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四中九年级物理教案:12.2熔化与凝固(沪科版,附教学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蒙阴四中九年级物理教案:12.2熔化与凝固(沪科版,附教学札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9-23 22: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蒙阴四中九年级物理教案:12.2熔化与凝固(沪科版,附教学札记)
编号 002
课题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区别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火柴、坐标纸。另配备烧杯和冰块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备注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像: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及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师:望着这气势磅礴的滔滔大江,同学们可曾想到,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冰雪消融后形成的呢?
师:在刚才的录像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
[引入概念]
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吗?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我们把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二、新课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固体 液体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提出问题: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提供给大家一种固体:冰块,它们分别被装在烧杯 中。同学们用实验探究这种固体的熔化特点。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研究冰块熔化过程的同学要等到插入冰块的温度计示数不怎么变化时再开始加热冰块。
请同学们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固体的温度,并观察固体的状态。直到固体全部熔化完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固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每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物体的状态;第二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教师选择一个做冰熔化实验的组,请该组同学将他们得出的实验表格和图像绘制在黑板上。
教师将松香熔化的实验图像,也绘制到黑板上。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冰和松香熔化的实验图像,大家发现有什么不同?
师:也就是说,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松香没有。象冰这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而象松香这样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除松香外,玻璃、沥青等物质也是非晶体。
请同学们看教材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请问这些物质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为什么?
请同学们观察熔点表,你可以从中发现些什么呀?
师:萘的熔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萘在85℃时是什么状态?萘在20℃时是什么状态?
教师再提问几种物质的熔点、表示的含义、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让学生加以练习。
液体在凝固的时候有些什么规律呢?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大家在课堂上做实验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利用冰箱来探究水的凝固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液体在凝固时都会放热。
师:水的凝固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师:请大家说说熔化、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为何可以利用冰袋为高烧病人降温?
师: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吗?
师:同学们知道如何避免产生这些不利的影响吗?
学生观察壮美的录像画面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蜡烛在点燃后变成液态。
生:冬天到了,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绘制图像
生: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生:当冰全部是固体以及冰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要上升。
生:冰在熔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它加热
生:全都是晶体,因为它们都有熔点。
生:可以知道某固体的熔点;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熔点很低。
生:萘的熔点是80.5℃,它表示萘在80.5℃时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
生:85℃时是液态、20℃时是固态。
生:水的凝固点是0℃,它表示水在0℃时凝固成冰,凝固时温度不变
生:冷冻食品保鲜、利用冰袋为高烧病人降温、将熔融状态的玻璃在成玻璃板等。
生:因为固体熔化时会吸热。
生:冬天时,自来水管会因为结冰而冻裂。夏天冰冻的食物放在室温下会很快熔化而变质。
生:可以在自来水管上包上布以防结冰;可以把食物放在冰箱里。




















作业布置

预习提纲




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现象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探究熔化的特点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凝固的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熔化、凝固的应用




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进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本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索物理规律的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固体进行实验;自己根据图像说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自己通过看熔点表分析物理规律等。
同时,本节课还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课堂上仅进行了固体熔化的探究实验,固体凝固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冰箱完成。新教材降低了对学生分析图像能力的要求,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可只要求学生根据图像看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改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