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语文园地五
第2课时
赵孟頫《三门记》(局部)
书写提示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
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第一幅图中的“户”字,其起笔采用了独特的“横点”写法,这种点画在横向上延伸,其形态近似于短横,但相较之下更为短小精悍。而“之”字的起笔则选用了“右点”,这一点画在书写时右下方向重按后迅速收笔,呈现出一种向下俯冲的态势。这两字的点画各自独特,姿态万千,充分展现了书法的艺术魅力。
与之相对应,第二幅图展示的是现代通用的规范汉字。这些汉字在形态上更为规范统一,没有了书法中那种点画各异、姿态万千的艺术特点,但它们的简洁明了和易于识别,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书写和交流。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商周时期,甲骨文作为商代王室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标志着汉字体系的初步形成。
同时期出现的金文,则铸刻在青铜器上,记录着帝王分封、赏赐、征战、契约、祭祀等内容,字体与甲骨文相近。
春秋战国时期,书法继续以钟鼎文为主,而秦国则出现了具有大篆体系特征的《石鼓文》,其艺术价值极高。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确定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秦国还创立了秦隶,为后世的隶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历史
两汉时期,书法经历了由篆书向隶书、草书、行书的转变。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魏晋时期则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楷书在这个时期真正成熟。
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唐代则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楷书、行书、草书都发展到了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深远。
五代时期,因战乱频繁,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总体上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宋代书法发展相对缓慢,而元代书法则在真行草书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明代书法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清代书法则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日积月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周易·系辞下》。“穷则变”意味着当面临困境、达到极限时,人们需要做出改变。这里的“穷”可以理解为困境、绝境或者极限状态,而“变”则代表改变、变革或转化。当环境和条件变得不再有利于我们时,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寻找新的可能性。这种变革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但无论如何,它都是突破困境、寻求新发展的必要手段。
“变则通”强调了变革带来的积极效果。通过变革,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限制和束缚,开拓新的道路,实现通达顺畅。这里的“通”可以理解为畅通无阻、顺利发展。变革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通则久”则进一步强调了通达、顺畅对于长久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保持通畅、不断发展,才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这里的“久”可以理解为持久、长远。通过不断变革和创新,我们可以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礼记·大学》,它强调了持续自我更新、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首先,“苟日新”意味着如果能够一天自新,即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进步。这里的“苟”是假设、如果的意思,强调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决心。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我提升,首先需要有每天追求新知的意愿和行动。
“日日新”则进一步强调了每天都需要有新的变化。它不仅仅是对前一天进步的延续,更是对每一天都提出新的要求,意味着我们要保持持续不断的进步状态。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以便能够及时捕捉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推动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又日新”则是对前两个“日新”的再次强调和升华。它意味着不仅要每天自新,而且要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变化中寻求新的突破和创新。这需要我们具备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胆识,以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意味着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而来的。这里的“青”和“蓝”是两种颜色,而“取之于”则表示青色来源于蓝色。这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事物或成就,都有其来源和基础。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吸取知识、经验和智慧,从而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见解和能力。
“而青于蓝”则强调了青色在颜色上超过了蓝色。这里的“于”表示比较,“青于蓝”即指青色比蓝色更深、更鲜艳。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和创新,我们可以超越原有的基础,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也体现了学习和进步的本质,即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这句话出自《淮南子·汜论训》,强调了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为民谋利和办事周到方面。“苟利于民,不必法古”意味着如果某项政策或措施对民众有利,那么即使它不符合传统的做法或古法,也是值得采纳的。
这里强调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应该敢于打破陈规旧俗,寻找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则强调了办事要灵活变通,不必拘泥于旧有的方法和模式。如果某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那么即使它不同于以往的做法,也是值得尝试的。这要求我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开放心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小结
这四句话都强调了变革、创新、持续进步以及为民服务的重要性。它们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变化时,需要有勇气、智慧和开放心态,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解释: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应该保持创新的精神,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它强调了创新和变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开创新局面。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拓展延伸
解释:这句话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新旧更替的自然现象,寓含了创新和进步的思想。它告诉我们,旧的事物终将被新的事物所取代,这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接纳新事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传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智慧,还需要具备持续创新和进步的精神。同时,这种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性质的转化,而这种转化往往意味着一种提升和进步。启示我们在面对变化时,应该积极适应并寻求新的可能性,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增广贤文》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中,新旧更替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新人不断涌现,旧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种规律,积极拥抱新事物和新思想,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