。
第一空语境是写我在做作业,用老老实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2.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我越学越差,越差越怕,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惧怕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狼吞虎咽地吃泡面,我则看着他(  )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亲近
⑨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才踩着泥泞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心疼
故答案为:惧怕、亲近、心疼
3.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③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我一会儿通知你爸,晚上在我这里补课。”⑤然后,仔细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讲到底听懂为止。对学生要求严格,耐心细致。
⑤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对工作认真负责,辛勤敬业。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外表严肃,实则关心热爱学生。
故答案为:外表严肃,实则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耐心细致;对工作认真负责,辛勤敬业。
4.衣服,湿湿地贴在身上,外貌描写。难以握住,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写了老师淋雨后还坚持为学生上课的情形,突出了老师教学认真,从不耽误课,也表现了我对老师的心疼。
故答案为:这一句运用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淋雨后忍着寒冷为学生上课的潘老师的外貌和动作,既表现了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不耽误一节课,又流露出“我”对老师心疼的情感。
5.本文主要是写潘老师,结尾作者做梦梦到老师擦星星,其实是暗示着老师早已去世,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怀念,与开头相呼应。且标题新颖有趣,引人注意。
故答案为: 交代了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潘老师;蕴含着对潘老师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点明文章主旨;标题与文章首尾形成照应;标题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六、(2023七下·赵县期末)现代文阅读
棱角
屠呦呦
①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②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早在1930年12月30日,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③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次年一场灾难降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了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④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⑤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军,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⑥“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⑦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地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⑧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概述“三是三不是”既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犀利的性格特点。
B.父亲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缘。
C.文章多处合理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
D.这篇传记以冷峻而客观的语言叙述,使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对传主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
2.文章标题是“棱角屠呦呦”请结合文章说说她的“棱角”表现在哪些方面。
3.屠呦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很多成功,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
2.①有个性,耿直,做事果断,不啰嗦。
②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
③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3.①教育:她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②对科学的痴迷,执着不休。中学时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医学院学的是符合自己志趣和理想的生物药学;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坚韧不拔。
③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做研究时,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野外采集样本。
④不追逐名利。她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只愿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点评】1.A:错误。应该是朴实的性格特点。
B:错误。原文: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C:正确
D:错误。传记是以平实而客观的语言叙述。
故答案为:C
2.⑦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地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故答案为: ①有个性,耿直,做事果断,不啰嗦。
②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
③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3.①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
③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④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
④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勤奋刻苦
⑧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不追逐名利。
故答案为:①教育:她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②对科学的痴迷,执着不休。中学时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医学院学的是符合自己志趣和理想的生物药学;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坚韧不拔。
③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做研究时,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野外采集样本。
④不追逐名利。她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只愿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七、(2023七下·路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2.根据要求,赏析文章中的两处画线句子。
①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②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4. 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1.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2.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气的极寒。②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一个即可),表现了老韩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3.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4.文章结尾借物喻人,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意味深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通读全文,从老韩爱岗敬业、思念儿子的角度作答,意合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语言一般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画线句可从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情态,理解老韩的真诚憨厚的性格、深爱儿子的情感。意合即可。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阅读全文,结合老韩的言行举止,联系其身份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对文章结尾作用的理解能力。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可从红柳树切入,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以及对人物情感、文章主旨的表达作用;结构上,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呼应上文、首尾照应等。意思对即可。
【点评】1.从第③段“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可知,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第⑤段“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第⑥段“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可知,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故答案为: 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2.(1)“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是环境描写,把“寒风”比作“哨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联系“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可知,写出了加油站奇冷的环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气的极寒。(2)“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一句中,“局促地搓手”是对老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局促”表现出老韩的不知所措,“搓着手”表示出他用动作掩饰自己的窘迫的内心,从而看出老韩的憨厚;“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是对老韩的语言描写,表现他实话实说的真诚,从中可看出他对儿子的爱和不舍,也而也可看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气的极寒。②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一个即可),表现了老韩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3.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一题的解答,了解老韩这个人物的事迹,根据老韩在言行描写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从第②段“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第④段“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可知,他是个善良厚道的人;从第③段“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可知,加油战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老韩已坚持了八年,体现了他对待工作认负责、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第⑤段“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可知,他是一个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具有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的人;从第⑦段“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可知,他深爱儿子。
综上分析可总结为:他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人。
故答案为: 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4.本文结尾在结构上:“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与前文⑦段“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内容相呼应、总结全文;“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一般”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内容上:从“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一般”可知,借物喻人,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可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文章结尾借物喻人,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意味深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八、(2023七下·路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下列对第①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D.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这”指代的是什么?
3. 选文第③段中的“只见过一面”和“仅回过他一封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两个词语作答)
4. 选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②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
【答案】1.D
2.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且医术高明。
3.无限惋惜、遗憾的心情。
4.不重复。第①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②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都是说工作,但是侧重点不同。
【知识点】纪念白求恩;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选段要点归纳。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某个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会出现在这一代词中的前文。
3.考查词语的表现力。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点评】1.A.根据第1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和第10句“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可知,只指出了“白求恩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具体表现”,概括不全面;B.由2句“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第10句“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可知,赞美白求恩认真负责、热忱利人的精神,强调每一位共产党员要向他学习,选项“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运用对比论证,批评了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显然不是对本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故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C.“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侧面表现白求恩的精神的,不是对文段的要点归纳,故该选项概括不正确;
故答案为:D
2.根据“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提炼内容“对技术精益求精”“医术是很高明的”。故答案为: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且医术高明。
3.“只见过一面”和“仅回过他一封信”中的“只”“一”,突出次数少,要表达的是作者对未能与白求恩同志常常见面的无限惋惜、遗憾之情。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作者的心情。这也是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故答案为:无限惋惜、遗憾的心情。
4.虽然第①段和第②段都提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但侧重点是不同的。根据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一、(2023七上·永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华老师,你在哪里?
①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二十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②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③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④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⑤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⑥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⑦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
⑧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⑨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⑩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写了发生在“我”和华老师之间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文语言朴实、亲切,平淡中蕴含真情。用心品读,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3.你认为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根据文章的写作对象,本文拟题为《我的老师》好不好?两个题目相比,你更喜欢哪个题目?请结合文章说明你的理由。
例二、(2023七上·赵县期中)现代文阅读
(一)《春》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二)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①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了一个个芽,惊叫一声。
②那些嫩芽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所以不停地犯嘀咕:呀,我是怎样留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
③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
④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告诉它以后会长成一片葱郁的叶子。这是让它放心呢!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出错,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
⑤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路就已经走过去了。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
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⑦春天就这样来了,一点一滴漫不经心的样子,油菜花也零零星星地开了,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甜畅是不会罢休的。
⑧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娆,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蔷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我被淘宝骗了。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
⑨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了,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我觉得这对我对它们都同等重要。如果它们活了,对我就是奖赏,就不存在欺骗,而且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
1.两段非连续性文字排列在一起进行阅读,请你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
2.分别找出两段文字中描写春天颜色的词语,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些颜色。
3.《春》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而《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除了描写之外,主要的表达方式还有   和   。
4.文章(二)结尾作者写到“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期待是什么?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请结合自己实际,写下你的“春天寄语”。
一、(2023七上·永年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故乡的秋
①十月的天凉得快,辨不出秋冬。彼时,汶水河畔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②椿树椭圆形的叶子怕是还没有发黄,山还是绿色的,水估计还不能冰手。人们恐怕也还没有穿上厚棉衣。是的,这个时候,故乡还在宁静而舒缓地酝酿着她的秋天。
③一想到故乡的秋,我便想到了秋霜。天冷的时候,一推门,枯黄的芦苇、成垛的稻草上都蒙着一层淡白色的霜。一张口,一团白色的雾气卷了出来。一抬头,屋檐下一排排成串挂着的柿饼敷满了秋霜,变得粉白。霜似乎是冷的。其实,霜最温暖、最热情。没有霜的点染,何来漫天的红叶?何来傲然的秋菊?何来挺拔的青松?秋霜是静谧无声的,当寒气逼近,她默默地给大地穿上白纱,遮盖它枯黄的面颊。
④还有秋风。秋风乍起的时候,稻田里黄澄澄的稻谷热透了。田地里四处传来“咚咚”“咚咚”的打谷声。晒场上,铺满了湿润、饱满的谷粒儿。橘子也由绿转黄,挂上了枝头。摘一个下来,又甜又酸。巴山楚水之间的秋风,不似北方那么刚硬,反而多了一份柔媚。它像一双娇嫩的手,抚摸着人的脸颊。它就这样一直吹着,吹黄了山,吹绿了水。花香也随之而来。房前屋后,星星点点的桂花在碧绿的叶子间绽放出金黄。沁人心脾的花香让人总也嗅不饱,吸不足。风来的时候,果子也熟透了。猕猴桃在山谷间挂满了藤蔓,用长竹竿敲一个下来拨开,露出晶莹透绿的果肉,散发着香味。粉嫩的八月瓜也憋足了劲儿,胀破了肚皮,露出香甜软糯的果肉。秋风,她慷慨地给予着人们,却从来不多言语。
⑤怎能少了秋雨?先来的总是雷,雷一声一声地在天上闷响,人们就一捆一捆地在山上担柴。等到排好了后檐,立好了蓑衣,老人们一边抽烟一边看着阴沉沉的天。抽着抽着,就抽来了中秋时节的雨。这时,雨淅浙沥沥、涔涔淋淋地下起来。开始的雨,像豆子像豆子一般,从南到北密密地在这汉水谷地里撒过一遍。于是,那看不见的水汽就在微凉的空气中充盈着,沁入人的肺腑。我常常在屋檐下面驻足,时常忍不住用手去接住水滴赏玩。银白色的雨滴“啪”的一声滴在手掌上,瞬间四散开来,变成了小水珠迸射出去,剩下那一小片儿水的印子留在掌心。
⑥秋天的人呢?收好了庄稼,翻整了田地,抽一条长凳子,摆几把矮凳子,三五成群聚在院里。男人们抽着烟,说说几时杀猪、几时卖粮、几时修房;女人们抱着娃,说说村里哪家孩子出息、镇上哪家店铺货好、县里哪个商场衣服时髦。说着说着,孩子们穿上了粗毛线衣,满头大汗地打着纸蛤蟆;说着说着,家家垒起了火堆,烟气烘烤着房梁上的腊肉;说着说着,天变得凉飕飕了,让人忍不住打一个大大的喷嚏。
⑦不必说那枝头上的拐枣,也不必说那江水里的鳜鱼,单是一个“秋” 字,就足以让人心猿意马,思归千里了。 故乡,身上的根。
(作者:郑昌路 。有删改)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故乡的秋”的?
2.说说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好在哪里。
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粉嫩的八月瓜也憋足了劲儿,胀破了肚皮,露出香甜软糯的果肉。
4.第⑦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句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是什么?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从文章的的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2023七上·正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叛逆,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①有许多天,他的心都无法平静,眼前老是晃动着母亲酷暑下的身影。
②他高一时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一个女生。从那时起,一向邋遢的他开始注重形象,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洗头。洗好,拿吹风机吹成型,再背起书包,骑上山地车,绕好远的路去接女孩上学。晨风中,他洁净蓬松的头发飘出好闻的薄荷香味,坐在后座的女生和他叽叽喳喳说着话,他感觉自己潇洒极了。
③母亲对他的反常行为渐渐有了察觉,唠叨他每天收拾头发,过分讲究,不如坐下来好好学习。他冷哼几声,依旧我行我素。脾气暴躁的母亲被他充耳不闻的态度激怒了,抓起毛巾就要打他。他自然不是小孩子,轻轻一扯,把毛巾拉过,吐出一句气人的话,然后悠哉游哉地坐在桌前,哼唱周杰伦的《双截棍》。
④母亲没有多少文化,说话大嗓门,对他的教育大多是瞪起眼睛唠叨。他觉着和她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她说什么,他偏偏喜欢反其道而行,他认为这样的青春才吸引个性。
⑤母亲在市绿化队当临时工,每天工作地点都不固定,中午常常无法回家吃饭。每天早上她拎着装满水的大玻璃瓶出门,晚上才能到家。回来后,她从不说她这一天都忙些啥。第一件事就是追在他身后问一天的学习情况。每一次总被他以学业忙为借口,把她一连的问题给堵了回去。
⑥那年夏天格外热,有几天气温甚至接近四十度,行道树下小草打着卷,失了鲜绿的颜色,连往日聒噪的蝉也噤了声。炽热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室外如流火的烤炉,滚滚热浪迎面扑来,熏烤得人只想赶快逃离。但他才不怕这些辛苦,依旧是接送女孩上学。
⑦有天中午放学后,像往常一样,他一边擦汗一边卖力地蹬着车子,想早点甩下这让人炙息的闷热。
⑧正行走间,前方绿荫道下一排躺在人行道上的中年妇人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些妇人把破旧的工作服铺在地上,席地而卧,静静地休憩。她们身后整整齐齐地地摆放着自行车,剪绿篱用的长剪和盛水的大号玻璃瓶。看到这些工具,他明白,这些妇人应该是和母亲一样,也是园林工人。这样一想,他又多望了几眼。忽然,他的心像针扎似的痛起来,那睡在边上的不正是母亲吗?暑热把她的脸颊熏得又黑又红,仿佛还在滴着汗珠。她静静地蜷缩在那里,好像一枚无怨无悔的落叶。
⑨母亲从来没有对他说过她的艰辛,他也从没问过一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真的难以置信,母亲每天的午休竟是这样度过的!此刻,劳累了一上午的她,在闷热的室外稍作休息,等待下午上工的时光,想必下午还有许多绿化上的活计在等着她。
⑩这些年,母亲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吧——把苦和累深深地掩藏起来,留给孩子的是生活的平稳和幸福。而作为儿子的他,又何曾了解和体谅过她?
有许多天,他的心都无法平静,眼前老是晃动着母亲酷暑下的身影。从那以后,再跟母亲说话,声音变得温柔了许多,尤其当他端上为母亲做的饭菜,更是让她惊喜不已……如今,年少时的爱情早已像蒲公英的花朵,不知被风吹向了哪里,而那个夏天与母亲的相遇却一直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那是他成长开始的第一步。
他的青春叛逆就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1.阅读选文②-⑤段,概括表现“他”“叛逆”的情节。
2.第⑥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句和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她静静地蜷缩在那里,好像一枚无怨无悔的落叶。
②他的青春叛逆就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正值青春的我们,或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自己的叛逆期,请就如何终止叛逆这一问题,谈谈你的见解。
三、(2023七上·孟村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拼图里的童年
①小时候,我曾跟着爸妈去过沿海的一个大城市里过暑假。
②记得那年暑假,我还跟爸妈和叔婶们在当地一家西餐厅里吃过一顿大餐。当时西餐厅刚刚 开业,各种营销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我非常幸运地收获了一套拼图玩具。
③欣喜不已的我把拼图带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还没开始拼图,我已经充分地感 受到了那幅拼图的美好——拼图上面的一只卡通小猪,正笑嘻嘻地站着向我挥手;它身后是一栋 红瓦粉砖的小屋,房前有小河流过,房后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拼图流露的美好和可 爱,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④对着参照图,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拼图之旅。那时我年纪尚小,还不懂得拼图的技巧, 面对着一堆不规则的图形散片,完全不知从何下手。我拿起一块一块的散片放置在拼板上逐一尝 试,终因耐心不足,什么也没有拼成,于是便宣告放弃。后来,是爸妈跟我的小姨一起,花了一 天时间帮我拼好了图。
⑤那幅拼图很小,宽20厘米、长30厘米上下,但我的内心还是无比满足,把它当成最心爱的 玩具。由于太喜欢,我舍不得将拼图弄散。但难免有不小心的磕碰,要经常地修修补补。在连续 修补几次之后,我胆子一壮,索性就把拼图全部拆散,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拼。在拼了一 个多小时连一个角落还没有完成之后,我又忍不住向长辈们求助。爸妈却对我说: “你总得学会 自己克服困难呀,我们已经帮你拼了一次,你就自己耐心地完成这幅拼图吧。”
⑥我只好拿起一块又一块的散片去尝试。花一天多的时间,拼图终于在我的努力之下“破镜 重圆”了!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觉得这第二次拼图更有意义。而且,这次拼图的经历也让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要想办法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⑦我小心翼翼地把拼好的图放在自己的小书柜中,有事没事就喜欢拿出来看看。而拿的次数 多了,总是避免不了会出现小意外。所以后来,我又将这幅拼图来来回回拼过许多次。次数多 了,画面便烂熟于心,拼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⑧有时候朋友来家里玩儿,我还会向他们炫耀一下我的技术——当着他们的面将拼图拆散, 然后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快速将整个拼图复原。果然大家非常吃我这套,每次都用美慕的小眼 神看着我,问: “你是怎么做到的 ”
⑨由于拼图的次数太多,有几块散片竟不知掉到何处去了,还有几块的边角也在反复拆散和 还原中起了褶皱,十分影响拼图的整体美观。于是,我又用攒起来的零花钱买了一幅新的拼图。 那是一幅风景画: 一条流向远方的河流,远处的山峰上还有一座城堡,看起来非常舒服和优美。 相较于第一幅的卡通风格,这幅拼图也更加立体。
⑩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我对拼图的兴趣也逐渐退了潮,尤其是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似乎也没什么心思去玩拼图了。但每次打开书柜,我仍然会忍不住拿起那两幅拼图看一看,虽然它们 早已不复当年的美感,尤其最早的那幅拼图,红瓦的屋子缺了好几块角,河流的边缘也有几处空缺。 但我知道,这些微微泛黄且积了些许灰尘的拼图,和我的童年一样,曾经是那样的五彩斑斓。
(作者邱俊霖)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回忆了“我”拼图之旅的往事,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B.标题点明了主要内容,拼图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童年表明时间。
C.两幅卡通拼图是作者童年的伙伴,带给他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D.选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2.作者对“小猪拼图”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品味下面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但我知道,这些微微泛黄且积了些许灰尘的拼图,和我的童年一样,曾经是那样的五彩斑斓。
四、(2023七上·孟村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雨润诗卷
①雨露霜雪,说到底,都不过是水啊,是水与四季的缠绵。你看,早春,它是一帘霏霏细雨;仲夏,它是一颗草间清露;晚秋,它是一层板桥白霜;冬天,它是一抹远山雪意。
②雨,是天与地、与人的对话,是山与水、与命运的情思。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船 中,白头听雨僧庐下,生命的轮回在雨里。世道人心,家国情怀,也在雨里。
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好雨,落在成都。那一年,杜甫总算结束了流徙的生 活,于成都郊外筑起草堂,有了一个安身处所,暂时告别了频沛流离的生活。他种菜,栽花,开 药圃,躬耕南亩,亲操桑麻,闲时看浣花溪水上荷叶田田,田间细麦随风摇荡……在一个漆黑的 春夜,正在盼雨的杜甫忽然发现,雨无声地下起来了!此雨如何 曰“潜”,曰“细”,脉脉绵 绵。此情如何 “喜”意自诗句间透出来。诗情与春雨,密密地斜织成千古好诗,正可谓,诗意 弥漫于春雨里,春雨飘洒在诗句中。
④ 千丝万缕的雨丝将天地缝合一体,也连缀起世道人心。
⑤ 一场雨水,落在长安。那一年,韩愈刚刚升职为吏部侍郎,他在文学上已享有盛名;在复 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人生至此,真可谓功成名就了。这个早春,小雨如酥,草色清 新,他一管妙笔,轻轻涂擦,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泛出纸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他远近兼摄,空处传神。那“润如酥”,那“近却无”,矜持、娇嫩,恰是早春之魂啊。
⑥雨,是天与地的对话,也是心语的弹奏。
⑦ 一场说不清、放不下、割不断的雨,落在临安。在家乡赋闲五年的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
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他先到临安觐见皇帝,于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写下这首《临安春雨初 霁》。诗里有杏花春雨,有世味感伤,有无聊惆怅。这似乎一反他痛切陈词、抚古思今的大气磅 礴,有的只是明媚春光里的一声淡然轻叹。是的,这场春雨只是见证了一个爱国者短暂的忧郁徘 徊。不久,他在严州任上因为坚持抗金,又被罢官。回到节令中的雨水,却是简简单单。它借风 托云,自由地生,随性地活,无曲折,无分别。 它只是天空之水的降落,落在溪,活络了水声; 落在土,润酥了田垄;落在心,点染了性灵。
⑧雨水降临后的人间,山川草木都因“萌动”而吐露生机和芳华。
⑨ 那么,听雨吧。听窗前雨如酥,听诗里雨如诉。雨就是我,我就是雨。雨,温润我,取悦 我,滋养我,成全我;雨,也穿透我,浸湿我,劫掠我,击打我……人生总要穿越无数场大大小小的雨,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逆悲欢,请静下心来听——听雨,听生命,听哲思,听智慧。
⑩ 雨,下着,终会停。雨停了,还会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选自《知识窗》2023年5期,作者米丽宏)
1.选文为什么以《雨润诗卷》为题
2.说说你对下面加着重号词语有怎样的感悟。
人生总要穿越无数场大大小小的雨,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逆悲欢,请静下心来听—— 听雨,听生命,听哲思,听智慧。
3.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雨,是天与地的对话,也是心语的弹奏。
②它只是天空之水的降落,落在溪,活络了水声;落在土,润酥了田垄;落在心,点染了性灵。
4.课文《春》中写春雨的一段文字甚是优美,如果将其放在选文第⑧段后面,是否合适 为什么
五、(2023七下·赵县期末)现代文阅读
擦星星的人
王伟峰
①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晚自习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②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动笔呢——写一份不少于500宇的书面检查,
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我越学越差,越差越怕,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我逃课跑去山上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我一会儿通知你爸,晚上在我这里补课。”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  )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可恨的应用题。
④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  )在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窗外的星空。
⑤等他忙完,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搞错了。”然后,仔细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讲到底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或许是忘记了。他竟没有再提要我交检查的事情。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也不易得,我狼吞虎咽,还没品出味道就见了底儿。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狼吞虎咽地吃泡面,我则看着他(  )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⑧潘老师他从不缺课。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踏着铃声,他匆匆赶来,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搓手。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⑨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才踩着泥泞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外辗转漂泊,也做了老师。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郑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很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全身只剩下一把骨头。我走进阳台,默默地遥望星空。窗外的星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那夜,我梦到了星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擦着什么。
“潘老师,您干什么呀?”我问。
“擦星星呀!”潘老师停下来,回身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摘自《教师博览》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老实实 聚精会神 磨磨蹭蹭
B.磨磨蹭蹭 老老实实 聚精会神
C.聚精会神 磨磨蹭蹭 老老实实
D.磨磨蹭蹭 聚精会神 老老实实
2.阅读全文,体会“我”对潘老师的感情变化,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   潘老师→我   潘老师→我   潘老师→我感念潘老师
3.概括文中的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擦星星的人”好在哪里。
六、(2023七下·赵县期末)现代文阅读
棱角
屠呦呦
①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②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早在1930年12月30日,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③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次年一场灾难降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了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④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⑤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军,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⑥“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⑦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地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⑧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概述“三是三不是”既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犀利的性格特点。
B.父亲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缘。
C.文章多处合理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
D.这篇传记以冷峻而客观的语言叙述,使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对传主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
2.文章标题是“棱角屠呦呦”请结合文章说说她的“棱角”表现在哪些方面。
3.屠呦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很多成功,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七、(2023七下·路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2.根据要求,赏析文章中的两处画线句子。
①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②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4. 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八、(2023七下·路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下列对第①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D.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这”指代的是什么?
3. 选文第③段中的“只见过一面”和“仅回过他一封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两个词语作答)
4. 选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②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
九、(2023八上·张北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做题家”
①那年寒假,我在家乡的一所大学英语辅导机构兼职做了两个月的口语老师。来上课的都是当地的大学生,除了她——她来我们这里陪姥姥待一段时间,就报了一个4周的短期班。
②第一堂课课前,有人在学员信息表上看到她读的是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引起小小轰动——其他学员都是普通高校的学生。
③第一堂课刚开始,我给了她一个发言的机会。所有人都很期待她的表现,但她居然磕磕巴巴连不成一句话,而且英语发音里还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从全班的交头接耳中,我能感觉到大家的期待迅速变成了对她的奚落。“她是怎么考上那所大学的啊?”“我的英语口语都比她好很多……”
④也许她意识到了大家的反应,便用中文(其实我们的课堂要求全英语对话的)解释,她自小生活在一个西部省份的小城,那里高考英语听力不计入总分,所以她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差。读大一后,她真正接触标准的英语听说学习也就几个月的时间。
⑤难怪如此,她的“哑巴英语”也就说得通了,可是其他人的关注点好像并不在这上面。我听到有人说“她不考听力”,还听到有人说“她是‘做题家’”,又看到大家意味深长的目光,仿佛达成了共识——她的优秀是因为借了不考听力的东风。
⑥下课后,我查了一下,在她所在的省份,她要考到前千分之一的名次,才有机会被现在的大学录取。在任何一个环境中,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⑦她告诉我,她想在大二时申请去国外做交换生的名额——这需要她在大一暑假前拿到合格的托福成绩。我从心底佩服她优秀的高考成绩,但也知道,如果想拿到好的托福成绩,她已经落后在起跑线上了,她的竞争对手不是和她一样的学生,而是极为严苛的打分标准。这场攻坚战也未必能让她的口语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
⑧一个月后,她回到老家继续备考,再之后,我也辞掉了英语口语老师的兼职。偶尔打开口语班的班级群,我会发现,从“day40”到“day110”,再到“day190”,群里自律完成口语打卡任务的人越来越少,但她的名字每次都在其中,并且越来越显眼。这意味着,她每天至少要花一小时练习口语,那年的托福考试延期,直到8月,她才参加了第一次托福考试。等出了成绩,她给我报喜——考了111分的高分,口语离满分只差3分。
⑨得知她的成绩,我竟一点儿都不觉得意外,因为我看得到她的努力。她不是应考试而生的“做题家”,而是面对各种人生难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士。她的优秀,没有借助一缕东风。
⑩在那之后,口语班级群里每天完成口语打卡任务的名单里依然有她的名字。我问她是不是快要去国外了,她说已经改变规划,准备在本校完成学业。我又同她为什么还要每天练习,她回答:“我练习口语并不是为了考试‘刷分’,只是想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就算没有良好的听力和口语基础,就算带着家乡口音,但是目标明确,并为此而不断奋斗,就真的能脱胎换骨。有些奋斗也许笨拙而沉重,但每一份不愿低头的奋斗,每一个负重坚韧的人生,每一位勇毅前行的普通中国青年,都值得被尊重。
这是我那两个月做兼职英语口语老师的最大收获。
1.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哑巴英语”在选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中的内容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态?
3.哪些方面体现出了选文中的“她”“值得被尊重”?
4.选文将要刊登在你校校刊中,请你帮忙给这篇文章配一段解说性的文字。(提示:可以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主题思想中的任意角度来写)
十、(2023八上·张北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太行山到荒漠的途中
①我被谁推醒的时候,天还黑沉沉的,拖着冷静的夜幕呢。蜡烧残了,不知谁在屋门上又点亮了一盏提灯,照着石柱上斑斑的蜡泪。我们卷好了行李,搭上踟蹰在街心的骡背。
②乱哄哄的脚步声,骡子的蹄子也践踏着蘸了浓霜的铺路石,山峰一片深灰。鸡把我们从梦中惊醒了,飞上树顶去,“喔……喔……”地唱起朝歌。起程了,一个骡子的嘴“衔”着一个骡子的尾巴,迈动粗糙的腿,走在湿滑的山路上。冷峭早风中,清脆的铃声有节奏地响起来了。
③为了想尽情看一看这山中大自然的风景,我们老早地嘱咐了提着鞭子的脚夫,把牲口拉到前面去。脚夫们一面小心地拉着骡子,一面嘴中哄喝着:“滑……滑……”
④整个山群还模糊在朦胧的晓雾中,只有几棵红了的柿子树散点各处。
⑤我很爽快地随了骡子脚步的荡摇,吸着清得水晶般的空气。昨天全是上山的路,在直上直下的石阶上,骡子挣扎着四条有力的腿……我紧紧地攥住缰绳,伏着腰连一口大气也不敢出,多么好的风景,也在这恐怖的心情中平淡地溜过去了,连一条影痕也没留下。今天不然,是下山的路,平坦
⑥走了十几里,远远的山峰上,才出现红的朝阳 露消泯了,阳光渐渐把骡背上的人影投在地面上。
⑦正午走到天平关一带,极高的山巅参差间隐隐露出一段残蝶。据老于世故的脚夫说,这是岳飞打仗的遗垒,那边还有孟良城和焦赞寨呢。听得我忍不住笑了一下。群山簇聚,好像讲演台下拥挤的人,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颜色。路很宽,弯曲得如一条大白蛇。两旁“拖”着深不见底的山洞,小树密得成了一片。
⑧我们在一个小村镇上歇了一会儿。从此便出了山西的地界了,镇上人烟甚是稠密。石板的房子,筑在山的凹处,树梢上往往露出几扇楼窗,有些村里人在目送着我们。
⑨太阳斜了的时候,骡子正行在山麓上,在远远的地平线上,横着一条白线,分割了上面青的天和下面青的地。我想是云气,别人却都说是一股烟,一股缥缈的烟。走了一程,白线便被前面的树林遮住了,树渐渐多了,浓碧的影子里,野鸟啾啾成一片。
⑩走完了山道,横在眼前的是片开阔的草原,几年山中羁拘的心情,在这里尽情地释放了。过去一个小村庄,庄外是绿郁郁的树群,耳中却听见一片波涛激山石的声音,心中凉意不觉油然而生。“原来是一条河……”大家好像发现了金矿似的乱嚷。
过了林脚,骡蹄踏着稀烂的淤泥,脚夫的哄喝声渐次消失在水声里了。一条板桥摇荡在水皮上。
骡子渡下水去了。看着水慢慢地没了骡腿,渐渐地深去,一片人声催起了乱流的怒语。水中的骡子,伸头入水狂饮起来,后面岸上的骡子,有的下去绕行板桥,有的踏水而来。走进中流,水深到骡腹,我心弦上也在微微地战悸——战悸,紧提了一下缰绳,慢悠悠地跨上南岸,一片平沙里,渔村草舍,绿得天然。
加了两鞭,慢慢行去,水珠簌簌从骡腿上往下滚。一丛乱山,立在隔岸的树林后面。烟云出没,像有意送我们。一行人影,在斜阳里模糊了。
1.选文的标题“太行山到荒漠的途中”,有何妙处?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选文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请说出你的理由。
4.根据选文内容,补全下面表格空缺处。
路段 路况 人物心情
上山路上 陡峭 ①   
②    平坦 轻松、爽快
草原 ③    畅快、释放
十一、(2023八上·永年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儿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宇,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2.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出“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感化。
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晚间,她抱着一盖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4.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选   句,蕴含的情感   
5.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十二、(2023八上·永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九霄逐梦再问天
——神舟十三号发射目击记
任军川 于嘉
①“升起来啦”“太震撼啦”……遥望着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点火发射、稳稳升空,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
②远远望去,火箭吐着焰舌、加速升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银灰色烟迹。眼前,黑河倒映着冲天的火光,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③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④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有的人打着手电筒,兴奋地说着、笑着;有的追望天边,似乎在努力搜寻飞船踪迹;还有的翻看手机,回味刚刚记录下的震撼瞬间。
⑤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迈出中国人探索浩渺太空中的又一步,把中国足迹再一次镌刻在浩瀚宇宙。
⑥“这是科学探索与航天梦想最美的相遇!”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他辗转数千公里,早早守候在发射场附近,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⑦对神舟飞天的骄傲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神舟就从我家附近飞天,我们特别骄傲,比过节还欢喜。”她说。
⑧乌尼尔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她与部分中国航天员的合影。这是她受邀参加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表彰活动时拍摄的,她倍感自豪。“三位航天员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我们牧民都为他们加油!”她满怀信心地说。
⑨此次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带人们追星逐梦,并让人们接触新的探索发现。“能看到航天员拍摄的太空美景”“能体验太空上的别样春节”……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
⑩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肖浩泽是天文迷。他曾现场观看过神舟十二号发射,震撼的场面令他久久难忘。这几天,他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我最期待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肖浩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在发射场外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公安局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参与安保工作。民警们除了设卡检查、巡逻执勤外,还深入牧民家,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该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说。
夜愈深,观众渐散去。黑色天幕与皎洁月光映衬下,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
1.文章除了描写戈壁滩上聚集的观众外,还具体描绘了一些人物、事件和感受,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感受
①    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激动
牧民乌尼尔 ②    骄傲、欢喜
四年级学生肖浩泽 ③    久久难忘
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 设卡检查,巡逻执勤,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 ④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黑色天幕与皎洁月光映衬下,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
3.文章中不止一次写到“观众”的表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十三、(2023八上·正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拥抱星辰拥抱你
高绪丽
①春节过去不久,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顿家常饭菜。饭后,父亲陪着他的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打起了扑克,有时为了一张牌,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看着一老一小盘腿坐在那儿的模样,我们时不时笑出了声。不知不觉,夜已渐深。
②母亲要去厢房取东西,我也下炕陪她。经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那一刻,颜色深邃的夜空像极了幕布,它每一分钟上演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像个孩子似的,仰起头,与这些星星对话。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
③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晚,我朦胧中看到母亲准备出门,连忙起身穿衣,把街门闩好,与母亲一前一后,投身到茫茫夜色里。
④连日干旱,村子附近的几处大湾小河早就干涸,露出打着补丁一样的河底。哪里有水湾,哪里就有人眼巴巴地看守着。我家果园的旁边恰有一个不大的水眼,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
⑤走过夜路的人,对星光会有种莫名的亲近,因为它会指引你,给你力量,陪你一道穿过黑暗。去山上的小路,平日里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
⑥夜,像一块很大的黑丝绒布,罩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几颗星星如同钻石一般,零零散散地点缀在黑丝绒布上,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不同于白天的炽热与喧嚣,眼前的世界,出奇地安静。
⑦庆幸的是,我们赶到果园旁边的水眼处时,没有人守着。
⑧此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母亲在水眼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挨着母亲,抬起头,仰望着夜幕深处的星光。
⑨夜凉如水。半个多小时过去,水湾里的水从开始的黑咕隆咚,到明晃晃地透着亮光,越积越多。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担心我们离开的工夫会有人来,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我们来到一棵树下,“呼啦”一下子,把大半桶水全部倒到苹果树的树根旁边,再提着空桶小跑着回去。还坐在那块石头上,守着夜色,守着星辰,静待水湾里的水越积越多。
⑩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我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苹果树“咕咚咕咚”喝水的声音,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透着无法掩藏、令人满足的诱惑,在这个夜晚,汇成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在不同的年纪无数次回忆过那夜的星光,到最后,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几天前,我们又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过晚饭,小儿想要车里的玩具,我同母亲一起去门口的车上拿。彼时,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无数颗星星在头顶上方一闪一闪地眨着小眼睛。乡下的夜空如此亲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颗最亮的星星。
我随口问母亲:“还记得那晚我们去给苹果树浇水吗?”
母亲被问得没有防备,但马上回过神来,说:“怎么会不记得啊!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
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
(选自《齐鲁晚报》2022年3月30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①仰望星空,引出回忆;②星光相伴,   ;③再望星空,   。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与情感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在“母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的品质。
4.文中反复描写那一夜的星空,那个夜晚对“我”来说有何意义?请写出你的探究。
十四、(2023八下·海港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为什么海拔越高,离太阳更近,温度反而越低
①我们所说的海拔,理论上是指地球上处于地平线以上的山体高度,而这些山体大都分布在对流层以内,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为什么对流层高度越高,气温反而越低呢?
②对流层,就是靠近地面或地表最近的一层大气,属于大气层的最下层,平均高度约为11千米。当然这个高度也因纬度而变,不同维度地区,对流层的高度也会有所变化。该层集中了大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属于大气层中空气密度最大的一层。研究发现,只有18%左右的太阳辐射直接被云层本身吸收,近32%的太阳辐射被云层及地面反射回宇宙,而剩下50%的太阳辐射则会直接穿过云层来到地表,被地面上的岩石,建筑,绿化和水面所吸收。由此可见,炽热的太阳光来到地球,云层只吸收了18%左右(云层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汽,只能有选择性的吸收能量较低的长波辐射),而对流层距地表又是如此之近,所以太阳辐射并不是对流层热度的直接来源,只有地而逆辐射才足。
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海拔越高,温度就越低了,因为海拔越高,离地面逆辐射的源地就越远,再加上高海拔地区空气本身稀薄,保温能力弱,温度自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类似于青藏高原这样广袤的高原地区,几乎不存在靠山下的地表辐射进行供热,因为其距对流层顶端的距离非常之小,可以接受大量直接来自于太阳的辐射。奇怪的足,高原地区的温度总是会比同纬度其他低海拔地区的温度要低,比如宁夏的平均温度就会比距离仅200多公里的兰州温度要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⑤实际上,像高原或山地丘陵这些地球凸起的部分,相对于地球海洋或平原等低海拔地区而言,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若我们把地球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海洋、平原等低海拔地区依旧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而高原面的供热极其有限,再加上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虽然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但保温能力也非常有限,而且高原地区大气环流一般都比较活跃,容易形成急流,不容易产生高温度。
⑥总体说来,空气薄厚程度一直都是影响对流层温度的重要因素。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流层属于大气层的最下层,平均高度一直维持在11千米不变。
B.文章以问句为题,巧妙设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C.文章列举了“18%”“32%”“50%”等数据,清晰地说明了云层吸收太阳辐射之少。
D.高原地区接受地表逆辐射的量远远少于太阳辐射。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该层集中了大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属于大气层中空气密度最大的一层。”这句话中的两处加着重号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十五、(2023八下·海港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黄河的重量
徐勋国
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上,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沟,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就是黄土高原真实情境的写照。
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
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缇缓而泻;斜阳穿过山
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
⑤这是黄河!
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
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入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而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
把这里称作查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二十多公里,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骛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
黄河长约5464公里,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咆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
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将近三公里,而且还在北移。眼下是一片浓绿的春天,河水是清的,到了深秋,它会泛黄,是泥黄,像影视里常见的。看来,我所看见的,只是黄河的一瞬,也只了解了黄河的一点点脾性。
1.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晋陕大峡谷→① →② →河心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入心里。(结合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赏析句子)
②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纸,冲出整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溶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第 段画线句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出两点即可)
十六、(2023八下·广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选自《科学大众·小诺贝尔订阅》,有删改)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2.文章第②—⑥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3.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十七、(2023八下·广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爹娘树
①我的老家在一个山坳里,树木连绵遍野。那里的树与村里的人一样,绵延了不知多少代,其中与我相伴的那些树,令我永远牵念。一些树贴上了“老张家”的标签,是属于父母的,我亲切地唤作“爹娘树”。
②“爹娘树”品类不一,凡土生土长的树种都有些,大大小小有百余棵,遍布我家田间地头、屋前屋后。它们有分田地时带的,有老家院儿里祖传的,还有父母亲手培植的。父母把它们视若儿女,精心呵护并时常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
③父亲个头不高,但身形灵活。过去,每年冬季,他都会腰别镰刀,蹭蹭爬上树干,修理那些疯长的枝丫。经过父亲的精心护理后,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父亲一边砍枝一边逗我:“小子呀。你也像这树一样,不修理就成不了材!”我叉腰抬头朝树上喊:“那你下来修理我呀!”说完,我俩都笑了。
④冬去春来,修剪过的树木冒出新芽,父亲又会剪些杨树枝,扦插在自家河埂上、沟渠边、农田里。他说:“每年栽一些,以后又是一片树林!”还真是这样,如今几十年过去,我老家的那几片杨树林已郁郁葱葱。
⑤记得哥哥结婚那年,父亲伐了几株高大的杨树和槐树,请了村里盖房把式最好的木匠,在山脚下盖起了5间土木新房,让哥哥风风光光将媳妇娶进了家。那些父亲一手培育成材的树木,即使不再撒下荫凉,也换了种方式继续帮着老张家遮风挡雨,开枝散叶。
⑥那年我考上师范,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高兴地放了一挂鞭,对着老房山墙外的两株老洋槐念念有词:“老洋槐啊,孩子的学费就靠你了。”说完。摩拳擦掌地砍起树来。靠着卖树木赚取的1000多元,父亲送我走出了大山,我得以进城求学。
⑦母亲虽然瘦弱,却能勤劳持家。母亲总会千方百计地从田野沟谷寻得各种果树苗,有柿树苗、枣树苗、核桃树苗、苹果树苗、石榴树苗……移栽在我家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费尽心思地侍弄、修剪和嫁接这些果木树。
⑧老房墙角处,有一棵李子树,可心的是竟然还有两枝大黄杏。盛夏,黄杏先熟。我对着黄澄澄的大黄杏,直流口水,“娘呀,这些大黄杏深得我心!”摘下杏来咬一口,酸甜可口,“太解馋了!”母亲喜滋滋地看着我吃,眼中充满了慈爱,说:“小时候带你走亲戚。你吃了人家一瓢大黄杏。我怕你嘴馋,就嫁接了两枝,好几次才成活呢。”我吃着黄杏,想着家里的那些果树,说:“这么多果树,得结多少果子啊,我们也吃不完呀!”母亲说:“吃不完的果子,你爹去集上卖,卖了钱也能贴补家用。”如今,那些树还在,一年年牵动着我回家的脚步。
⑨有一年秋天,我回家帮母亲摘柿子。当年的小树已高大挺拔,硕果满枝。在家的那些天,母亲略显神秘地领我走了几道谷、几块地,让我认认家里的果木树。在母亲的指引下,我知道了村北有三棵核桃树、五棵枣树,村东有两棵杏树、四棵花椒树,村南有两棵柿树、一棵山楂树,老屋附近还有四棵桃树、一棵李子树;也知道了这些果树参差的树龄、挂果的先后以及管理方法、收获时令。
⑩母亲坐在院里的苹果树下喘着气,说:“哪年我都会栽些树。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我连连说“是”。母亲满意地笑了,起身做饭,我却坐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
一日,父亲打电话说,村里修路要占地,要砍掉一片杨树林。他虽不舍,却识得大体。几日后,他招呼我回家,将得的4万元补偿款给我,说:“这些钱你帮我收着,等哪天我们有个大事小情,或者突然走了,就用这些吧。菜园地里还有两棵老香椿树,到时砍了给我俩做寿材,够用,挺好……”
时光如梭,“爹娘树”年岁日长,明年将继续发新叶、结新果。可爹娘却会一直枯萎下去,终将滑向生命的冬季,不再回春。
恍惚间,我已然站成了一棵树,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融在了山坳的密林之中……
1.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写父母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阅读选文③~⑧段,概括出“沾光”的几件事。
2.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
3.概括选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
4.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5.选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十八、(2023八下·永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十九、(2023九上·赵县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两平方米麦苗
张中杰
①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丈夫病故,刚过“五七”,田婶抱门抽噎,小声嘟囔说租来的车一天五百,她才止了哭,瓜田李下,儿子担心村子里人嚼舌头根子。
②田婶住进儿子家的第一天,就把儿子雇的保姆赶跑了。田婶刚开始饭菜做得也可以,蒸馒头、手擀面,让久居城市的儿子儿媳小两口吃得津津有味。可不到半个月,粥常热糊,让儿子儿媳直皱眉头。
③城里的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地,邻居就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这里的花草树木让她感到陌生
④她突然想种麦子了。
⑤从小到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满满当当的都是深入骨髓的记忆。
⑥儿子买了大冰箱,要扔掉长方形的白塑料泡沫包装。两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在怀里,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
⑦儿子善解人意,从超市买回了麦种。田婶一见,笑了,这分明是去了皮的麦仁,熬粥喝的
⑧她自己一声不吭,悄悄坐公交回家了。“你看东院你壮叔家的麦种多欢实呀!”田婶捧着溜圆的黄麦种,像是对儿子说,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地笑。忙完一日三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呼呼地疯长,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
⑨周六早上,田婶贪觉晚起了一会儿。见儿媳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醉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地空着。毕竟儿媳不是自己亲生的,心里堵得慌,一口饭也没吃
⑩壮叔从乡下又捎来麦种。田婶仍然在阳台种麦子。眼见又抽穗了,她这回看得更紧了。一天,她去超市买菜回来。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的好东西呢。
田婶越发郁闷了。儿媳不是咱亲生的,女儿可是贴心小棉袄呢,不分青红皂白,说割就割了。女儿见犯了弥天大错,生怕落了不孝顺的名声
第三年,麦子快熟时,田婶给阳台门加了把锁。眼见肥嘟嘟的麦穗沉甸甸地几乎倒伏,心中又一次溢满甜蜜。
可是儿子儿媳出去旅游,她去闺女家小住。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许多成了空壳儿。一只正在贪婪啄食的小麻雀被她堵住。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了
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孙子,她回乡下还壮叔三回种子钱了。之后没再回城。
春节,儿女回老家看望母亲,遇到“铁将军”锁门。东院隔着院墙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在阳光下久久回荡。
(有删改)
1.下面是对本文情节的梳理,请根据文章内容,仿照示例
丈夫病故,抱门抽噎→进城生活,①   →②   ,偷偷地笑→三年无收→③   →重回老家,爽朗大笑
2.第 段写到“眼见肥嘟嘟的麦穗沉甸甸地几乎倒伏,田婶心想这回可是个丰收年,心中又一次溢满甜蜜。”请在上文中找到与此相照应的句子
3.结合语境,按括号中的要求进行赏析。
①两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在怀里,生怕被别人抢走似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田婶一见,笑了,这分明是去了皮的麦仁,熬粥喝的,分析加点词“笑”的含义。)
4.现实生活中,有人觉得将父母接到城里居住,让他们衣食无忧,为什么?请结合上文写一段话,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60字。
二十、(2023九上·赵县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①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③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1935年初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赓续传承的事业。亲眼见证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亲身经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⑤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奉献国家。“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夹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今天,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①,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
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也是无数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脚踏实地,广大青年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选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注释】①出自《晏子春秋 内篇》。
1.论证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结合材料说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3.论证材料要与观点一致。下列材料中不能充当本文道理论据的是(  )
A.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孟子)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D.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二十一、(2023九上·永年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诚信要经得起考验
①近日看到一则新闻:一家小超市的老板因为有事不能正常营业,但考虑到超市周边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于是将超市改为“无人售货”模式,顾客进店拿完货物后,纷纷自觉付款,生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