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测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测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5 13: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某金属原子得到,基态Y原子3p能级半充满。具有放射性,很快衰变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XB.自然界不存在Y4分子,因其化学键不稳定
C.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为13:14
D.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基态Y原子无未成对电子,Z与X为同族元素,W最高价含氧酸为二元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第一电离能大小:WC.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强
D.电负性大小:W3.关于电子在核外运动状态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是无规律的
B.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p轨道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的能量
C.原子核外不可能有两个电子的运动状态是完全相同的
D.原子轨道空间伸展方向与能量大小无关
4.“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同时含有三硅酸镁(Mg2Si3O8·nH2O)等化合物。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镁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
B.铝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C.金属镁与铝用导线连接,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烧杯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4OH-=AlO+2H2O
D.金属铝与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3H2↑
5.图1和图2分别是1s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图和电子云轮廓图。
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图1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1个电子
B.图2表示1s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
C.图2表明1s电子云轮廓图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
D.图1中的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6.按Cl2、Br2、I2的顺序,相关的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密度依次减小 B.颜色依次变浅
C.分子间距离依次减小 D.熔点依次降低
7.下列各组微粒所含电子数相等的是
A.CO与 B.与HF C.与 D.与
8.下列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6s B.2d C.3f D.1p
9.甲~戊均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元素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乙的单质为双原子分子,且是地球空气的组成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戊三种元素中,乙的电负性最大
B.丙的单质一定是金属
C.丙原子的最高能级中的电子均为未成对电子
D.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一定能与NaOH反应
10.有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三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和长周期元素Q,其中X、Z与Y、Q分别同主族,且Q的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X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Y是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Q单质能将Fe氧化成 B.简单离子半径:X<Y<Z
C.电负性:X>Y D.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
11.下列描述碳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碳-12原子:C
B.原子结构示意图:
C.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云图:
D.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12.A、B、C、D四种元素,已知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为金属元素,它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是第三周期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D元素在第三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A、C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为:A<C
B.元素A、B、C两两组成的化合物可为CaO、CaO2、Na2O、Na2O2等
C.四种元素中有两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元素B、C电负性大小关系为B>C
13.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Ca2+:1s22s22p63s23p6 B.O2-:1s22s23p6
C.Cl-:1s22s22p63s23p5 D.Ar:1s22s22p63s23p6
14.、、、是周期表中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S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ⅣA族
B.第一电离能:
C.原子半径r:
D.因为水分子间含有氢键,氢化物的稳定性
15.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的结构式: B.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C.的电子式: D.溴乙烷的分子模型:
二、非选择题
16.许多物质中同一元素可以存在多种化合价,或是可以看成存在多种化合价,这样有助于把握某些反应的本质。
(1)写出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元素R是最高化合价为的短周期元素,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该物质的某种元素可以看成存在多种化合价。注:回答下列问题时,必须用R元素的真实元素符号作答。
(2)R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共有___________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这些电子占据了___________个能级。
(3)已知氧化性:。若将溶液逐滴滴加到淀粉试纸上,则可以看到___________的现象。该过程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__。
(4)加热溶液,可以放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结合上述信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17.Ⅰ.周期表可以帮我们认识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锡(Sn)是很早便被发现和使用的金属,其原子结构示意图见下图。
(1)锡为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其最高正价为_______。
(2)SnO2能与NaOH反应生成钠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Ⅱ.硒与硫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S
Se
(3)硒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写出SeO2和H2S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比较气态氢化物H2S、H2Se 的热稳定性_______ ,从原子结构及周期律角度分析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弱的原因:_______。
1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试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o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基态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2)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基态j原子的核外电子填充时最高能级符号为_______。
(3)将以上周期表中g、h、i、j四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排序为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序为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19.下图是钠、镁、铝的逐级电离能,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_______?这些数据与是钠、镁、铝的化合价有什么联系_______?
元素 Na Mg Al
电离能 (kJ mol-1) 496 738 578
4562 1451 1817
6912 7733 2745
9543 10540 11575
13353 13630 14830
16610 17995 18376
20114 21703 23293
20.铁、铝和铜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电子排布的特点,Al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填标号,下同),F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
a.s区 b.p区 c.d区 d.ds区
(2)63Cu和65Cu互称为__,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周期,基态Cu+的电子排布式为__。
(3)经研究发现目前铁的最高价为+6价,其+6价化合物Na2FeO4在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可将Mn2+氧化为MnO,而自身被还原为Fe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21.回答下列问题:
(1)某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该原子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_______ ;
(2)基态Cr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3)稳定性:_______(填“>”或“<”);
(4)基态S原子电子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为_______形;
(5)镍元素基态原子3d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为_______。
22.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其中A、B、C、D、E为短周期元素,F为第四周期元素。已知:A原子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自旋取向;B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未成对电子;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数据分别为:、、、;D原子核外最外层所有p轨道均为半充满;E元素的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的差为4;F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其次外层的所有电子均成对。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元素符号_______,写出C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_______;
(2)B元素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其中电子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为_______形
(3)比较D、E的电负性: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4)写出元素F的基态原子简化电子排布式_______;
(5)B、C、D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3.已知A、B、C、D、E都是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是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C与B可形成C2B和C2B2两种离子化合物,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
(2)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C2B2的电子式:_____。
(4)写出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于稀硫酸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5)写出单质E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分析】基态Y原子3p能级半充满,所以Y原子为P;由题干信息可知,A+4=30+1,A=27,X和Y质子数相差2,所以X为Al;Q和Y质子数相差1,Q为Si,据此分析解题。
解析:A.X为Al,Q为Si,Y为P,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第一电离能:AlB.Y原子为P,自然界存在P4,B错误;
C.X为Al,质子数为13,中子数为14,所以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为14:13,C错误;
D.P电负性大于Si,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Q,D错误;
故选A。
2.B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X为N;基态Y原子无未成对电子,Y为Mg;Z与X为同族元素,Z为P;W最高价含氧酸为二元酸,W为S;
解析:A.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r(X)< r (W) < r (Z) < r (Y),A错误;
B.第一电离能大小为SC.非金属性N大于P,则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C错误;
D.S的电负性强于P,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A.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没有规律,可用小黑点表示出现的几率大小,A正确;
B.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p轨道电子能量不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能量,如4s电子比2p电子能量高,B错误;
C.在多电子的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C正确;
D.原子轨道空间伸展方向与能量大小无关,D正确;
故选B。
4.B
解析:A.镁为12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A正确;
B.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就有几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所以铝原子核外电子有13种运动状态,B错误;
C.金属镁与铝用导线连接,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烧杯中,金属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故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4OH-=AlO+2H2O,C正确;
D.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钠,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3H2↑,D正确;
故选B。
5.D
解析:A.小黑点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黑点越密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越大,A错误;
B.图2是电子云轮廓图,取电子云的90%的部分即出现概率较大的部分,界面外出现电子的概率为10%,即1s电子可能出现在球体外,B错误;
C.1s轨道呈空间上的球形,而不是圆形,C错误;
D.电子云就是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电子出现概率大小的一种图形,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6.C
解析:Cl2是黄绿色气体,Br2是深红棕色液体,I2是紫黑色固体,则按Cl2、Br2、I2的顺序,密度依次增大,颜色依次加深,分子间距离依次减小,熔点依次升高,C选项正确,故选C。
7.B
解析: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电子数分别是14和24,A错误;
B.水和氟化氢的电子数都是10,B正确;
C.水和硫化氢的电子数分别是10和18,C错误;
D.水和双氧水的电子数分别是10和18,D错误;
故选B。
8.A
解析:A.主量子数为6,存在s轨道,A项正确;
B.主量子数为2,存在s、p轨道,不存在d轨道,B项错误;
C.主量子数为3,存在s、p、d轨道,不存在f轨道,C项错误;
D.主量子数为1,只存在s轨道,D项错误;
本题答案选A。
9.C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甲~戊为二、三周期的元素,乙的单质为双原子分子,且是地球空气的组成成分,则乙单质为氧气或为氮气,则乙为O,甲为N,戊为S,丁为Si,丙为Al,或者乙为N,甲为C,戊为P,丁为Al,丙为Mg,以此分析;
解析:A.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增大,电负性增大,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小,则乙的电负性最大,A正确;
B.根据分析,丙为Al或Mg,为金属,B正确;
C.如果丙为Mg,则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若丙为Al,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C错误;
D.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Al(OH)3或H2SiO3,均能与NaOH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C。
10.A
【分析】依据信息,X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X为N元素,X、Z同主族,Z为P元素,Y是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Y为F元素,Y、Q同主族,Q的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Q为Br元素。
解析:A.Q为Br元素,溴单质能将氧化成,生成溴化铁,A正确;
B.X为N元素,Y为F元素,Z为P元素,简单离子半径:,B错误;
C.X为N元素,Y为F元素,电负性:N<F,C错误;
D.Z为P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中强酸,D错误;
故选A。
11.C
解析:A.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则碳-12原子可表示为C,A错误;
B.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错误;
C.碳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在p能级,电子云呈哑铃形,C正确;
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可知,该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D错误。
故选C。
12.A
【分析】A、B、C、D四种元素,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A是O元素;B元素为金属元素,它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2×(2+8)=20,则B是Ca元素;C元素是第3周期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则C是Na元素,D元素在第3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大,则D是Ar元素,据此解答。
解析:A.O2-、Na+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O2->Na+,故A错误;
B.元素O、Ca、Na两两组成的化合物可为CaO、CaO2、Na2O、Na2O2等,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四种元素A、B、C、D分别为O、Ca、Na、Ar,四种元素中有两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C正确;
D.金属性Ca>Na,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小,故电负性Na>Ca,故D正确;
故选:A。
13.C
解析:A.钙原子的电子排列式为1s22s22p63s23p64s2,钙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故A正确;
B.氧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故B正确;
C. 氯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故C不正确;
D.Ar核外有18个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故D正确;
答案选C。
14.B
解析:A.元素S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ⅥA族,A错误;
B.同周期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呈增大趋势,故,B正确;
C.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半径增大,故,C错误;
D.氢键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化物的稳定性是因为氢氧键键能大于氢硫键键能,D错误;
故选B。
15.B
解析:A.N2分子中2个N原子通过三个共价键结合,其N2的结构式是N≡N,A正确;
B.硫为16号元素原子,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B错误;
C.的电子式:,C正确;
D.溴乙烷是乙烷分子中的H原子被Br原子取代产生的,故溴乙烷的比例模型是,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1)Fe3O4+8H+=2Fe3++Fe2++4H2O
(2) 16 5
(3) 试纸先变蓝后蓝色消失 S
(4)2Na2S2O8+2H2O2Na2SO4+2H2SO4+O2↑
解析:(1)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亚铁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O4+8H+=2Fe3++Fe2++4H2O。
(2)
元素R是最高化合价为+6的短周期元素,R为S,S的原子序数为16,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共有16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这些电子占据了5个能级。
(3)
氧化性:,将溶液逐滴滴加到淀粉试纸上,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因此可看到试纸变蓝,后碘单质继续被氧化,蓝色消失,故可以看到试纸先变蓝后蓝色消失,作氧化剂,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因此被还原的元素为S。
(4)
加热溶液,放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2O8+2H2O2Na2SO4+2H2SO4+O2↑。
17.(1) 第五周期第ⅣA族 +4价
(2)SnO2+2NaOH=Na2SnO3+H2O
(3) H2SeO4 SeO2+2H2Se=3Se↓+2H2O
(4) H2S>H2Se 从元素周期律角度,Se与S同主族,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S>Se,故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H2S>H2Se;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原子半径Se>S,则键长Se-H>S-H,键能Se-HH2Se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锡有五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五周期第ⅣA族;最外层有4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失去4个电子,故其最高正价为+4价;
(2)锡在第ⅣA族与C同一主族,氧化物的性质相似,故SnO2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nO3和H2O,化学方程式为SnO2+2NaOH=Na2SnO3+H2O;
(3)由图可知,Se与S同主族,则Se的最高化合价为+6价,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4;SeO2和H2Se的反应类似与SO2和H2S的反应,则化学方程式为SeO2+2H2Se=3Se+2H2O;
(4)Se与S同主族,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S>Se,故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H2S>H2Se;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原子半径Se>S,则键长Se-H>S-H,键能Se-HH2Se。
18.(1)
(2) 3p
(3) Si>Al>Mg>Na Si>Mg>Al>Na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知,a~p分别为H、Li、C、N、O、F、Na、Mg、Al、Si、S、Cl、Ar、K、Mn、Fe。
(1)基态o原子电子排布式为,价层电子排布图为;p为,基态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
(2)n为K,核电荷数为19,原子结构示意图为;j为Si,基态Si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核外电子填充时最高能级符号为3p。
(3)g、h、i、j四种元素分别为Na、Mg、Al、Si,同一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因此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i>Al>Mg>Na;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是第ⅡA族元素、第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邻近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因此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i>Mg>Al>Na。
19. 同一元素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即I1<I2<I3,这是由于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1价阳离子,半径变小,核电荷数未变而电子数变少,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使第二个电子比第一电子难失去,失去第二个电子比失去第一个电子需要更多的能量 逐级电离能的突变可以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解析:同一元素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即I1<I2<I3,这是由于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1价阳离子,半径变小,核电荷数未变而电子数变少,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使第二个电子比第一电子难失去,失去第二个电子比失去第一个电子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由表格数据可知,逐级电离能的突变可以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0.(1) b c
(2) 同位素 四 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
(3)5FeO+3Mn2++16H+=5Fe3++3MnO+8H2O
解析:(1)Al的核外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1,所以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p区;Fe的核外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故答案为:b;c;
(2)63Cu和65Cu为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所以两者互称为同位素;Cu为29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所以基态Cu+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
(3)其+6价化合物Na2FeO4在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可将Mn2+氧化为MnO,而自身被还原为Fe3+,根据电子转移数守恒可知,参加反应的FeO与M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再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配平该氧化还原方程式为:5FeO+3Mn2++16H+=5Fe3++3MnO+8H2O。
21.(1)
(2)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
(3)<
(4)哑铃
(5)2
解析:(1)根据能层数等于能级数,M层有三个能级,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即该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该元素价层电子包括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的d能级,即轨道式为 ;故答案为;
(2)Cr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ⅥB族,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
(3)Fe2+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Fe3+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后者d能级处于半满,能量低,稳定,因此两者稳定性:Fe2+>Fe3+;故答案为>;
(4)基态S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电子占据最高能级为3p,电子云轮廓图为哑铃或纺锤;故答案为哑铃或纺锤;
(5)Ni元素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84s2,3d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有2个;故答案为2。
22.(1) H 第三周期ⅡA族
(2) 哑铃
(3) Cl P
(4)
(5)Mg>P>N
【分析】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其中A、B、C、D、E为短周期元素,F为第四周期元素;已知:A原子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自旋取向,A为H;B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未成对电子,且为短周期元素,则B为N;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数据分别为:、、、,可知C最外层有2个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氮,则C为Mg;D原子核外最外层所有p轨道均为半充满,则D为P;E元素为第三周期且原子序数大于磷,其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的差为4,则E为Cl;F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其次外层的所有电子均成对,F为29号元素Cu。
解析:(1)由分析可知,A为H,C为Mg,在周期表中位置为第三周期ⅡA族;
(2)由分析可知,B为N,其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其中电子占据最高能级为2p,电子云轮廓图为哑铃形;
(3)由分析可知,D为P,E为Cl;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元素的电负性增强;故电负性:Cl>P;
(4)由分析可知,F为29号元素Cu,其基态原子简化电子排布式;
(5)由分析可知,B为N,C为Mg,D为P;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故原子半径:Mg>P>N。
23.(1)第二周期第ⅤA族
(2)NaOH
(3)
(4)Mg(OH)2+2H+=Mg2++2H2O
(5)2Al+2NaOH+2H2O=2NaAlO2+3H2↑
【分析】A、B、C、D、E都是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A为N;C是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C应为第三周期的Na;C与B可形成和两种离子化合物,则B应为O;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E为Al,D的原子序数介于Na和Al之间,所以D为Mg,据此解答。
解析:(1)A为N,原子序数7,处于第二周期ⅤA族。
(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金属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
(3)为,其电子式为。
(4)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沉淀,不能拆,Mg(OH)2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
(5)单质E为Al,Al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