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21:53: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赔礼(péi) 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 缠着(chán) 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 大抵(dǐ) 心安理得(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人处世,但求心安理得,别人要怎样议论,我并不在意。
B.为了培养孩子悲天悯人的情感,他经常带儿子去孤儿院,去慰问那里的孩子。
C.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D.时光如梭,22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 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 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
5.写出下列句子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方法。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    )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
(4)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5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5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我国历史上的励志名篇,洋洋洒洒,大开大合。临近“五四青年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一期“美哉!中国少年”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下列问题。
(1)“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读上一题的两句话,应该(  )
A.用豪壮的气势。读出对少年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少年的赞美。
B.语气连贯不拖拉,读出对祖国的热爱。
(3)《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运用排比的手法来写,很有气势。请你用排比的手法赞美我们的祖国。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8、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9、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10、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②“解除”责指 。(10字以内)
1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12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13、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 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从身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与他人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人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④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16.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17.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理解,并举一例谈谈你的感悟。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独立思考
茅 盾
①有人问:如何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②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⑨“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8、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19、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20、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21、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22、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喧嚣文化该退场了
刘心武
(1)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
(2)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3)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4)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5)到“文化大革命”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
(6)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7)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
(有改动)
23.请简要说说本文的三个论述层次。
24.如何理解“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的不同内涵 请概述。
25.纵观全文,作者对各个阶段的喧嚣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6.课文的结尾说“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其实,每个人都因所处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对什么是苦,什么是乐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请你以“生活中的苦(乐)”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案
A 2.B 3.C 4.B
5.(1)排比 (2)设问 (3)反问 (4)引用
6.C
7、(1)壮美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一起万寿无疆!
(2)A
(3)示例: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不辞辛劳地哺育着我们十四亿人民;祖国是实现我们梦想的摇篮,帮助我们踏进理想的殿堂;祖国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带给我们无限的自豪与荣耀。
8、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9、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0、①不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1、人人必须尽责任
12、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13、: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14.快乐是一种能力。
15.D
16.对比论证,“缺失信仰……以持其志”将两者进行比较,突出信仰的重要性;道理论证,“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突出立志的重要性;比喻论证,“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将立志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比作上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揭示信仰的重要意义。
17.“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意思是事物都是辩证的(有利就有一弊)。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走向成功。
18、对比论证
19、“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20、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
21、“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22、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23、首先由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引入,提出“喧嚣文化”话题,说明其由来已久。接着论述“喧嚣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最后照应开头,指出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的实质。
24、老喧嚣文化:这种文化以喧嚣呐喊方式鼓动民众达成集体、阶级等的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要点:“喧嚣呐喊”“鼓动民众”“达成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意思对即可)
新喧嚣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寻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焦虑嚎叫。(要点:“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名利欲望”“浮躁嘶喊,焦虑嚎叫”,意思对即可)
(1)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为革命需要而喧嚣呐喊,它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其历史价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2)上世纪中后期的一定阶段,喧嚣文化成为政治斗争和生产科研的工具,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文化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程度提高,喧嚣文化成为非主流;商业社会所生产的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嚣,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26、示例: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乐之者”,他们从自己喜欢做的事中,获得快乐。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们那样,乐在自己喜欢做的事物中那我们的生活该多么美好!大家对清洁工一定不陌生吧。他们每天早早起床,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他们都坚持打扫街道的每一寸土地。虽然每天做清洁很苦、很累,但是他们却以此为乐,没有一丝怨言。正因为他们乐在其中,所以清洁工作才做得那么好,我们的城市才那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