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全国版(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卷首语:
科技是强国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学校开展“科技创造未来”主题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领略科技的力量。
一、积累(15分)
【科技创造未来·神舟飞船遨游太空】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小题。(9分)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三位航天员探索了浩(hàn) ▲的太空,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凯旋,(zhāng) ▲显了中国太空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翘首盼望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驻“天宫”,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这件伟大的航天事件,将(juān) ▲刻在共和国历史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浩(hàn) (zhāng) 显 (juān) 刻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着陆 (A. zháo B. zhuó)
翘首 (A. qiáo B. qiào)
(3)为庆祝会师成功,神舟十五号乘组准备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十五圆梦凯歌还
下联:
(4)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出行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集体亮相,并回答记者提问。假如你作为新华中学学生记者代表采访指令长景海鹏,你会对他说什么 (2分)
【答案】(1)瀚;彰;镌
(2)B;A
(3)十六飞天旌旗展
(4)景叔叔,您好!我是新华中学的学生记者代表,请问再次出征,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⑶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⑷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浩(hàn)”写作“瀚”;“(zhāng)显”写作“彰”;“(juān)刻”写作“镌”。
故答案为:瀚;彰;镌
(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着陆”读作“zhuó”;“翘首”读作“qiáo”。
故答案为:B;A
(3)本题考查补写对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围绕‘神舟十 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 ,欢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 可用“十六飞天”与“十五圆梦”相对,“旌旗展”与“凯歌还”相对。故下联可拟写为:十六飞天旌旗展。
故答案为:十六飞天旌旗展
(4)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解答此题,要结合材料中景海鹏的事迹来设计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符合采访对象的身份和职业。
故答案为:景叔叔,您好!我是新华中学的学生记者代表,请问再次出征,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科技创造未来·绿色理念改善生活】
2.下面是九年一班学习小组围绕“低碳生活”话题进行的诗词积累活动,请你参与。(6分)
倡导低碳,绿色发展,浙江在行动。如何保持现有的发展成果并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或许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刘禹锡用“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告诉我们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必将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的过程可能存在重重障碍,陆游用“ , (《游山西村》)”启发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应该像王安石一样,“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王湾描述的“ , ”(《次北固山下》)的青山绿水景象一定会成为绿色浙江的常态。
【答案】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缘身在最高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次北固山下;登飞来峰;游山西村
【解析】此题考查直接性默写。第1,3空为直接性默写,注意“ 病 ”“ 缘 ”等词语的书写。第2,4,5空为理解性默写。从提示语“《游山西村》中启发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可知,第2空应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提示语“ 《次北固山下》)的青山绿水景象一定会成为绿色浙江的常态 ”可知第5空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注意” 疑 “等词语的书写。
故答案为: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缘身在最高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点评】此题考查名句默写。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55分)
【科技创造未来·为想象插上翅膀】
(一)名著阅读(7分)
3.班级组织全班同学围绕科普作品《海底两万里》开展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说印象。在阅读过程中,《海底两万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网友留了帖,请你也跟帖说说这部书最吸引你的理由。(2分)
网友“青草依依”说:“读了《海底两万里》,海底世界的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最吸引我”。
跟帖:
(2)谈计划。在读书会上,你还分享了“《海底两万里》学习计划”,所分享的计划表(如下),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3分)
周别 阶段 主要活动或议题 阅读关注重点
第 11 周 读前热身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全书概览;浏览目录,跳读全书,初步了解小说梗概、主人公等。 1.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2.小说主人公①船长。3……
第 12~14周 通读 上篇 蕴寓科学精神的幻想之旅。 1.大家寻找并发现“怪物”②的过程。2.太平洋的奇观。3……
第15~17 周 下篇 富含幻想的③预言 小说中描绘的海洋现象,有一些与地理课本内容一致。
(3)论创新。读书会上,有同学对你分享了他的感悟(如下),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简要阐述理由。(80字左右)(2分)
创新也好,科幻也罢,都是科学家的专利。 首先,平凡的我们没有科学家的思想;其次,平凡的我们也缺乏创新或幻想能力。所以,平凡的我们没必要去创新或幻想。
【答案】(1)示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2)①尼摩;②“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或:潜水艇) ;③科学
(3)示例一:创新、科幻都不是科学家的专利。 新想法是创新的基础,爱迪生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想出一些好主意,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所以,我们要敢于幻想,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示例二: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 只要肯动脑筋,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新成果。 江西瓜农刘新女在西瓜八成熟时将写有“吉祥如意”等词的纸剪成“空心”字贴在瓜上,通过阳光照射,西瓜长出文字来,引来了瓜商抢购。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积累。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观点看法。结合《海底两万里》描写的情节,分得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点评】(1)以跟帖的形式,说说《海底两万里》吸引自己的理由,语言流畅,内容合理、符合原著内容即可。
示例:这部小说向我展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丽而有趣。
故答案为: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2)①由“《海底两万里》”“小说主人公”“船长”可知,①空填写“尼摩”。
②由“《海底两万里》”“大家寻找并发现‘怪物’”可知,②空填写“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等词语。
③由“小说中描绘的海洋现象,有一些与地理课本内容一致”可知,《海底两万里》不仅仅是幻想,而是富含幻想的科学预言。故③空填写“科学”。
故答案为:①尼摩;②“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或:潜水艇) ;③科学
(3)分析同学的观点,针对“创新也好,科幻也罢,都是科学家的专利”“平凡的我们没必要去创新或幻想”,结合《海底两万里》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或个人的学习积累,表明态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肯动脑筋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新成果。江西瓜农刘新女在西瓜八成熟时将写有“吉祥如意”的纸剪成“空心”字贴在瓜上,通过阳光照射,西瓜长出文字来,引来了瓜商抢购。
故答案为:示例一:创新、科幻都不是科学家的专利。 新想法是创新的基础,爱迪生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想出一些好主意,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所以,我们要敢于幻想,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示例二: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 只要肯动脑筋,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新成果。 江西瓜农刘新女在西瓜八成熟时将写有“吉祥如意”等词的纸剪成“空心”字贴在瓜上,通过阳光照射,西瓜长出文字来,引来了瓜商抢购。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科技创造未来·飞船入海挑战极限】
在推选“最具挑战精神”人物活动中,第四组同学想要推荐下文的冯帆,请一起完成推荐任务。
山①在那儿
刘慈欣
①冯帆②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③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型飞船④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②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③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④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45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
⑤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⑥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 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的已经落下了帆的救生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 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⑦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使得斜坡面方向的重力逐渐减小,这种重力的渐减抵消了坡度,使得重力对水坡上的物体并不产生使其下滑的重力分量。
⑧冯帆继续向上游,随着重力的减小,身体变轻了,游动变得更轻松。 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
⑨随着风力的增长,水坡上开始出现排浪。【A】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 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地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B】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
⑩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20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 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
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 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入水前的最后一口气,也支撑不到自己浮上水面,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 冯帆乘着上升的气泡升上天空,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节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有删改)
【注释】①山: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②冯帆:海洋地质工程师。大学时曾组织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全队四人死亡,自己成为队中唯一的生还者。毕业后为逃避山来到太平洋上,以船为家。③蓝水号:即“蓝水号”考察船,冯帆的海上工作地。④巨型飞船:外星人的飞船。
4.【推荐指南·了解经历】了解人物,需先了解他的经历。请完成冯帆挑战活动的思维导图。(4分)
5.【推荐指南·艺术特色】理解人物,需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刘慈欣)
篇目特色 《带上她的眼睛》 《海底两万里》 《山在那儿》
科学性 示例:“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 ① ②
文学性 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 ③ 善于渲染自然伟力
示例: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 动不已,为下文她困在地心的谜底揭开做了铺垫,表现了小姑娘乐观的精神 示例: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刚毅坚强、镇定沉着、乐观自信、崇尚自由独立的英雄形象。 从文中画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小说的文学性。④
6.【推荐指南·理解寓意】与众不同的挑战对象———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让冯帆的挑战更具价值。请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山”的含义。(4分)
【链接材料】
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
(刘慈欣《山》)
7.小说刻画的冯帆是一个“登山者”,更是一个“前行者”,他的精神激励着你我。请结合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影响力,撰写一份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的推荐词。(4分)
【答案】4.①不后悔;②停止游动,观察周围;③根据发现,继续上游;④惧怕而恐慌。
5.①示例:鹦鹉螺号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而电力则是从海水提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合金再转化成电,储存在电池里。②示例: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出现了低重力状态。③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④示例一:A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坡上的排浪现象,神奇而美妙,暗示在自然伟力作用下登山将是一件愉悦自在的事。 示例二:B句中“接”“抛”“传递”等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冯帆在低重力下的海浪中下落上升的情景,既温柔又有力,表现了在自然伟力的作用下登山者的轻快和自由。
6.示例:“山”表层含义指冯帆攀登的“水山”或珠穆朗玛峰;深层含义是指冯帆攀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具体包括前所未有的山的高度、从峰顶坠落的死亡危险等;更指冯帆重启的登顶梦想——挑战自己,完成未尽的登山心愿。从链接材料可知,登山是智慧生命的本性,人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因此,山还指所有智慧生命对更高更远的追求,想要去探索和挑战的未知领域,想要突破和超越的极限。
7.示例:冯帆开了登水山的先河,明知前路艰险充满未知,依然积极乐观,信念坚定,敢于拼搏;面对困境,他判断准确,冷静沉着,最终突破极限,探索出新道路。 冯帆身上这种超越自我,探索未知又极具智慧的挑战精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指引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好的前行,激励我们去创造人生更多的可能。 因此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4.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先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找出所示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表格中给出的形式,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6.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7.本题考查推荐词的写作。推荐词的写作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结合题目要求,围绕着中心话题,选择有典型的信息材料,语言务必简洁明了。
【点评】4.结合给定的内容进行分析,“登山路”指冯帆攀登海山的经过,而“心路”指在冯帆的攀登过程中的心态的变化。
(1)结合第⑤段中“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分析,这里冯帆在计算攀登时的距离,而句中“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直接体现出他的心态为“不后悔”。
(2)结合第⑥段中“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分析,可知冯帆此时心态自信,可定位出第二空的答题区域为第⑥段,结合第⑥段中“他试着停止了游动,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分析,可概括出冯帆停止了游动,稳稳地浮在水坡上。
(3)结合第⑦段中“身体变轻了,游动变得更轻松”分析,可概括此时冯帆游动更轻松,同时定位出第三空区域,根据“冯帆继续向上游,随着重力的减小,身体变轻了”,可知冯帆此时的攀登路径是“向上游”。
(4)结合第 段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分析,冯帆在面对上沉下浮时,出现了恐慌的情绪。
故答案为:①不后悔;②停止游动,观察周围;③根据发现,继续上游;④惧怕而恐慌。
5.结合已给出的内容提示,应找出科幻作品中出现的科学现象,这些科学现象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带给人以便利。示例中“‘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传感眼镜就是除了视觉外还能够通过采集带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嗅觉听觉一同传递出去,可以借助外力感知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海底两万里》中具有科学性的是鹦鹉螺号利用钠发电。小说中描述鹦鹉螺号为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型潜艇,航行性能极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这是一艘理想化的潜艇,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而电力则是从海水提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用来替代本生蓄电池单元中锌元素的合金,再转化成电后取得的,储存在电池里。《山在那儿》中具有科学性的是“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出现了低重力状态”,地球的引力是竖直向下的,一旦脱离重力的影响那么物体可能出于漂浮的状态,如太空舱的失重状态。
结合示例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刚毅坚强、镇定沉着、乐观自信、崇尚自由独立的英雄形象”分析,这里是人物形象的分析。而《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情节设置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语言生动有趣,同时人物塑造也极其传神,故第三空可填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结合给出的“善于渲染自然伟力”,应重点分析出以怎样的方式展现自然的宏伟。赏析语句时应重点分析所呈现的表现手法,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从而阐述出作者的表达意图。A句“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别透的刨花”中,将排浪比作“一卷卷巨大的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排浪具体化,结合前文中“随着风力的增长,水坡上开始出现排浪”分析,这里形象贴切的描绘出排浪的奇特壮观。B句中,运用了“抛、接、抛出、传递”等词语,这是动作描写;结合前文中“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分析,写出冯帆在海浪之中上沉下浮的情景,展现他借助自然伟力攀登的轻松。
故答案为:①示例:鹦鹉螺号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而电力则是从海水提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合金再转化成电,储存在电池里。②示例: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出现了低重力状态。③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④示例一:A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坡上的排浪现象,神奇而美妙,暗示在自然伟力作用下登山将是一件愉悦自在的事。 示例二:B句中“接”“抛”“传递”等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冯帆在低重力下的海浪中下落上升的情景,既温柔又有力,表现了在自然伟力的作用下登山者的轻快和自由。
6.结合注释中“外里飞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分析,从表面上看,这里的“山”指冯帆攀登的海水高山或是珠穆朗玛峰。题干中提到,山也是“与众不同的挑战对象”,冯帆要进行的是艰难的攀登过程,从人与山的关系上看,爬山所要经历的艰难困苦也是山的一部分,冯帆坚持要攀登海山,结合注释中“大学时曾组织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全队四人死亡,自己成为队中惟一的生还者”分析,爬山正是冯帆一直未完成的心愿。结合链接材料中“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可知,登山也代表着人类想要实现自我超越。
故答案为:示例:“山”表层含义指冯帆攀登的“水山”或珠穆朗玛峰;深层含义是指冯帆攀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具体包括前所未有的山的高度、从峰顶坠落的死亡危险等;更指冯帆重启的登顶梦想——挑战自己,完成未尽的登山心愿。从链接材料可知,登山是智慧生命的本性,人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因此,山还指所有智慧生命对更高更远的追求,想要去探索和挑战的未知领域,想要突破和超越的极限。
7.推荐词的写作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结合题目要求,围绕着中心话题,选择有典型的信息材料,语言务必简洁明了。示例:冯帆面对海水高山,毅然决定攀登,明知过程困难重重,仍然坚持初心不改。面对漫长的攀爬道路,他准确判断,乐观积极;面对风浪,面对危险,他沉着冷静,准确判断,最终战胜困难。冯帆的身上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勇敢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勇气,能指引着我们在面对未知时勇于面对,发现自我。因此我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
故答案为:示例:冯帆开了登水山的先河,明知前路艰险充满未知,依然积极乐观,信念坚定,敢于拼搏;面对困境,他判断准确,冷静沉着,最终突破极限,探索出新道路。 冯帆身上这种超越自我,探索未知又极具智慧的挑战精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指引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好的前行,激励我们去创造人生更多的可能。 因此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3分)
【科技创造未来·人工智能引领时尚】
【材料一】
【材料二】
①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比如,科技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百年,人类就进入“地球村”时代:再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
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科技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人文的研究对象是精神世界;科技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人文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多是发现规律、发明技术,而人文则多是感受美、表达美。
③科技与人文似乎走上了逐渐分离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科技是有灵魂、有温度、有人性的。”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科技和人文同根同源。因为科学起源于人类认知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技术则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冲动,可见,科学技术皆源于人本。
④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解释道,科学的“真”就是追求真理,发现自然规律,发明创新技术;科学的“善”就是科技向善,在创新中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科学的“美”就是自然科学的表达形式也要体现美。人文的“真”是指表达的情感出自真心,而不是虚情假意。表达“真”的过程也体现了“善”的思想,把人的真心从善良的角度传达出来,而人文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⑤科技与人文在不同领域相互融合,碰撞出很多火花。“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主要分支,艺术也有两个重要分支,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为代表的空间艺术,它们跟代数和几何各自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用案例揭示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过透视将三维世界的场景“投射”到二维画布上,这个绘画技巧催生了摄影几何学发端。又比如,巴赫被称为“音乐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螃蟹卡农》两个声部居然互为镜像。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妙不可言。
⑥谈到如何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中国逻辑学会专家黄华新表示,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有网友直呼“有亿点可爱,挺喜欢”,有不少有网友却质疑“怎么像是AI画的,太敷衍了”。
7日凌晨,春晚微博发文称“‘龙辰辰’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真的是设计老师一笔笔画出来的”,并展示了手稿和图形设计文件。然而,这样的证据是否站得住脚,网友们没有等待细致的调查就发现了不对劲之处。一张原创设计图片可能有上百层的图层,图形设计源文件非常庞大。然而,春晚所发的澄清视频中的图片大小仅为212KB,连高清图都不至于如此小,估计图形设计源文件也不大。有些网友们据此认为这张图是AI所作。
AI作图是根据用户的描述,再通过数据库匹配,再打碎拼凑生成图片,并非原创。像春晚吉祥物这样万众瞩目的形象,能否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产品来替代,争议不小。
8.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理解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已深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未来人类的工作变得不再重要。
B.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广阔,我国及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C.科学与人文都源于人本,但研究对象不同,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
D.科技与人文两者差别显著,因此两者的融合发展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9.根据材料二,补全下面思维导图。(4分)
10.结合你对材料二画线句的理解,补全对话。(3分)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关心民生、造福百姓的精神,可以作为画线句的事实论据。
再比如社区发放纸质健康码,来解决无智能手机的儿童与老人的出行问题,科技方便了社区的管理,人文让这项政策更有温度。
除了文中写到的,我还想到了其他的事实论据,比如:
11.请结合前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三“龙辰辰事件”的看法。(3分)
【答案】8.B
9.①差异②追求真善美③方法④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意对也可)
10.示例一:中国航天飞船“神舟”和航天登月探测器“嫦娥”是中国探索宇宙的重大科技成果,其命名源于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努力奋进的民族精神。示例二:在超市收银台,科技的发展让自助结账成为可能,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结账效率:但超市仍然开设了人工收银,以方便儿童和老人等没有手机的人群。
11.示例一: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趋势,然而春晚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符号,龙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坚守艺术的原创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这样设计出来的春晚吉祥物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信赖。
示例二:科技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和工具,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传统文化和人工创作的重要性。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人类对春晚和龙文化的情感和智慧,而人工创作则能够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到吉祥物设计中,创造出更加有温度和意义的作品。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8.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9.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0.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11.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点评】8.A.有误,“未来人类的工作变得不再重要”说法不妥。
B.正确。
C.有误,“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说法不妥,应是看似分离实则联系紧密。
D.有误,“科技与人文两者差别显著”说法不妥,“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妙不可言”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故答案为:B
9.根据提示“层面”“思维方式”“表达形式”结合“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同”可得:①差异;根据提示“相同点”“源于人本”结合“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可得:②追求真善美;根据提示“发展”“妙处”结合“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可知,两方面谈的是方法;综合三个论述角度,得出中心论点: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故答案为:①差异②追求真善美③方法④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0.围绕“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列举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事例即可。如:中国航天飞船“神舟“和航天登月探测器“嫦娥”是中国探索宇宙的重大科技成果,其命名源于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努力奋进的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示例一:中国航天飞船“神舟”和航天登月探测器“嫦娥”是中国探索宇宙的重大科技成果,其命名源于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努力奋进的民族精神。示例二:在超市收银台,科技的发展让自助结账成为可能,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结账效率:但超市仍然开设了人工收银,以方便儿童和老人等没有手机的人群。
11.围绕“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谈,表达清楚,语言流畅即可。如: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趋势,然而春晚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符号,龙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在接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坚守艺术的原创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这样设计出来的春晚吉祥物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信赖。
故答案为:示例一: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趋势,然而春晚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符号,龙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坚守艺术的原创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这样设计出来的春晚吉祥物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信赖。
示例二:科技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和工具,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传统文化和人工创作的重要性。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人类对春晚和龙文化的情感和智慧,而人工创作则能够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到吉祥物设计中,创造出更加有温度和意义的作品。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科技创造未来·华夏智慧传承经典】
咏绣障①
[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②描。
绣成安③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释】①绣障:绣女的刺绣屏风。 ②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③安:安置,摆放。
活板(节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前朝玉钗
朝士黄秉①少居长安,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郑嵎《津阳门》诗曰:“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矮。”非虚语也。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②。 世多谓前古民醇③工作④率多卤拙⑥是大不然。 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 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沈括《梦溪笔谈·器用》)
【注释】①黄秉:生平不详,熙宁中,曾以驾部员外郎知沼州。 ②功侔(móu)鬼神:制作功夫等同.于鬼斧神工。 ③民醇:民风淳朴。 ④工作:手工制作。 ⑤卤拙:粗糙笨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持就火炀之
一板已自布字
后人不能为也
13.为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2分)
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
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
15.《前朝玉钗》中,作者为何认为后世“物多不精”,不及“古物”?(4分)
16.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一个“活”字。请结合原文内容分别概括。(每则材料概括一处)(6分)
【答案】12.靠近;另自,另外;制作
13.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
14.①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②恰逢一个道士在治理旧时宫殿的石渠,从石头下面得到了一支折断的玉钗。
15.古时“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所以作者认为后世“物多不精”,不及“古物”。
16.①《咏绣障》:“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说明绣的图案活灵活现、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②《活板》:“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说明排版是活的;③《前朝玉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说明玉钗灵活多变。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生活杂感;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15.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6.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前朝玉钗》朝士黄秉少年时期居住在长安,(有一次)游览骊山的时候,恰逢一个道士在治理旧时宫殿的石梁,从石头下面得到了一支折断的玉钗,(玉钗的钗头)被雕刻成凤首的模样,都已经破坏缺损了,它的制作极为精巧,是后人所不能制作的。 郑嵎的《津阳门》一诗中说:“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矮。”这并不是一句虚话。 我曾经路过金陵,有人挖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了众多的古物。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玉臂钗,两头还设置了可以旋转的机关,能够屈伸,合上还会变成圆形,几乎是没有什么缝隙的,玉钗被九条龙环绕,制作功夫可谓是鬼斧神工。 世人大多都认为古时民风淳朴,其工匠大多都比较粗糙拙劣,其实并非如此。 古器物的精巧,正是由于民风淳朴,民风淳朴,制作功夫就会一丝不苟。 后世风俗虽然比较奢侈,但是在制作上面所下的功夫比不上古人,所以制作出来的器物大都不精巧。
【点评】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①句意:把它靠近火边烤;②句意: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③句意:是后人不能做到的;
故答案为: 靠近 ; 另自,另外 ; 制作 。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本句句意为:世人多称往古民风淳朴,手工制作大都粗糙笨拙,其实大不是这么一回事。
故答案为为: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
14.(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有:以,用。之,代活字。②重点词有:值,正赶上。理,修理。故答案为: ①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②恰逢一个道士在治理旧时宫殿的石渠,从石头下面得到了一支折断的玉钗。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说明古器物制造非常精巧,正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民风淳朴则各种手工制作都一丝不苟。后世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多不精致。
故答案为:古时“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所以作者认为后世“物多不精”,不及“古物”。
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推断可知。
故答案为:①《咏绣障》:“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说明绣的图案活灵活现、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②《活板》:“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说明排版是活的;③《前朝玉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说明玉钗灵活多变。
三、写作(50分)
【科技创造未来·火星之旅畅想无限】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宇宙探索技术公司的埃隆·马斯克宣布移民火星计划,虽然天文学家、科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这个计划却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请你自拟题目,写一个发生在火星上的科幻故事。
要求:①想象合理,符合科学规律;②故事情节完整,细节生动;③主题明确,有人生思考;④不少于55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
【答案】范文:
第一次火星之旅
20xx年的今天,经过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和一位随行的天文学家,带着全人类的美好希冀登上了前往火星的航天飞船“探索号”。
一个小时后,飞船着陆火星。激动的心情在胸腔里迅速地膨胀,我迫不及待地背着氧气筒和穿着特制的宇航服,第一个冲下飞船,想要抢先看一看这个向往已久的星球。面前,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惊叹不已!纵横交叉的“运河”静静流淌;白色的极光在阳光下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与太阳系中其他的行星相比,火星有更多样的地形:连绵的高山、坦荡的平原、险峻的峡谷,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则是充满陨石坑的古老高地。火山地形穿插其中,流水侵蚀而成的众多峡谷亦分布各地,以干冰和水冰组成的极冠镶嵌于南北两极,风成沙丘亦广布整个星球。整个星球闪耀不一样的美感,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
我已经完全陶醉于这一个美丽的星球中了,甚至差点儿忘了此次来到火星的目的。供给我们呼吸的氧气并不十分充裕,只够使用短短四个多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检查了登陆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我们拿出铁锹,采集了火星的土壤与岩石的样品,之后我从登陆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火星的表面。我的同伴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测定火星震级的火星测震仪。最后我们郑重地取出五星红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火星的土壤中。更令我兴奋的是,我们在火星上发现了生命存在的痕迹,这让人类探索火星的步伐,似乎又更上一层楼。
四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终于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火星上留下足迹,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要求为科幻故事,写作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是注意要让故事情节完整,可以适当的进行细节描写,让故事更加丰富。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自命题作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写作前应思考主旨,围绕中心设计故事。 同时故事应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故事的发展与情节设计要合情合理。 也可以对文章主要人物进行心理描写,以具体展现你们的性格和心理,增加真实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全国版(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卷首语:
科技是强国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学校开展“科技创造未来”主题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领略科技的力量。
一、积累(15分)
【科技创造未来·神舟飞船遨游太空】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小题。(9分)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三位航天员探索了浩(hàn) ▲的太空,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凯旋,(zhāng) ▲显了中国太空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翘首盼望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驻“天宫”,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这件伟大的航天事件,将(juān) ▲刻在共和国历史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浩(hàn) (zhāng) 显 (juān) 刻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着陆 (A. zháo B. zhuó)
翘首 (A. qiáo B. qiào)
(3)为庆祝会师成功,神舟十五号乘组准备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十五圆梦凯歌还
下联:
(4)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出行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集体亮相,并回答记者提问。假如你作为新华中学学生记者代表采访指令长景海鹏,你会对他说什么 (2分)
【科技创造未来·绿色理念改善生活】
2.下面是九年一班学习小组围绕“低碳生活”话题进行的诗词积累活动,请你参与。(6分)
倡导低碳,绿色发展,浙江在行动。如何保持现有的发展成果并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或许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刘禹锡用“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告诉我们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必将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的过程可能存在重重障碍,陆游用“ , (《游山西村》)”启发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应该像王安石一样,“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王湾描述的“ , ”(《次北固山下》)的青山绿水景象一定会成为绿色浙江的常态。
二、阅读(55分)
【科技创造未来·为想象插上翅膀】
(一)名著阅读(7分)
3.班级组织全班同学围绕科普作品《海底两万里》开展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说印象。在阅读过程中,《海底两万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网友留了帖,请你也跟帖说说这部书最吸引你的理由。(2分)
网友“青草依依”说:“读了《海底两万里》,海底世界的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最吸引我”。
跟帖:
(2)谈计划。在读书会上,你还分享了“《海底两万里》学习计划”,所分享的计划表(如下),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3分)
周别 阶段 主要活动或议题 阅读关注重点
第 11 周 读前热身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全书概览;浏览目录,跳读全书,初步了解小说梗概、主人公等。 1.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2.小说主人公①船长。3……
第12~14周 通读 上篇 蕴寓科学精神的幻想之旅。 1.大家寻找并发现“怪物”②的过程。2.太平洋的奇观。3……
第15~17 周 下篇 富含幻想的③预言 小说中描绘的海洋现象,有一些与地理课本内容一致。
(3)论创新。读书会上,有同学对你分享了他的感悟(如下),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简要阐述理由。(80字左右)(2分)
创新也好,科幻也罢,都是科学家的专利。 首先,平凡的我们没有科学家的思想;其次,平凡的我们也缺乏创新或幻想能力。所以,平凡的我们没必要去创新或幻想。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科技创造未来·飞船入海挑战极限】
在推选“最具挑战精神”人物活动中,第四组同学想要推荐下文的冯帆,请一起完成推荐任务。
山①在那儿
刘慈欣
①冯帆②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③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型飞船④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②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③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④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45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
⑤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⑥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 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的已经落下了帆的救生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 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⑦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使得斜坡面方向的重力逐渐减小,这种重力的渐减抵消了坡度,使得重力对水坡上的物体并不产生使其下滑的重力分量。
⑧冯帆继续向上游,随着重力的减小,身体变轻了,游动变得更轻松。 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
⑨随着风力的增长,水坡上开始出现排浪。【A】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 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地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B】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
⑩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20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 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
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 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入水前的最后一口气,也支撑不到自己浮上水面,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 冯帆乘着上升的气泡升上天空,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节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有删改)
【注释】①山: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②冯帆:海洋地质工程师。大学时曾组织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全队四人死亡,自己成为队中唯一的生还者。毕业后为逃避山来到太平洋上,以船为家。③蓝水号:即“蓝水号”考察船,冯帆的海上工作地。④巨型飞船:外星人的飞船。
4.【推荐指南·了解经历】了解人物,需先了解他的经历。请完成冯帆挑战活动的思维导图。(4分)
5.【推荐指南·艺术特色】理解人物,需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刘慈欣)
篇目特色 《带上她的眼睛》 《海底两万里》 《山在那儿》
科学性 示例:“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 ① ②
文学性 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 ③ 善于渲染自然伟力
示例: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 动不已,为下文她困在地心的谜底揭开做了铺垫,表现了小姑娘乐观的精神 示例: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刚毅坚强、镇定沉着、乐观自信、崇尚自由独立的英雄形象。 从文中画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小说的文学性。④
6.【推荐指南·理解寓意】与众不同的挑战对象———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让冯帆的挑战更具价值。请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山”的含义。(4分)
【链接材料】
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
(刘慈欣《山》)
7.小说刻画的冯帆是一个“登山者”,更是一个“前行者”,他的精神激励着你我。请结合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影响力,撰写一份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的推荐词。(4分)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3分)
【科技创造未来·人工智能引领时尚】
【材料一】
【材料二】
①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比如,科技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百年,人类就进入“地球村”时代:再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
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人文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科技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人文的研究对象是精神世界;科技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人文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多是发现规律、发明技术,而人文则多是感受美、表达美。
③科技与人文似乎走上了逐渐分离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科技是有灵魂、有温度、有人性的。”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表示,科技和人文同根同源。因为科学起源于人类认知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技术则源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冲动,可见,科学技术皆源于人本。
④科技与人文差别显著,但二者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解释道,科学的“真”就是追求真理,发现自然规律,发明创新技术;科学的“善”就是科技向善,在创新中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科学的“美”就是自然科学的表达形式也要体现美。人文的“真”是指表达的情感出自真心,而不是虚情假意。表达“真”的过程也体现了“善”的思想,把人的真心从善良的角度传达出来,而人文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⑤科技与人文在不同领域相互融合,碰撞出很多火花。“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主要分支,艺术也有两个重要分支,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为代表的空间艺术,它们跟代数和几何各自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用案例揭示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过透视将三维世界的场景“投射”到二维画布上,这个绘画技巧催生了摄影几何学发端。又比如,巴赫被称为“音乐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螃蟹卡农》两个声部居然互为镜像。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妙不可言。
⑥谈到如何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中国逻辑学会专家黄华新表示,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一方面,我们要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文学科的变革,使其兼具原创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有网友直呼“有亿点可爱,挺喜欢”,有不少有网友却质疑“怎么像是AI画的,太敷衍了”。
7日凌晨,春晚微博发文称“‘龙辰辰’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真的是设计老师一笔笔画出来的”,并展示了手稿和图形设计文件。然而,这样的证据是否站得住脚,网友们没有等待细致的调查就发现了不对劲之处。一张原创设计图片可能有上百层的图层,图形设计源文件非常庞大。然而,春晚所发的澄清视频中的图片大小仅为212KB,连高清图都不至于如此小,估计图形设计源文件也不大。有些网友们据此认为这张图是AI所作。
AI作图是根据用户的描述,再通过数据库匹配,再打碎拼凑生成图片,并非原创。像春晚吉祥物这样万众瞩目的形象,能否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产品来替代,争议不小。
8.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理解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已深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未来人类的工作变得不再重要。
B.人工智能产业前景广阔,我国及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C.科学与人文都源于人本,但研究对象不同,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离。
D.科技与人文两者差别显著,因此两者的融合发展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9.根据材料二,补全下面思维导图。(4分)
10.结合你对材料二画线句的理解,补全对话。(3分)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关心民生、造福百姓的精神,可以作为画线句的事实论据。
再比如社区发放纸质健康码,来解决无智能手机的儿童与老人的出行问题,科技方便了社区的管理,人文让这项政策更有温度。
除了文中写到的,我还想到了其他的事实论据,比如:
11.请结合前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三“龙辰辰事件”的看法。(3分)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科技创造未来·华夏智慧传承经典】
咏绣障①
[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②描。
绣成安③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释】①绣障:绣女的刺绣屏风。 ②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③安:安置,摆放。
活板(节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前朝玉钗
朝士黄秉①少居长安,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郑嵎《津阳门》诗曰:“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矮。”非虚语也。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②。 世多谓前古民醇③工作④率多卤拙⑥是大不然。 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 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沈括《梦溪笔谈·器用》)
【注释】①黄秉:生平不详,熙宁中,曾以驾部员外郎知沼州。 ②功侔(móu)鬼神:制作功夫等同.于鬼斧神工。 ③民醇:民风淳朴。 ④工作:手工制作。 ⑤卤拙:粗糙笨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持就火炀之
一板已自布字
后人不能为也
13.为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2分)
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
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
15.《前朝玉钗》中,作者为何认为后世“物多不精”,不及“古物”?(4分)
16.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一个“活”字。请结合原文内容分别概括。(每则材料概括一处)(6分)
三、写作(50分)
【科技创造未来·火星之旅畅想无限】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宇宙探索技术公司的埃隆·马斯克宣布移民火星计划,虽然天文学家、科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这个计划却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请你自拟题目,写一个发生在火星上的科幻故事。
要求:①想象合理,符合科学规律;②故事情节完整,细节生动;③主题明确,有人生思考;④不少于55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