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19:5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古诗三首
10.竹石
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新课导入
郑燮(1693年-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自学古诗,读懂《竹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2.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历经千万次的磨练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来吗?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疏通诗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题画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拟人化
竹子目标的明确
竹子坚定的意志
竹子扎根
立场坚定、顽强不屈
这两句诗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根扎得结实。
环境恶劣时不畏艰难。
拟人
本来扎根。
竹子刚毅的性格。
齐读后两句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jìnɡ):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立根原在破岩中
立根破岩
这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有整体,有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画笔无法描绘出的内容,而这两句揭示的恰是画之“神”。这个“神”也正是作者之画、之诗都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咬定青山
局部
整体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无畏乐观的精神
“千”“万”是虚指,突出加害者用心的险恶。
任凭

坚定,强劲。
突出加害者手段的残忍。
立意
诗人为何写竹、画竹、咏竹?
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要像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要学习岩竹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无数困难和挫折,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克服困难。
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当然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子的生长人格化,赋予了诗人所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暗自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哪怕如今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轻易言败。
写作方法:咏物明志,借物喻人。
通过学习这首诗以及对诗人经历的了解,你有哪些体会?
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特点
精神
竹石
状物
言志
坚定顽强
不畏艰险
板书设计
《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 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 。
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主题概括
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吗?
01
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02
托物言志。
总结写法
《竹石》一诗主要是写“竹”,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阅读《竹石》,很多人只关注了“竹”,而轻易忽视了“石”。的确,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因为最能表现本诗主旨的诗句,即诗歌三、四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描写对象的确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尤其是“立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在东西南北风的“磨”“击”中荡然无存了。诗中的竹和石是患难与共的兄弟,“石”的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