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多彩的光
光的反射
授 课 人:
单 位:
时 间: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课 题
光的反射
教学年级
八年级
版本
沪科版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猜想——设计——实验——结论——应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体现新课标要求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解释影子的形成、日食等自然和生活现象.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一种物理模型。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3、通过实验理解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4、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
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光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光与日常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如何明显的呈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玻璃砖、平面镜、光盘、硬纸板
教材分析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现象图片,引出物理问题:光从哪里来?
光是如何传播的?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成因。
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引入
新课
知道
光源
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出光和光源,
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
太阳、点燃的蜡烛、开亮的电灯、火焰、发光二极管等。
引导学生归纳:
什么是光源?
板书:
§4.1、光的反射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光是如何传播的?
思考:
光从哪里来?
什么是光源?
太阳、开亮的电灯及燃烧的蜡烛等都能自行发光。
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下列哪些物体是光源?
能分辨出日常生活中的光源
以展示图片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光的神奇。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初步构建
光沿直线传播
多媒体演示:
图片:
透过树林的阳光
[演示1]光在空气中传播路线.
[演示2]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光在玻璃中传播路线
[演示4]光在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路线
板书:
2、光在同一种透明、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速:光每秒传播的距离。
真空中:3×108m/s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观察、思考:
光是如何传播的?
得出结论:
光在同一种透明、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何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一直线就叫光线
会画光线和平行光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每秒能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2/3。
了解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不存在,光线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光的反射定律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能发光的物体?
为什么也能看见不发光物体?
展示:
图片波光粼粼的湖面
用平面镜改变光的方向
引入光的反射
板书
二、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
归纳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沿直线传播
思考: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黑板、课桌的原因?
(物体表面可以反射光)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的方向?
将有反射光线的光屏向后折转,还能看见反射光吗?为什么?
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光盘和课本在阳光下呈现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吗?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分析,有利于引发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
光的传播
光源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2、3、4
分组制作:日晷仪、小孔成像照相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