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打开的柜门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美术一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打开的柜门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美术一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3-25 23: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打开的柜门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打开的柜门》是一年级下册第 16课学习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密切,学生对柜子的感官认知比较丰富。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柜子的外形特征后动手实践。 “打开”是一个动词,因为“打开”使得柜子形成了“里”与“外”。而如何表现好这“里”与“外”恰恰是本课的趣味所在。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讲讲、试试、剪剪、贴贴、画画等方法进行美术学习活动。了解不同用途的柜子的造型特征,再进行柜子里外的装饰和物品的制作 可以将本课与《会摇的玩具》两课作为一个以“设计应用”的小单元。本课侧重“审美性和趣味性”,围绕“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进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小,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极容易过分专注,对自己感兴趣或认准的事情常会“一根筋”。但同时他们又极容易分心,一旦不喜欢或有自己喜欢的事情,马上会转移注意力或被喜欢的事情吸引。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尽可能快乐的学习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观察、动手和想象融为一体,拓展学生的美术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柜子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和想象了解柜子及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绘画、剪贴、泥塑等多种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表现各种不同的柜子特征,感受打开柜子时看到不同物品时的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习惯。
教学思路 欣赏体会不同时代的柜子造型特色及作为“柜子”的共同点以便更好地进入后面的“设计应用”环节。 通过“剪”“粘”“折”等基本技巧的运用来学习用废旧纸盒制作柜子的方法。 3.用多种方法装饰自己制做的“柜子”,让它变得更漂亮,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及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和掌握柜子的造型特征和内部结构。 难点:运用绘画、纸工等方式表现打开的柜子及柜子里摆放的物品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柜子的图片、实物模型、影像资料以及优秀学生作品,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学生:绘画工具、彩色纸、剪刀、胶水、包装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想想怎么样可以让柜子看起来更美观,从而继续完善柜子。 2、通过对比,体会柜子装饰的美感。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为学生开拓创作思路)
二、发展阶段 1、 欣赏图片,发散学生创作思维。想一想柜子里面可以装什么? (衣柜、书柜、食品柜、玩具柜等等) 2、教师演示:通过柜子外轮廓确定装饰大小位置,用彩笔画出装饰留出边,用剪刀剪下,折好用双面胶贴在柜子隔板上。 3、学生练习:请用卡纸为柜子做出装饰,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不同的柜子装饰,帮助学生思考对自己柜子的美化丰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作业实践阶段 1、准备好工具材料。 2、按照盒子大小确定好装饰大小,根据想要制作什么主题柜子设计装饰图案。 3、将装饰留好边,剪下来贴在隔板上。 4、强调注意事项: (1)合理利用材料制作。 (2)注意剪刀使用安全和环境卫生。 (3)及时收拾整理卫生。 (教师巡回辅导,对于好的作品及时鼓励和肯定,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继续丰富柜子的制作,体验装饰趣味,对手工制作产生浓厚兴趣。)
四、展评阶段 自评:让学生感受到手工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 互评: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互评同时提高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师评:以激励学生为主,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今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学生优秀作品,拍照保存,后期在别的班级展示)
六、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打开的柜门 制作步骤:1.确定大小,设计图案 2.画好装饰,剪下贴好 注意:留边用于粘贴 (设计意图:板书要直观体现核心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完成制作。)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充分掌握柜子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柜子的装饰美化。 2、学生具备一定简单的动手能力,但有些步骤对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适时指导提供帮助。 3、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美术制作的乐趣,提高美术学习兴趣,手工制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拓展:课件欣赏更多不同形式表现形式作品,拓展孩子们创意思维、审美视野。引导孩子们用更多丰富的形式体验美术的魅力,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