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咬 文 嚼 字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主张。
3.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
“咬文嚼字”一词,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有: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在本文中,作者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即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朱光潜(1897— ( http: / / www.21cnjy.com )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人。他1916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1917年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于上海、浙江教学。他与胡愈之、叶圣陶、丰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创办开明书店和《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杂志。朱光潜先后留学于英法两国,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他于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2.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他所著的《西方美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超越,也无作品能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建国后,朱先生一直潜心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倒涎( ) 岑寂( ) 付梓( ) 王嫱( )
没镞( ) 蕴藉( ) 下乘( ) 清沁( )
灞桥( ) 憎恶( ) 茗烟( ) 咬文嚼字(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含糊·模糊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或不认真、马虎。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或混用。
辨析:①零售商的促销活动应当明示,内容要真实、合法、清晰、明白,不得使用 、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
②一些非法职介机构,故意 工作内容和待遇等实质问题,然后通过夸大招工人数,吸引求职者前往,以骗取求职者的中介费用。
(2)简洁·简捷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也叫简截,指直截了当或简便快捷。
辨析:①9月12日下午5点,北京朝阳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潮汐道正式开通运行,对缓解出城方向的交通拥堵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有些交通标志的设置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更 、标准、明确和清晰。
②社区矛盾千变万化,有的表现形式还相当激烈,不少矛盾的产生没有预兆、也没有酝酿期,因此必须在关键时刻及时拿得出最 的处理方法。
(3)援例·照例
援例:引用成例。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辨析:①李广谦副教授在讲座中引据 ,切合实际,贴近生活,以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的谈吐深受大家的好评。
②十一黄金周期间,申城二手房不升反降,“银十” 呈现低开格局。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斟酌:
(2)流弊:
(3)杀青:
(4)尺牍:
(5)锱铢必较:
(6)咬文嚼字:
(7)点铁成金:
(8)才高八斗:
(9)清沁肺腑:
(10)学富五车:
(11)索然无味:
(12)不即不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文章开头对郭沫若观点的质疑,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引用郭沫若先生“炼字”、《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及贾岛的“推敲”,其意图是什么
3.依据作者的观点看,推敲文字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4.什么叫“套板反应” 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5.本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咬文嚼字”的水平极高,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哪些启示
6.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
7.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咬文嚼字”,而陶渊明则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对本文作者与陶渊明的不同见解,你是怎样看待的
用事实说话
——谈论证方法之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文章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运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个别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例如,富兰克林的《哨子》一文,作者列举从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猎取恩宠荣禄”“醉心于名望”“积累财产”“寻欢作乐”“爱慕虚荣”“贪求富贵”这六种哨子现象,论证了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的观点。这样,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增强了论述的力量。
总之,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重要的论证手段,为更好发挥举例论证的作用,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举例要简练概括。举例记事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应高度概括,简洁明了,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
二是举例要紧扣论点。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样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三是举例要析理透辟。举例是为了说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成“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1.把文中画线句“你是个好小子”改成“你这好小子”,为什么“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2.对于“你这”式语法,郭沫若和朱光潜两个人是如何看待的
3.关于“你是”式语法的讽刺意味,你能体会到吗 试着举一个例子。
4.作者在文中挑出了别人字里行间的错误,请试着从这两段文字中挑出作者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5.以“做真正的自我”为写作主题,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参 考 答 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基础知识梳理
1.xián cén zǐ qiáng zú jiè chéng qìn bà zēnɡ mínɡ jiáo
2.涓涓细流/娟秀/手绢 锱铢/缁衣/辎重 蝉联/婵娟/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尺牍/渎职/穷兵黩武/赎罪
3.(1)①含糊 ②模糊 (2)①简洁 ②简捷 (3)①援例
②照例
4.(1)原意是斟酒以供 ( http: / / www.21cnjy.com )饮用,也用来喻指商讨或考虑以决定取舍。课文中指考虑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2)滋生的或相沿袭而成的弊端。(3)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4)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5)比喻在很少的钱或是很小的事上面也一定要计较。锱和铢都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锱铢放在一起极言数量之小。文中用来表示咬文嚼字要达到极细微的程度。(6)通常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课文中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7)神仙故事中说神仙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8)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9)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10)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11)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12)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思维探究与创新
重点难点探究
1.引出“咬文嚼字”这个话题,说明在文字的选择上是应该有讲究的。
2.三个例子,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3.基本途径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文字的同时,也就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途径。
4.在写作中,常常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作者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所以“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5.(1)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2)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3)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6.(1)举例讲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主体部分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通过实例来分析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讲议与评析结合,让读者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怎样“咬文嚼字”,即“嚼”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章举例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但多而有序,多而有纲。文章紧扣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主旨来写。大结构采用分总式,主体的两部分之间又是层进式的。在讲清了不同文字不同意味的基础上,文章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才能出新意,解决了“为什么咬文嚼字”和“怎样咬文嚼字”的问题。
7.观点一:读书应该“咬文嚼字”。“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就阅读而言,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观点二:阅读要“不求甚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烦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观点三:两者并不矛盾。“咬文嚼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读经典著作时应有的态度。前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的文学作品,难道不值得反复品味吗 但是,我们也感受到知识无限与生命有限之间的矛盾,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即使读一辈子,也不可能读尽世间的书,有些东西,我们只能作大致了解,读时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能死抠字眼,不必去“咬文嚼字”,有时甚至可以一目十行。这就是陶渊明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由此可见,“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读书方法都是可取的,只是因时而定。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原文茗烟知道金荣不敢动,因而讥刺对方,有得意的意思;改后反而是示弱了,得意的神情就没有了。
2.郭沫若认为,“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朱光潜认为不仅如此,还带有极端憎恶的强烈感情。
3.某男女恋爱四年,男的出国深造的钱全是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筹集的。当男子学成回国后,却要求分手,并且把钱退给了女方,说:“这样就不欠你了。”女子说:“你是不欠我了,全是我欠你的!”(这是一道拓展题,可以尝试更多的素材)
4.(1)第1段谈郭沫若的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时用的是“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第2段用引号引上,变成了“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不知道哪个是郭沫若的原文了。(2)“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一句,不通,应该是“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刺意味”。(3)文中突然出现了“其次”一词,反复翻看,并无“首先”“第一”一类的字眼。
5.[参考例文]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原的水中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预习检测·语文(八)
1.A
2.①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剧本《屈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句台词。②《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③《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④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⑤“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⑥《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⑦“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3.文章先是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然后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唯陈言之务去”;共两个例子,一正一反;最后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当堂检测·语文(八)
1.B 2.A
3.本文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对于王国维“隔”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隔”说法的阐发,然后引出吴文祺和张世禄对朱光潜观点的质疑,最后写叶嘉莹、叶朗对吴、张观点的赞成和叶朗对“隔”与“不隔”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