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入新课】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的统一开启了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结构】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秦朝:
2、汉朝:
3、三国两晋南北朝:
4、隋朝:
5、唐朝:
6、宋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秦朝:
(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2)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3)秦朝设“典客”“典属国” 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4)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汉朝:
(1)在中央:汉朝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2)在北面,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此后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东汉初,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3)在西面,在河西走廊设 “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汉朝设护乌桓校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5)在边疆: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汉朝的民族关系
边疆:屯戍政策
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自我保护,不再受到胡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抵御匈奴的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纵横)
(1)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
(2)西晋灭亡后,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通婚杂居,相互影响。
(3)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通。
(4)南方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4、隋朝: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司、主客司、鸿胪寺)。
(2)隋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服隋朝。
(3)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开皇九年(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4)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5)隋朝加强了与流求(今中国台湾)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5、唐朝:
(1)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吐蕃: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4)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①东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南侵,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唐与回纥、靺鞨(册封)
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链接纲要上】
(3)唐与吐蕃(和亲、会盟)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
【课堂探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1)军事打击(对突厥);
(2)归服唐朝(西北边疆各族);
(3)和亲和会盟(吐蕃族);
(4)册封(南诏);
(5)设置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6)经济文化交流。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6、宋朝:
(1)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
(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7、元朝: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
(2)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 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3)元朝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4)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将它们纳入行政体系之中,征发赋役。
(5)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屿和琉球(今中国台湾)。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8、明朝:
(1)明朝管理各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一线,陆续修筑边墙,防范蒙古骑兵入境,形成明朝长城, 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但明朝也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3)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4)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明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地方:
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北方:
东北: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赦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该地区,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1)对蒙古(鞑靼、瓦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明朝形势图(1433年)
(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链接纲要上】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9、清朝:
(1)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蒙古)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新疆)
(4)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5)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清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地方:
北方: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西北: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西部:
西南:
“改土归流”。
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清经略边疆
(1)治理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链接纲要上】
(2)反击沙俄
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清经略边疆
【链接纲要上】
(3)管辖西北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共治西藏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⑤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设置机构管理、战争、册封、和亲、会盟、交流学习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合作探究】
【课堂探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30分)边疆管理是明清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方位 明朝 清朝
台湾 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东北 设奴尔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部边疆
蒙古 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
旗长
新疆 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西南 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后并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 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地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10分)
(1)特点: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10分,每点2分)
【课堂探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早,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12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边疆的管理给当今的中国的开发和管理边疆有何启示。(8分)
(2)作用:缓解内地人地矛盾: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12分,每点3分)
(3)启示:应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促进边疆与内地的交流和融合;应结合边疆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管理与发展的制度,对维持边疆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坚决打击民族极端势力和分裂势力,维护领土完整与民族团结;应包容开放、锐意进取,才能真正维护边疆安全。(8分,每点2分)
【课堂探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总结:与少数民族的相关较好政策的作用: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④明清时期较好的民族政策,还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课堂探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1年课表卷Ⅰ)45.(15分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欧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5分)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汉朝:
2、隋唐:
3、宋朝:
4、元朝
5、明清: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汉朝:
(1)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①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 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隋唐:
(1)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2)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3)唐与西面的大食国的接触, 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了阿拉伯地区 。
(4)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①大业四年(608年),常骏从南海郡(今广东广州)出航到达赤土国
(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3、宋朝:
(1)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①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4、元朝:
(1)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例如:13世纪,马可·波罗陆路抵达中国,生活了17年,海路回到欧洲,留下了著名的《马克·波罗行纪》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5、明清:
(1)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2)清朝对外贸易开始缓慢转型。
①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②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课堂拓展】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闭关政策: 1、含义:严格的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原因 ①根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②重要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者的盲目自大。 ③直因: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勾结 威胁统治 3、评价:①最严重的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②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这种政策最终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4、认识:一个国家要向富强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课堂拓展】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朝贡贸易:
含义: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宋代以后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朝廷对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回赐。这种"贡"和"赐"的关系实际是不等价的,对朝廷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朝廷之所以明知亏本而乐此不疲。
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朝贡贸易
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影响: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参考答案】
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知识归纳】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原因
【课堂小结】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秦朝:(4) 2、汉朝:(5)
3、三国两晋南北朝:(4)
4、隋朝:(5)
5、唐朝:(4)方式(6)
6、宋朝:(3) 7、元朝:(5)
8、明朝:(4)9、清朝:(5)
1、汉朝:(1)①②(2)
2、隋唐:(4)①②
3、宋朝:(1)①②③
4、元朝:(1)马可·波罗
5、明清:(1)(2)①②
拓展:与少数民族相关较好政策的作用?①②③④
【课堂小结】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参考答案] 1——12 BCCBB BBDCC CB
13、(1)如何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2)基本政策:“治安中国”,只要中原封建王朝强大,少数民族就会向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绥之以德”,与少数民族交往要以德服人。
采取开明政策史实: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纳谏用贤,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周边少数民族向往,愿意接受唐政府领导。唐太宗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全其部落,顺其风俗”;设安西都护府,由西突厥贵族担任长官;派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汉藏关系。
(3)不完全正确。说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确实耗费了大量国家财力,但反击匈奴是正义之举,此举使西汉北部边疆得到安定,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时空坐标
小 结
本课小结◎弘扬丝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
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
——摘自2016年4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
体学习时的讲话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_______互鉴。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_______选择。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_______。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_______。
——摘编自2014年6月5日《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
——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明
道路
共赢
和平
历
史
视
角
下
的
知识拓展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名 词 概
念
主要考点
01
与中国古代“丝路”贸易有关联的史实
02
新航路开辟等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03
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04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古代篇
丝绸之路 昔日辉煌
一、古代篇◎丝绸之路与昔日辉煌
1、丝绸之路
概 念 由
来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
一、古代篇◎丝绸之路与昔日辉煌
2、昔日辉煌
(1)汉朝:
陆路(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开通丝路
东
来
西
去
之
路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桥梁
一、古代篇◎丝绸之路与昔日辉煌
2、昔日辉煌
(1)汉朝:开通丝路
海路:两广——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国——印度半岛南部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
联系。
高考视角1
1、(2018·甘肃兰州一诊·25)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汉朝开通丝绸之路
一、古代篇◎丝绸之路与昔日辉煌
2、昔日辉煌
(2)唐朝:
陆路:从长安向东可到朝鲜;向西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向东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向西可远到波斯湾。
“海陆并举”
高考视角2
2、(2016·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文字材料略),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气度恢弘和兼收并蓄的盛唐
一、古代篇◎丝绸之路与昔日辉煌
2、昔日辉煌
(3)宋朝:
我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宋代海上丝路
海路为主
“南海一号”模型
“南海一号”沉船
水下考古作业
海量珍贵文物
“南海一号”博物馆
一、古代篇◎丝绸之路与昔日辉煌
2、昔日辉煌
(4)元朝:“海盛陆通”
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马可·波罗来华
3、(2017·上海高考·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C
高考视角3
宋元时期繁盛的海上丝路贸易
一、古代篇◎丝绸之路与昔日辉煌
2、昔日辉煌
(5)明初:
世界航海史上的
伟大壮举
郑和不愧是世界
航海事业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
4、(2015·浙江高考·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A
高考视角4
从通史整合看“丝路”
近代篇
航海时代 文明冲撞
近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丝路”与“新航路”
二、近代篇◎航海时代与文明碰撞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选自《明史·郑和传》)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选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近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丝路”与“新航路”
高考视角5
二、近代篇◎航海时代与文明碰撞
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氏、维氏之绩”指的是什么?
它和传统“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
开辟新航路。
因奥斯曼帝国崛起而造成的“商路危机”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
二、近代篇◎航海时代与文明碰撞
问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目的、结果两个方面比较郑和下西
洋与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①郑和下西洋是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其目的是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目的
①郑和下西洋虽然加强了中外联系,但最终成为弊政而被废止。
结果
②开辟新航路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需求;
其目的是到东方寻金,传播天主教等。
②开辟新航路则促进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连成整体;但给亚非拉带来灾难
二、近代篇◎航海时代与文明碰撞
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
——中国日报网2015-05-06
问题3:如何理解当今“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这句话?
“一带一路”关联亚非、亚欧,甚至辐射到太平洋沿岸的部分国家,最终要形成跟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共同体。它会再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所以说“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
现代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三、现代篇◎一带一路与互利共赢
1、“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
【材料】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
◆选一选: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背景有哪些?
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③中国遏制美国南海扩张的迫切需要;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⑤中国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⑦“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⑧改善周边外交环境,以完成祖国统一。
高考视角6
三、近代篇◎一带一路与互利共赢
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呢?
某些国际舆论将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称为
“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三、现代篇◎一带一路与互利共赢
2、“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
比较项 “一带一路” “马歇尔计划”
背景
目的
范围
参与 方式 和地位
经济 效益
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
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扶持资本主义,压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
援助国美国处于主导地位,受援国处于被动和附属地位,美国还附加了很多不平等条件,事实上造成了美国控制西欧和西欧依附美国的局面。
主要输出消费品,对美国的经济拉动效应更大。
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
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超越意识形态)
欢迎沿线各国参与(不搞排他性框架)
各国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谋求互利共赢。
主要输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经济
拉动更大。
高考视角6
本课小结◎弘扬丝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
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
——摘自2016年4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
体学习时的讲话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_______互鉴。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_______选择。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_______。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_______。
——摘编自2014年6月5日《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
——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明
道路
共赢
和平
【课堂小结】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秦朝:(4) 2、汉朝:(5)
3、三国两晋南北朝:(4)
4、隋朝:(5)
5、唐朝:(4)方式(6)
6、宋朝:(3) 7、元朝:(5)
8、明朝:(4)9、清朝:(5)
1、汉朝:(1)①②(2)
2、隋唐:(4)①②
3、宋朝:(1)①②③
4、元朝:(1)马可·波罗
5、明清:(1)(2)①②
【课堂探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总结:与少数民族的相关的较好政策: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④明清时期较好的民族政策,还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敬请指导
做一个有思想从容
而又有智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