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物质的分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节物质的分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09-24 22: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讲义稿学生: 科目: 科学 第 二 阶段第 次课 教师: 课 题 物质的分离教学目标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3.了解粗盐提纯的方法及其实验操作。重点、难点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考点及考试要求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过滤操作的注意问题教学内容知识框架考点1: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叫结晶。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1、获得晶体的方法(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即“夏天晒盐,冬天捞碱”。2、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 是蓝色的 硫酸铜溶液 也是蓝色的3、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4、实验 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1)原理:对于随温度升高溶解度显著增大的固体溶质,常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晶体是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形成晶体的过程成为结晶。 结晶步骤: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 晶核的生成 晶体的生长 (2)过程:1.制备小晶体 2.小晶体“长大”成为大晶体 (3)操作关键: 1.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2.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3.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4.晶种的选择是关键,要获得形状完整的晶种,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 5.饱和溶液要静置,防止震动 6.晶体的“成长”需要进行多次结晶,整个过程中 在线上只留一粒晶体,多余的晶体要去掉,每次取 出后要修改其外形,使其保持完整的形状考点2:水的利用和保护防止水污染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工业废水中常含有许多 有毒物质 ;农业废水中常含有 农药 、 化肥等;生活污水中常含有 微生物 或有利于 微生物 生长的物质。污水排放流人湖泊和河流中会造成 水污染 。污水的作用会导致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难以生存,甚至死亡,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源。被污水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和使用,必须经过污水的处理,除去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的处理沉淀法:[实验] 在一杯浑浊的泥浆水中加入明矾或活性炭(作凝聚剂),静置5分钟,可以观察到泥沙 沉到杯底 ,水 变清了 。过滤法:过滤时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指: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 滤纸低于漏斗口 、 液体低于滤纸上沿 “三靠”指: 漏斗下端紧靠接受器内壁 、 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侧 、 上面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中下部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蒸馏法:熟悉蒸馏装置中的仪器;用蒸馏法制蒸馏水。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的比较: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基本操作所起作用沉淀法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过滤法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用于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溶解、过滤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蒸馏法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加热、蒸馏、冷凝可除去水中溶解的物质纯净物的含义:由 一种物质组成的 物质,叫纯净物,如蒸馏水。
课后巩固:【课后练习】
1、下列混合物适宜用过滤法一步分离的是( )
A.硫粉、铁粉 B.水、油 C.氯化钠、碳酸钙 D.水、碳酸钙
2、进行过滤操作时,起引流作用的仪器是( )
A.玻璃棒 B.漏斗 C.烧杯 D.滤纸
3、在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①量筒②烧杯③酒精灯④天平⑤玻璃棒⑥漏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4、要使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溶剂 D.增大压强
某溶液甲经过若干操作,析出10克晶体后变成溶液乙(甲乙两溶液为同种溶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一定小于甲
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一定等于甲
C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一定大于甲
D 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5.下列关于食盐熔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对食盐加热,食盐就一定熔化
D.当温度达到食盐的熔点时,食盐就一定熔化
C. 当食盐温度达到其熔点且继续加热时,食盐才会熔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如图所示是萘熔化的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 ( )
A.固态 B.液态 C. 固液共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7.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 ( )
A.熔化时是否需要吸收热量 B.熔化时是否有温度
C熔化时的温度是否保持不变 D.熔化时是吸收热还是放出热
8.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采取的方法应是 ( )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9.将8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后得到的溶液是 ( )
A.水 B.不饱和溶液 C.仍是饱和溶液 D.可能是饱和溶液
10.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得到晶体的过程中(晶体不含结晶水),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11、指出下图装置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下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20℃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
C、A物质中混有少量C物质,可用结晶法分离
D、将5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
都会有晶体析出
13.右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 t2℃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
大到小顺序是
(2) 将t2℃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
无溶质析出的是
(3)当 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
可采用 的方法
(4)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14、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
后得到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 g
1.晶体与非晶体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晶体有 ;二是晶体有 。
2.从溶液中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结晶的方法通常有两种:(1) ;
(2) 。
3.某物质的溶液250克,蒸发掉20克水,温度恢复到t℃,有5克晶体析出,若再蒸发掉20克水,将温度恢复到t℃,又析出10克晶体(晶体均不含结晶水)。则该物质在t~C时的溶解度是 ( )
A.25克 B.50克 C.15克 D.195克
4.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现有20℃时饱和食盐溶液100克和200克,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各蒸发掉10克水,析出晶体分别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