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21: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和革命先烈有关的诗歌吗?谁能为大家来背一背?
一首首慷慨激昂的诗,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面对枪林弹雨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们,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么久的时间里,作者回忆了些什么,回忆了谁?
他就是——
李大钊先生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
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
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
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
治本科学习。李大钊同志是中
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
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简介
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作者简介
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是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写的,分为四个层次。
了解背景
学习目标
1.会写“阀、避”等字,会写“埋头”“整理”等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3.理清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体会照应和对比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品读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外貌的语句,从中感受李大钊的可贵品质。
词语我会认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残暴
匪徒 法庭 执行 暂时 宪兵 侦探
zhì

jùn

fěi
zàn
xíng
tíng
xiàn

zhēn











我会写
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点题照应
突出作者无法忘记父亲去世的这一天,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悼念之情
默读思考
默读课文的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找出相对应的段落,概括地说一说。
2—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18—29自然段:写父亲最后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情景。
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时 间 顺 序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927年春天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为革命事业奔忙。埋头整理书籍可以看出丽大招也非常紧张局势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
被捕前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为了避免……烧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中的“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也说明了当时的局势很严峻。
①父亲早出晚归;
②张作霖要派人检查;
③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
④含糊地对待我的提问;
⑤工友阎振三被抓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反问句: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哪能离开呢
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坚持到底
忠于党
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果然” 说明这一天的到来,在意料之中。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了他的临危不惧、沉着镇定。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写出了“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情。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我:紧张、恐惧
父亲:沉着、平和
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的大无畏精神。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
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反动派:凶恶粗暴
父亲:沉稳严峻
对比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这些描写对表现父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 “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满脸肉”“冷笑”等处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敌人的表现与父亲的“不慌不忙” “惯有严峻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无所畏惧,沉着冷静的高大形象,也反映出他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坚定沉着
将生死置之度外
说一说:被捕时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
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
父亲面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不动摇
从容
镇定
李大钊的信念不被亲情所动摇。
父亲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李大钊在狱中的生活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被害后
默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句子、词语或段落,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并试着读一读。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突出这一天是父亲的被难日,让“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表达出了“ 我” 的悲痛,以及对父亲沉痛的哀悼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紧张时,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沉着的意志;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李大钊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通过学习本文,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先生?
一位对孩子慈爱,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和力量的慈父。
一位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伟大革命者。
板书设计
被捕前:局势严重,留守北京—忠于革命
被捕时:沉着镇定,态度严峻—视死如归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被害后:家人悲痛,永远缅怀—激励后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
忠于革命
品质高尚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