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导入
1、了解演讲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内容,学习演讲词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理其针对性。
3、深入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形象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
4、在新形势下正确把握这篇演讲词的内涵,树立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和意义的正确观点。
学习目标
马克思(1818.5.5-1883.3.14)
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作者简介
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 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重点却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1 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1843年因《莱茵报》被普鲁士国王查禁而失业。在此期间马克思认识了恩格斯,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1847年两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年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 年遭驱逐出境,辗转到达伦敦。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马克思翻阅伦敦大英图书馆里的资料并写出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 (第一卷)。
1864年,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马克思在伦敦辞世。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等。
马克思主义学说
主要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等
阐述原则: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作品简介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的代表,应邀出席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
他利用请他讲话的机会,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
写作背景
欧洲1848年革命
指1848-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
1848年1 月,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
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自由主义者自此觉醒。
演说即讲演或演讲,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的规范与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稿
特点
④临场性
①针对性
演讲稿针对的问题一般为听众所关心的问题。针对观众不同,演讲稿的内容、风格也不相同。
②可讲性
演讲稿的语言应使用易听易懂的口语而非正规严肃的书面语。尽量少用长句,避免专业用语。
③生动性
演讲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根据话题还可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点儿“笑料”或说些笑话。
演讲稿需要充分考虑到听众会做出的种种反应,演讲稿要留有伸缩余地,设想到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
明确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01
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同学们)
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下午好)
02
03
正文
04
结尾致谢(如: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明确
演讲稿的
基本格式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
……
……
……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本分析——文脉梳理
1848年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现代工业、科学
现代贫困、衰颓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革命时代
无 产 阶 级 是 资 产 阶 级 的 执 刑 者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补写下面表格。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①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均处于初始阶段,却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力量。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条件。
③各种矛盾的充分体现,历史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
1、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什么首先从1848年谈起?
(1)形成心理落差,吸引听众。 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时代。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 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2)鲜明对比,突出重心
文章开头运用比喻,将1848年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将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恢弘气势及深远意义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其身心得到震撼。
自主思考问题
2、马克思谈到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意欲以它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3、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穷、、衰颓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将1848年革命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到对革命“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的生动描述;“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的精彩表达,再到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的机智运用,以及对“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的理解,将对问题的思考融入到生动可感的语言中,是的演讲更有说服力,易于让听众接受。
4、作者在文中如何将深邃的思想与隽永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 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明确:“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代表工业革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这一生产方式产生了无产阶级;而“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由他们发起的革命必将被无产阶级革命取代,所以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更危险”。
2.“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表现:①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②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③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④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⑤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3.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马克思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描述了当时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对立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与变革,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促进人的思想变革,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4、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⑴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⑵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⑶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⑷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
⑸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主题归纳: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科学地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阐述了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执刑者。无产阶级革命终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马克思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描述了当时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对立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