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共28张PPT)-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共28张PPT)-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5 15: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节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选择性必2 生物与环境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2
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2
①兼性厌氧型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
②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易于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如酿酒、做馒头等,具有哪些优点,哪种呼吸类型呢?
情 境 回 顾
1 实验原理
u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单细胞真核生物;
u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u可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 培养;
u采用抽样检测法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测定封 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 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 作出假设
①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一开始呈 ”形增长;
②随着时间推移,由于 、 、
,酵母菌数量呈 形增长。
4 实验设计
(1)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时间 ;因变量为 酵母菌数量 ;无关变量为 培
养液的体积 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①方法: 抽样检测 法。
②用具: 试管、滴管、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等。
③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 →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 滴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 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显微镜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估 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一: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资料1.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
成三个平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 1 mm,深度为 0.1 mm,容积为 0.1 mm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即大方格内分为16 中格又分为25小格
即大方格内分为25
中格又分为16小格
资料1. 血细胞计数板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 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 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
其每一大方格都是
16×25=25×16=400个
小方格组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5×16型:
中格,每一
16×25型:
中格,每一
计数室
如果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那么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 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部液体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还能避免因直接滴加培养液时,在计数室内产生 气泡,导致计数室相对体积减小而造成误差。
2. 盖盖玻片和滴加培养液哪个步骤在前?
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 养液。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建议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这是
为什么?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少误差。
4.滴加培养液后要稍等片刻, 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请分析原因。
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通过显微镜观察时 ,就可
能出现以下现象: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线 ,要么能看清格线但 看不清酵母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当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
即计数前应摇匀→取样→稀释→计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死亡
第 4 天
第 6 天
第 1 天
第 7 天
6.计数的酵母菌都是活的吗?怎样分辨是否为活菌?
不都是,计数的酵母菌包括活菌和死菌。
可以用台盼蓝染液对菌体进行染色, 被染
成蓝色的是死菌,没有染色的是活菌。
7.对于压在计数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对于压在计数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一般是左 上边界及其夹角)的酵母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8.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 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 密度为 20 × (25 ÷ 5) ×100 ×10 000=1 × 108个/。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 ,不需另设对照实验。 需要做
分组重复实验获取平均值 ,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 再取平均值)。
资料2.对照原则是中学生物实验设计中最常用的原则。 除了自变量的因素外,
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二: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 设计记录表记录结果。
3.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 先增加再降低 ,原因是在开始
时培养液的 营养充足 、 空间充裕、 条件适宜, 因此酵
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
增多 ,营养消耗、pH变化、 有害产物 积累等 ,使生存条件恶化, 酵母
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2)根据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曲线 ,作出对应增长
速率的曲线图。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4.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资料2 实验设计如表所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每天同一时间 ,各组取出试管 ,用血细
胞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记录,
连续观察7天种群的密度变化如曲线图
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温度、营养物质 。
(2)A曲线对应的培养条件是什么?
10 mL培养液中28 ℃下培养(试管1)。
(3)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温度和营养物质均会对酵母菌种群数量产
生影响,温度较低时种群增长缓慢,营养缺乏时种群几乎不增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 ,然
后用吸管吸取摇匀的培养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 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 ,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中央 进行观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稍等片刻再观察,是为了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便于观察计数
B.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估算 C.计数时,计数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
计数
.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实际值
跟踪训练
2.(2023·河北秦皇岛高二期中)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
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跟踪训练
对点训练
3.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 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
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1 mm ×1 mm×0.1 mm)及显微镜下一个 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培养液未稀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和出芽生殖
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
减小误差
D.若五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乙所示,则估算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
数共有6×106个
跟踪训练
这一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增长呈现出“S ”形的原因可能与营养液浓度
有关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200时,种内竞争达到最大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
D.该培养瓶内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
4.在放有5 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菌菌种 ,然后每隔一天统
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 经过反复实验 ,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
跟踪训练
5.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 ,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跟踪训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 ,下列哪些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小? ①②④ (填
序号,多选)。
①从静置的培养液上部取样
②使用未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
③计数前未对酵母菌进行台盼蓝染色
④仅对计数室内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跟踪训练
(2)曲线a的增长呈“ J ”形,其
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 营养物质充足 。曲线d为对照组, 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不更换培养液。 (3)酵母菌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
群数量不再增长的环境因素有 营养物质不足、空间有限、有害物质积累
增加 (答出2点)。
后 ,数量趋于稳定 ,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或K值) 。 限制种
跟踪训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