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 六一居士传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 六一居士传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4 20: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一居士传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 目的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聊以志吾之乐尔
2.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由 原因
老而休 做官四十余年,历尽宦海风波
讫无称 表面谦虚,实际上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违素志,食其言 儒家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
3.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才点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归于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了重要的作用。像这篇文章,以“六一”命题,而文章的主旨则是表现作者“三宜去”的思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天子“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已归去的目的。
4.欧阳修沉醉于五物之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先说明沉醉于这五物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做到“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2)接着说明“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3)再接下去,作者又申说,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分别看来,欧阳修对五物的沉醉只是一种寄托而已,并不是本性。
但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客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场事务固然能劳累其形,琴棋书酒金石难道不会劳累其心吗?作者的回答是:“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而且常有不测之祸,令人十分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看来这才是欧阳修一再要求隐退的真正原因,也是他沉醉于五物、取号六一居士的真正原因。
五物之乐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固:本来
B.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幸:幸好
C.是为五一尔,奈何 尔:罢了
D.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依靠,依赖
【解析】 聊:姑且、暂且。
【答案】 D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说明作者退休原因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②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③夫士少而仕,老而休
④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
⑤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⑥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 ①是议论名声的问题,④是说被官场繁杂事务所累所忧,⑤表达客人对作者的理解,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
B.第二段以主客对答的形式说明作者晚年内心追求的变化——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
C.从全文来看,文中的客人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借以展开文章,表达观点。
D.辞官归隐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耐人咀嚼。
【解析】 错在“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
【答案】 B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活学活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简洁凝练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到:“对不起,我找不到!”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恰恰说明了他们某些方面的贫乏。这就像是警钟敲醒了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其实世界真的很大,我们真的很渺小。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迁谪(zé)  佚名(yì)  讫(qì)   号哭(háo)
B.相称(chèn) 牵累(lěi) 灾难(nàn) 骸骨(hái)
C.轩辕(xuān) 珪石(ɡuī) 憔悴(cuì) 恻然(cè)
D.涿鹿(zhuó) 讥诮(qiào) 颍水(yǐnɡ) 夙愿(sù)
【解析】 “谪”读“zhé”。
【答案】 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组:印绶
B.是岂不为六一乎 岂:难道
C.子欲逃名者乎 名:名声
D.吾负三宜去 负:负责
【解析】 负:担负,引申为具备。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其:副词,表反问语气。A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前一个为介词,表处所;后一个为介词,表比较。B项,之:前一个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为助词,相当于“的”。C项,以:前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是介词,表原因,相当于“由于”。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A.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B.吾其何择哉
C.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
D.此吾之所以志也
【解析】 例句与C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却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谪:被贬官
B.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更:更换
C.吾素慕之 素:本来
D.而讫无称焉 讫:最终
【解析】 素:常常。
【答案】 C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乃:表转折,却。A项,且:表并列/况且;B项,而:表修饰/表并列;C项,焉: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作者谪居滁山,改号为“六一居士”的情况,直接点题。
B.作者把“三宜去”放到结尾,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从而能够得到皇帝的怜悯,重新启用他。
C.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文章的结尾,这篇文章的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D.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不贪恋富贵,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
【解析】 “重新启用他”错,文章没有此意。
【答案】 B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
(2)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三、语言表达
9.下面是一副写在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的对联,请你根据上下联的关系,补出对联中缺少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解析】 对联的特点是字数相同,句式两两相对。根据所给的上下联,可知其中的空缺部分是名句,其实是考察我们对学过的知识的熟悉程度。
【答案】 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10.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2)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
(3)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