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第5课 庄子寓言二则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第5课 庄子寓言二则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4 12:3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庄子寓言二则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
2.掌握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
3.品味深刻寓意。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庄子(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提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寻求没有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
庄子认为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这无疑体现了辩证法。另外,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
2. 为什么木匠石和栎社树的认识会截然相反?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庄子借此告诉世人,有道的人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的人不同,他们把生命看得很重,即便你拿世人看得最重的来,他们也不会为此伤害生命。主张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在地生活,尊重生命,不为世俗所累。
3.栎社树这则寓言的目的是不是要议论木匠或树木的问题?
【提示】 这个寓言并不是讨论这些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而是传达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匠石和栎树是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匠石认为栎树是无所可用的“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能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的要求。从他的立场上说,树木的价值就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或手段。
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树,他“不肯视”“行不辍”,并斥责了对栎树叹为观止的弟子。栎树却把“无所可用”当成“大用”,不懈追求。在这里庄子提出的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出了对人的大关怀。
4. 如何理解神龟托梦宋元君后被杀的命运?
【名师点拨】 宋元君所得之龟,果然神龟,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托梦,而且用其甲占无往而不利。可是即便如此神龟,依然无法预测自己会被渔人所获,更没有想到它会被救己者所杀。如果知道这一切,它还会托梦给宋元君吗?神龟的命运其实是说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
5. 读了第二则有关“宋元君夜半而梦”的寓言,你有何感悟?
【名师点拨】 宋元君夜半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梦人被发窥阿门。神龟如此灵验,因何被杀?无论人和物都有自身不能战胜的局限。再聪明的人,也难逃众矢之的。我们都是有盲点和死穴的,像蛇有七寸一般。俗语说的,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你不能占尽所有的完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百密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疏,但个体甚至群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好汉难敌四手。成为众矢之的,机关总有算尽的时候。俗话说,浑身是铁,能碾几根钉呢?不耍小聪明,才是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才能让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我们需要自然的相处,像婴儿学说话一般,摒弃心机,只要纯净。
同步测控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
B.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C.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D.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
解析:选C。A.被通“披”;B.筴通“策”;D.石通“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者余且得予        得:捕捉到
B.元君觉,使人占之 觉:觉察
C.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 圆:周长
D.去小知而大知明 知:聪明
解析:选B。B项,“觉”应该是“醒”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君夜半梦到神龟,醒来后就让人占卜,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的梦是否为真实的。
B.宋元君杀掉白龟来占卜,其实对白龟来说非常荒唐,白龟能托梦于宋元君,但却无法预知被杀掉的命运。
C.人们的才智都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
D.孔子认为才智需要后天的学习,强调“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
解析:选A。A.确认自己的梦是否为真实的在文中无依据。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
(2)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
二、语言运用
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人格,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答案:④③①②
6.分别以小草、山桃、杨柳作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句式协调,语序合理。(可增删个别字词)
煦暖的阳光最先把山坡上的小草唤醒,多情的春风最后催促着一向慵懒的山桃灿烂成一片云霞,而蒙蒙细雨则已将河边的杨柳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坡上的小草最先被煦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光唤醒,河边的杨柳则被蒙蒙细雨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而一向慵懒的山桃最后也被多情的春风催促着灿烂成一片云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