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套子”,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难点】
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4. 把握主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5. 讽刺:用讥讽和嘲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讽刺长用的技巧如反语,漫画式描写和颠倒逻辑等。
【学习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削( )铅笔 战战兢兢( ) ( http: / / www.21cnjy.com ) 陶冶( ) 吃荤( ) 讥诮( ) 谗( )言 怔( )住 降( )服 憎恶( )( ) 祈祷( )( ) 撮( )合 怂恿( )( ) 讥诮( ) 滑稽( ) 消遣( ) 辖( )制
2.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标注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认识、体会和疑惑,请写出来。
问题探究
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你能说说他都有些什么样的套子吗?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他怕的是什么?
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他?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5.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夫的婚事,这一部分情节相对比较完整。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深入学习
主题探究: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归纳?
小说是怎样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四.能力提升
1.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2.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
答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参考答案案
字词积累
削(xiāo)铅笔 战战兢兢(j ( http: / / www.21cnjy.com )īng) 陶冶(yě) 吃荤(hūn) 讥诮(qiào) 谗(chán)言 怔(zhèng)住 降(xiáng)服 憎恶(zèng)(wù) 祈祷(qǐ)(d o) 撮(cuō)合 怂恿(sǒng)(yǒng) 讥诮(qiào) 滑稽(jī) 消遣(qi n) 辖(xiá)制
2.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标注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认识、体会和疑惑,请写出来。
问题探究
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你能说说他都有些什么样的套子吗?
明确:答案一:a.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b.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c.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d.论调(语言)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性格特征——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他一方面在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答案二:
有形的套子(生活上的)和无形的套子(思想上的) 套人套己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他怕的是什么?
明确: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他?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明确: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5.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部分情节相对比较完整。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明确:
可以肯定的别里科夫并不爱华连卡。那么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要结婚呢,是因为校长太太的撮合怂恿(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别人的游说,他应当结婚(这里的应当很明显是说按照世俗的标准,而非出于爱而产生的自然想要结婚的念头,用我们的话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如果他结婚了,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华连卡使别里科夫走出套子;二是别里科夫使华连卡成为另一装在套子里的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悲观和乐观两方面来分别对待。
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结婚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说明他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有对生活的渴望。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旧思想旧观念根深蒂固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他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深入学习
主题探究: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归纳?
明确: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1)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小说是怎样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明确;漫画式夸张笔法。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他和华连卡姐弟的对比,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与姐弟俩的一推一笑,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斗争的胜利。
四.能力提升
1.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明确:
合理的套子 落后的套子 反动的套子 (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
2.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