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制作人: 审核人: 制作时间:
【目标定位】1、把握文赋特点。2、熟读成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如 “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3、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探究与点拨】解题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 ( http: / / www.21cnjy.com )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链接】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宋哲宗即位,新党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受到排挤。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温故知新】名句填空①簌簌衣巾落枣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 ,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山下兰芽短浸溪, , 。④老夫聊发少年狂, , , , 千骑卷平冈。⑤为报倾城随太守, , 。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 , 。⑦明月几时有? 。 ,今夕是何年?⑧转朱阁, , 。⑨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⑩但愿人长久, 。文学知识填空①.苏轼,北宋 家,字子瞻,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四川眉山人。父 ,弟 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②.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八个散文家即 。
③.苏黄:指北宋文学家 和 。
④.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 和 。
⑤.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 ,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翻译语句。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课文研读1、课文诵读(5)2、研读课文▲第一段自读释疑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结:(翻译、存在的疑难点)第二段自读释疑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作者的情感从哪句话里体现出来的,与上段的情感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小结:(翻译,疑难点)
答案
《赤壁赋》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2①文学家/东坡居士/苏洵/苏辙
②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③苏轼和黄庭坚
④苏轼和辛弃疾
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3.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射进门来,我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庭院里的月光好象澄澈透明的积水一样,在这积水里面,好象还有些水草纵横交错着,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探究与点拨】
研读课文
【第一段点拨】(l)可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彩以喜悦为主。
【第二段点拨】(1)可分两层:①写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情感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情感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课后巩固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xū)属(shǔ)客 冯(píng)虚御风B.泝(sù)流水 嫠(lì)妇 相缪(liáo)C.酾(lì)酒 横槊(shuò) 扁(piān)舟D.狼籍(jí) 枕藉(jí) 无尽藏(zàng)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 ②和③相同4.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5.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挟飞仙以遨游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何为其然也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托遗响于悲风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第二组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B.徘徊hái 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nɡ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歌窈窕之章。(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二、语段阅读二、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答案
课后巩固案
第一组:1.B(属zhǔ 酾shī 枕 ( http: / / www.21cnjy.com )藉jiè ) 2.C 3.B(①和②均为名词 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4.D 5.B 6.D 7.C 8.B 9.(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 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 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 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道理吗 ”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 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第二组
1.B.(愀:音qiǎo;棹:音zhào;扁:音piān)
2.D.(适:享有)
3.B.(“既”是“过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4.C.(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5.(1)诵明月之诗(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耳得之而为声(5)不知东方之既白
6.B.(举:举起)
7.C.(C项中的两个“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8.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9.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