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原备人:黄寨一中 重备人:实验冯玉华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对汉字的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读准字音”,随文学习基
本词汇。
(2)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教材分析
《新闻两则》文章虽短,但信息量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精炼的
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迅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胜利消息,在简洁
明快的叙述语言中夹以轻松幽默的议论,展示了我军必胜的信念和摧枯拉朽的雄伟气势。
3、中招考点
汉字的音、形、义是中招必考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6分,要求
学生将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确保不失分。拟写新闻标题属
“语段信息类”题,是中招必考点,分值2到4分。
4、学情分析
二、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3、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检测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针对目标2, 设计让学生借助资料书找出有关新闻的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巩固。
3、针对目标3,设计两个检测题,使学生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并运用
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内容:文中重点字词。
方法: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时间:3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规范书写重点字词。
自学检测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 荻港()
溃退()歼灭()
要塞()阻遏()
阌乡()绥靖()
鄂豫皖()聿()
锐不可当()
二十八宿()
解释词语。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阻遏:
溃退:
悍然:
学生能读准字音,规范书写,说出词义。
要点归纳:
强调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学习指导二
内容:课后练习一
方法:借助资料书和课后练习一自学
时间:4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 。
新闻基础知识:
定义: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记叙六要素:
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结构五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题)
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一般在“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解释,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插在主体中,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学生能说出有关新闻的定义、六要素、五部分、特点等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巩固。
新闻知识归纳:
记叙六要素:
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简明扼要(准确性)。
自学检测二
结合新闻有关知识,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1、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
2、五部分:
标题 :人民解放军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余下文段。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3、“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什么?有何作用?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3、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
内容:新闻标题的定义、作用,下面提供的新闻材料。
方法:独学、对学,交流,展示,老师点
拨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
时间:3分钟
要求:给新闻拟写标题。
材料: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答案:
1、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2、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3、2014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自学检测三
(2012·河南)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16个字)(3分)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0日电 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升级成“中华轩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
答案
通过自学和检测,使学生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并运用
拟写新闻标题
1、提取关键词句(导语)
2、注意限制条件(字数限制)
3、规范答题格式
人(或事、物)+干什么(或怎么样)
当堂训练
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写出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有哪些特点?
根据所学,找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记叙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原备人:黄寨一中 重备人:实验冯玉华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对汉字的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读准字音”,随文学习基
本词汇。
(2)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教材分析
《新闻两则》文章虽短,但信息量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精炼的
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迅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胜利消息,在简洁
明快的叙述语言中夹以轻松幽默的议论,展示了我军必胜的信念和摧枯拉朽的雄伟气势。
3、中招考点
汉字的音、形、义是中招必考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6分,要求
学生将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确保不失分。拟写新闻标题属
“语段信息类”题,是中招必考点,分值2到4分。
4、学情分析
二、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3、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检测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针对目标2, 设计让学生借助资料书找出有关新闻的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巩固。
3、针对目标3,设计两个检测题,使学生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并运用
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内容:文中重点字词。
方法: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时间:3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规范书写重点字词。
自学检测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 荻港()
溃退()歼灭()
要塞()阻遏()
阌乡()绥靖()
鄂豫皖()聿()
锐不可当()
二十八宿()
解释词语。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阻遏:
溃退:
悍然:
学生能读准字音,规范书写,说出词义。
要点归纳:
强调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学习指导二
内容:课后练习一
方法:借助资料书和课后练习一自学
时间:4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 。
新闻基础知识:
定义: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记叙六要素:
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结构五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题)
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一般在“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解释,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插在主体中,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学生能说出有关新闻的定义、六要素、五部分、特点等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巩固。
新闻知识归纳:
记叙六要素:
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简明扼要(准确性)。
自学检测二
结合新闻有关知识,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1、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
2、五部分:
标题 :人民解放军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余下文段。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3、“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什么?有何作用?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3、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
内容:新闻标题的定义、作用,下面提供的新闻材料。
方法:独学、对学,交流,展示,老师点
拨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
时间:3分钟
要求:给新闻拟写标题。
材料: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答案:
1、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2、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3、2014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自学检测三
(2012·河南)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16个字)(3分)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0日电 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升级成“中华轩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
答案
通过自学和检测,使学生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并运用
拟写新闻标题
1、提取关键词句(导语)
2、注意限制条件(字数限制)
3、规范答题格式
人(或事、物)+干什么(或怎么样)
当堂训练
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写出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有哪些特点?
根据所学,找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记叙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原备人:黄寨二中 重备人:实验冯玉华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
《新闻两则》文章虽短,但信息量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精
炼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迅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胜利消息,
洁在简明快的叙述语言中夹以轻松幽默的议论,展示了我军必胜的信念和摧枯拉
朽的雄伟气势。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题,是中招必考题,考察细致,涉及到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等,
有一定难度,分值4分居多。
4、学情分析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检测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总结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
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方法。
2、针对目标2,设计让学生找出文中议论句的活动,并说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后练习二
方法: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哪句更好,并说出理由。
自学检测二
(1)
①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提示:注意从黑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句好。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通过练习检测,使学生能总结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方法。
解答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1、方法指导:
⑴精确性。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
⑵情感性。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颂扬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彩的作用.
⑶形象性。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答题步骤:
理解词语的本意----揣摩词语语境意-----分析词语在此处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
“****”一词生动形象的(逼真、具体、贴切……)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3)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进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②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把建立和扩大根据地说成“是树木,而且是森林”,把巩固根据地,赢得群众拥护说成是“生了根”“枝叶茂盛”,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通过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一
方法: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文中的议论句。
时间:3分钟
要求: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自学检测二
1、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让学生找出文中议论句,并说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用在开头,起统领全文、点名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显得完整。
用在结尾,深化文章的主题,点明和深化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当堂训练
联系上下文,分析“企图”一词的好处。
在过去的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在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企图”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痛恨的思想感情。
2、“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中的“是”字删去行不行?为什么?(文二最后一句)
不行,“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中的“是”字,不但具有讽刺效果,而且有斩钉截铁的意味。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原备人:黄寨二中 重备人:实验冯玉华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
《新闻两则》文章虽短,但信息量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精
炼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迅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胜利消息,
洁在简明快的叙述语言中夹以轻松幽默的议论,展示了我军必胜的信念和摧枯拉
朽的雄伟气势。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题,是中招必考题,考察细致,涉及到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等,
有一定难度,分值4分居多。
4、学情分析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检测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总结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
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方法。
2、针对目标2,设计让学生找出文中议论句的活动,并说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后练习二
方法: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哪句更好,并说出理由。
自学检测二
(1)
①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提示:注意从黑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句好。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通过练习检测,使学生能总结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方法。
解答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1、方法指导:
⑴精确性。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
⑵情感性。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颂扬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彩的作用.
⑶形象性。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答题步骤:
理解词语的本意----揣摩词语语境意-----分析词语在此处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
“****”一词生动形象的(逼真、具体、贴切……)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3)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进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②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把建立和扩大根据地说成“是树木,而且是森林”,把巩固根据地,赢得群众拥护说成是“生了根”“枝叶茂盛”,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通过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一
方法: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文中的议论句。
时间:3分钟
要求: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自学检测二
1、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让学生找出文中议论句,并说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用在开头,起统领全文、点名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显得完整。
用在结尾,深化文章的主题,点明和深化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当堂训练
联系上下文,分析“企图”一词的好处。
在过去的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在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企图”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痛恨的思想感情。
2、“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中的“是”字删去行不行?为什么?(文二最后一句)
不行,“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中的“是”字,不但具有讽刺效果,而且有斩钉截铁的意味。
课件18张PPT。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新中国的缔造者)原备人:黄寨一中
重备人:实验冯玉华学习目标1、通过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2、通过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3、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自学指导一:
内容:文中重点字词。
方法: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不
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时间:3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规范书写重点字词。
目标二:通过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自学检测一阻遏( )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绥靖( )( )瑰宝( )负隅顽抗(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 )èwúdíkuìjiānsuíjìngguīyúlíngpángbó撰写阌乡古宛县杜聿明锐不可当zhuànwénwǎnyùdāng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垂死挣扎,顽固抵抗。——形容气势雄伟壮大。——阻止——败退。“溃”,溃败。——蛮横的样子。学习指导二
内容:课后练习一
方法:借助资料书和课后练习一 自学
时间:4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 。目标二:通过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2、新闻的记叙六要素: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新闻基础知识:1、定义: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4、新闻的特点: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题)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一般在“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要看导语) 导语后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详细地的了解新闻内容,要看主体)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插在主体中,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自学检测二
结合新闻有关知识,找出第一则新闻的结构
五部分、六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余下文段。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自学检测二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大部渡过,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3、“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什么?有何作用?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新闻基础知识:
记叙六要素:
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要点归纳:自学指导三内容:新闻标题的定义、作用,下面提供的新闻材料。
方法:独学、对学,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
时间:3分钟
要求:给新闻拟写标题。
目标三: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材料: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答案:
1、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2、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3、2014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2012·河南)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16个字)(3分)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0日电 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升级成“中华轩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
答案:自学检测三要点归纳:拟写新闻标题
1、提取关键词句(导语)
2、注意限制条件(字数限制)
3、规范答题格式
人(或事、物)+干什么(或怎么样)
当堂训练:1、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2、写出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新闻有哪些特点?
根据所学,找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记叙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课件12张PPT。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新中国的缔造者)原备人:黄寨二中
重备人:实验冯玉华学习目标1、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目标一: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后练习二
方法:独学分析,同桌交流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2、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 2句好,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自学检测二 1、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第2句好, 1句只交代了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些区,2句用“整天激战”、“歼灭”、“击溃”等词突出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句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2句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解答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1、方法指导:
⑴精确性。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
⑵情感性。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颂扬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彩的作用.
⑶形象性。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要点归纳:2、答题步骤:
理解词语的本意----揣摩词语语境意-----分析词语在此处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
“****”一词生动形象的(逼真、具体、贴切……)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一
方法: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文中的议论句。
时间:3分钟
要求: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目标二:通过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1、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作用?自学检测二“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1、用在开头,起统领全文、点名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显得完整。
3、用在结尾,深化文章的主题,点明和深化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点归纳:1、联系上下文,分析“企图”一词的好处。
在过去的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在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2、“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中的“是”字删去行不行?为什么?(文二最后一句)
当堂训练:“企图”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痛恨的思想感情。不行,“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中的“是”字,不但具有讽刺效果,而且有斩钉截铁的意味。积累与运用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锐不可当(??? )要塞( ) 逃窜( )
(二)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B纷纷溃退 锐不可挡
C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D都很懈气 英勇善战
(三)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四)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彩: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溃退激战泄气顽强毫无斗志歼灭抵抗微弱冲破占领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二、新闻常识填空:
1新闻也叫 ,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 五个部分。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 ,还可穿插适当的 。
三、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导语点明的事件是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什么?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它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四、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什么?
4“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 句是记叙,第 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五、.仔细阅读下面的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
????? 73岁的王加荣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房一村农民,过够了苦日子的她,从小就养成捡拾散落在田间粮食的好习惯。每年“三秋三夏”,她不顾子孙的反对都要到田间捡拾掉在地里的小麦、水稻、花生等粮食。30年不间断地捡拾粮食,只是因为她“过够了苦日子”,知道粮食的可贵、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 ⑴请你根据相关内容,拟写恰当的新闻标题。
⑵针对这则新闻,请你给王加荣拟写赞美词。
?
答案:
一、
(一)、kuì jiān wú dí dāng sài
(二)C
(三)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四)、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二、1消息、及时、新近。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三、1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2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四、1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背景;原因。6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五、.⑴七旬老人坚持30年捡拾粮食
?⑵示例:“节约一粒粮”,不过在一念之间,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捡拾粮食的习惯竟能保持30年,令人惊叹不已。尊重劳动、敬畏粮食,唯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您用看似小小的善举,诠释着勤劳节俭的美德、凝聚着时代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