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第二单元第3课 狂人日记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第二单元第3课 狂人日记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4 16:4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狂人日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以及狂人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阅读中体会鲁迅对国家现状和民族前途的忧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走进作者】
一、读懂题目:
明确: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 ( http: / / www.21cnjy.com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自读导学】
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概括小说的内容?
明确: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结构:
明确:
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
3、在文章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
明确:
——“吃人”。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发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狂人”透过层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烟云的独到而深刻地发现。(有种说法就是:“对于疯子,他一定是看见了常人所没能看见的事理,或者在他疯之前,或者是他在疯之后)
4、作者不仅提出了历史上“吃人”的存在。在课文里,还写到狂人所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吃人”的事件,是哪两次呢?
明确:
——(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 ( http: / / www.21cnjy.com )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而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发狂的原由。对于狂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一个发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层面上,他却是一个无比清醒的“新人”,一个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影响过的时代新青年。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觉悟者,一个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是改变社会现实的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却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紧张。而吃掉了他,就等于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灭绝了民族前进的动力。
(2)已经吃过了的妹妹。她是一个孩童,是社会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于吃掉了民族的未来。
5、是哪些人在吃人呢?
明确:——1、大哥。这是一个主谋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狂人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过人,尤其是曾经参与吃过自己的妹妹!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历史〉)
——2、陈老五和何先生。帮凶。
——3、他们。被压迫者。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这里面,对“他们”的发现,是最让人惊悚了。可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一群,是被启蒙者,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却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愤而苦闷。(联系《药》)故此群众的极度不觉悟就成了革命者发狂的真正根源。鲁迅也说:“群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6、对于将要被吃的人,这些吃人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
明确:——1、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
——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这可说是统治者更为厉害的“国粹”,即强权的专制主义原则。鲁迅: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消以一语包括之,曰:“可恶罪”)
明确:
(1)礼教吃人;(2)制度吃人;(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
(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
(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走近权威】
《狂人日记》解读
第一、 主题的警世骇俗,即 “礼教吃人”——鲁迅小说的总主题。
首先是何谓“人”的问题?其次才是为何“礼教吃人”的问题。
何谓“人”呢?鲁迅早期的人学:第一“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物”区别——人道主义;按:实际上就是康德在《道德理性批判》中所谓的“感官”与“理性”的统一。第二、“灵”与“肉”的区别。按:灵魂即是人的理性,即人区别于“物”或“兽”之处。人道主义即是从此出发而被提出来的。理性包括知、情、意三部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就是对人的三种高级能力即知、情、意进行批判,从而确立这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的;第三、“个”与“群”的区别。《文化偏至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在“人”与“物”中,鲁迅强调“人”,是谓人道主义;在“灵”与“肉”中,鲁迅强调“灵”,是谓人文主义;在“个”与“群”中,鲁迅强调“个”,是谓“个人主义”。
《新青年》6卷6号,即1919年11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1日发表吴虞的《吃人与礼教》一文。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作的自评,更从根本上排除了被误解的可能。“《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许寿裳就谈到过鲁迅“利用了医学的知识写《狂人日记》,而归结善恶是非的判断”,“借了精神迫害狂者来猛烈地抨击过去传统和礼教的弊害”。(《我所认识的鲁迅》)他在南昌第一次读到这篇白话小说,曾被那种对历史的严正指控,那种“于绝望中寓着希望”的人生态度所深深激动,“觉得这很快用豫才的手笔,而署名却是姓鲁,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亡友鲁迅印象记》)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狂人形象,通过写狂人的遭遇和感受,彻底撕开了封建礼教虚伪的面纱,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文明)吃人的本质,鞭挞了吃人者的罪恶,提出“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理想和希望,呼吁人们觉醒起来斗争。在当时,起了强烈的战斗作用。
《狂人日记》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流动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内容,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对于封建道德“吃人”本质的揭示:首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铁青的脸、路人的交头接耳及张开的嘴、女人“咬你几口”的话、联想中佃户讲过的人吃人的故事);第二,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这是小说的侧重点(对大哥平常的“吃人”言行以虚为实的描写);第三,从对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氛围对所有社会成员无形的同化、个人也便成了旧道德的罪恶的载体和导体。可以说,最后这一层面的思考和剖露是最深刻、最犀利的,它也成为后来鲁迅创作思想中悲凉、孤独、绝望,“彷徨于无地”的生命感受的萌芽。
《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吃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本质的揭示,实际上构成了领挈其后所有作品基本主题意向的总纲,成为其余各篇小说的总主题。鲁迅以启蒙者的姿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予以全方位的观照,对构成现实社会关系的各类人物的灵魂进行了生动准确的刻画。 另外,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也是《狂人日记》主题的具体阐发。
那么,“礼教”为何“吃人”呢?这是个非常深刻、非常宏大的文化问题。 附件:礼——周礼——礼制——礼教——封建礼教
关于“礼”的阐发:卜辞中已有酆、字,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维以为即是“礼”字,它初指“奉神人之器”’“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就是说“礼”来源于祭祀。近年来何炳棣继续发挥这说法:“最原始最狭义的礼是祭祀的仪式。”杨宽认为:“礼”的产生关涉于“醴”:“敬献用的高贵礼品是‘醴’,因而这种敬献仪式称为‘礼’,后来就把所有各种尊敬神和人的仪式一律称为‘礼’了”。文字学家的研究则提供了新的线索。裘锡圭指出“酆字应该分析为从豆从珏”,“本是一种鼓的名称”;林酝说“酆”字从珏从豆,“这是因为古代行礼时常用玉和敲,孔子曾经感叹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至少反映古代礼仪活动正是以玉帛、钟鼓为代表物的。”这颇能加深我们对“礼”的认识。就“礼”字之初形专后世所谓“玉帛”、“钟鼓”的阐说而论,“礼”是个一脉相承的东西这样一点,已是昭然可见了。
虽侯外庐说“在《诗》、《书》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字并不多见”;郭沫若谓:‘礼’字是后起的字,周初的铭鼎中不见有这个字”。然而就《左传》、《国语》等书所见,春秋时论“礼”之语已渐多渐精。《左传》中“君子”经常在讨论“礼也”、“非礼”、“知礼”、“有礼”的界限,其论“礼”处多达462处。《论语》讲“礼”亦达75处。今存之《仪礼》及二戴的《礼记》,记“礼”论“礼”细针密缕、条分缕析,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内容约成于春秋末年及战国时代。并且在传世礼书制作之前,就己经存在着各种记“礼”之典籍了。传世礼书的记述,不免踵事增华、编排损益的成分;但其对“礼”的细密记述,以及对之加以细密记述的浓厚兴趣,切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礼”的原初意义指的是作为“奉神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事”的祭祀之礼,但据阎步克先生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一书的解释:就其所对应的社会分化程度而言,“礼”是一种不同于“乡俗”、又不同于“法制”,它是“居于‘俗’、‘法’之间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见该书86页)。
所谓“周礼”,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书中认为:一般公认,它是在周礼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本文认为,它的—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作为晚期奴隶制的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它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直接从原始文化延续而来。“周礼”就具有这种特征。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朗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另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就在流传到汉代、被称为“礼经”,作为三礼之首的《仪礼》中,也还可以看到这一特征的某些遗迹。例如《仪礼》首篇的《士冠礼》,实际是原始氏族都有的“成丁礼”、“入社礼”的延续和变形。例如《乡饮酒礼》中对长者的格外敬重,如《礼记》所阐释“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礼记 乡饮酒礼》)。可见,孝弟以尊长为前提,而这种尊老礼仪,我同意杨宽《古史新探》中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种酒会中敬老者的仪式而且具有元老会议的性质,这在我国古代政权机构中有一定地位”。仪礼》各篇中描述规定得那么琐碎的“礼仪”,既不是后世所能凭空杜撰,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到早期奴隶制,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贵族服务的专利品了。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例如孟子—贯“尚齿”:所谓“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 乡党》)“天下之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孟子 公孙丑》)……等等,就是如此。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核心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王国维说:“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酆若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观堂集林 释礼》)。郭沫若说:“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十批判书 孔墨的批判》)可见,所谓“周礼”,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整套早期奴隶制的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以血缘父家长制为基础(亲亲)的等级制度是这套法规的骨脊,分封、世袭、井田、宗法等政治经济体制则是它的延伸扩展。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正是由原始礼仪巫术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所谓巫、尹、史)演化而来的“礼仪”的专职监督保存者。
儒家在汉代被奉为正宗,从此,以“礼乐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在强力政治的推广下,开始普及到民间,成为中国封建专制的主流思想。是谓“礼教”或“名教”。东汉末年,名教败落,玄学日盛。佛教传入中国,使儒教在中国没有达到汉代独尊的地位。魏晋时代“名教与自然”之争,唐朝的“儒教与佛学之争”,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反映。
从宋朝开始,新儒学兴起,儒家又开始其恢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其独尊的地位。从宋到清,以程朱理学为代表新儒家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理一分殊”,“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在强调人的道德伦理的同时,把“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以理制欲”,以致于彻底否定了现实的人生,肉体的生命。这是包含着极大的“吃人”成分。
第二、狂人谱系:“狂人”实际上是被命名的结果。而被这“命名”的力量来自一种“权利”:历史的权力。
狂人是否发狂?狂人是何等人物?是本小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二个大问题。许寿裳、周作人、孙伏园认为狂人是真的发狂者。而1954年徐中玉提出:狂人“不是狂人,是反封建的英勇战士。事实上,他是因为不相信了‘从来如此’的道理,才被目为狂人,诬为狂人,迫使他有了一些发狂的外表的。事实上,他是比谁都清醒,岂止并非狂人,倒是一个革命的先知先觉”。(《鲁迅的生平思想及代表作研究》)。
诊断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疯狂,自然是精神病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的职责;确定一个虚构的文学人物是否疯狂,则不需假手医学博士,其目的也不在医学而在文学。狂人是否发狂?这个从字面上讲来甚至是逻辑混乱之嫌的问题,实际上并不那么可笑,也不那么容易解答。因为,问题的提出,并非由于鲁迅在刻画一个疯子时有失真的地方,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判断上的困难;恰恰相反,鲁迅把他刻画得那么逼真,使人不得不承认他是疯子。不过,这个疯子偏又说了那么一些一些深刻的、发人深省的话。若就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言,疯子的疯话当然不值—顾;要肯定这些疯话具有极大价值,似乎也只好把他看作一个清醒的、勇猛的战士才说得过去。主人公神智瞀乱,他的狂言乱语却有时具有超越常人的睿智,这样尖锐的矛盾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深思:作品从对疯狂作维妙维肖的描写导向对历史作高度理性的思考,其间的通途何在呢?
《狂人日记》杰出之处,不在于作者着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塑造了一个高大的英雄人物,而在于作者居然能把一个疯子对现实世界的幻觉成功地转化成对现实和历史的控告。《狂人日记》独特的艺术构思在在于:作者舍弃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关怀,倾全力于刻画其疯狂心理,充分利用疯狂语言的跳跃性、神秘性、刺激性、多义性,以一系列的疯狂思维来表现连绵不断的理性思考,从而将一个疯子对现实世界的幻觉成功地转化为对现实和历史的控告,并对人们在罪恶传统中所受的污染与应负的罪责作了深沉的解剖。
读王戎兄论阿Q稿三篇。它论到《狂人日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这是一个旧民主主义者形象,他是背叛者——由发狂到去考候补道台。我却认为,这是作者对万恶对封建社会的咒骂——在这个摆满吃人宴席的非正义的黑暗社会,头脑清醒的人必然要发狂,要呼喊,要战斗,而当他麻木不仁,或者认识到这种清醒对自己的利益和生命发生危害时,就是说,在他权且将这样的社会看成不可动摇的东西,对人民和历史的力量,也是对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时,那个社会必然会给他以奖励。他也就心安理得地参加吃人的宴席去了。作者愤慨于当代人的麻木和自私,所以用全生命的力量喊出“救救孩子”——希望下一代推翻这个吃人的宴席,从这个黑屋子里走出来。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前途是充满了信心的,也是对当时的假革命或借革命以营私的蛀虫的有力的揭露和鞭打。它向那些改良主义以抗议。——贾植芳《解冻时节》,1980年11月3日《日记》。
第三、小说形式:“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忧愤深广。
在表现形式上,《狂人日记》也是一次彻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即如《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序》所说,“又因为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小说借一个狂人的日记,表现重大的思想内容,构思巧妙。通过日记的形式,表现狂人特有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受,独具匠心。在这一点上。鲁迅受过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果戈里也写过小说《狂人日记》),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是对外国文学最好借鉴。
《狂人日记》接受过两位作家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迅说:“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 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四年顷,尼采(Fr Nietzsche)也早借了苏鲁支(Zarathstra)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人是虫豸。你们做了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格式的特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记体”:日记的文体特点和优长之处是真切、自然,表现出的是记述人的原生态的感受;随意发挥、自由抒写,不用顾忌文字的连续性和故事性,这就为“疯言疯语”提供了广阔的存在和发挥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以自我抒写的方式使小说走出了“Story”的窠臼,是开始从以情节的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过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