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蜡 烛》
原备:大武一中
修订:张庄二中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二战时期,作者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哀悼烈士,在其坟上点燃了她珍藏了45年的两根结婚喜烛,实际上是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及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3、中招考点:
通过对河南近3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作家作品、字音、解释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仍是中招考察的对象。
4、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好理解,所以重心应当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但由于本课属于战地通讯,学生不太熟悉,所以课前教师应做好讲解介绍。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能梳理故事情节,说出通讯主要内容;
3.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够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课上抽查落实。
针对目标二: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三: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情节,理解情感。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导语设计
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1.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自学内容:
本课的作家作品、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
自学方法及要求:
1、请同学们查阅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文体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检测。
自学时间:5分钟。
自学检测一一:
1、作家
西蒙诺夫, 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剧本《 》、长篇小说《 》。 ?
2、文体常识
《蜡烛》是一篇 。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 。
3.、简要说说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此文?(了解)
背景:《蜡烛》的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曰,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 1、请读准下列的字词 :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迫击炮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2.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烧灼: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永垂不朽:
瓦砾:
能了解作家作品、文体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识记本课重点字的注音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能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把握作者 重点字的注音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2.目标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通讯内容
2.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通讯内容;
2.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通讯内容;
自学自学指导二:
自学内容:本篇课文。
自学方法及要求: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通讯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情节。
2、复述要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的复述。可以先写提纲,然后按提纲复述。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简练、生动。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复述。
自学时间:10分钟。
自学自学检测二: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能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理清本课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目标三: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够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自学指导三:
自自学内容:本篇课文。
自学方法及要求: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反复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出多次描写这些句子的好处。
2.找出文中蕴含老妇人情感的句子并理解其情感。
自学时间:10分钟。
自学检测三:
1、文章中作者反复描写的内容有哪些?
炮火(11次)
蜡烛(7)次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次)
老妇人的动作(3跪3爬3休息)
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黑围巾: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老妇人的动作:爬,年老体衰;跪,行动不便,沉痛哀悼 要点归纳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点明写作背景; 2.烘托氛围; 3.衬托人物心情; 4.引起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2.探究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不仅指那微弱的烛光,更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
作用:议论点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像火焰一样永不熄灭,永存心中。
当堂检测
1.本文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说说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描写环境与人物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描写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外貌上着眼
课后反思:
课件24张PPT。激情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蜡烛西蒙诺夫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梳理故事情节,说出通讯主要内容;
3.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够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学习目标一:了解作家作品、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自学内容:
本课的作家作品、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
自学方法及要求:
1、请同学们查阅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文体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检测。
自学时间:5分钟。 西蒙诺夫, 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剧本《 》、长篇小说《 》。 ? 苏联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预习检测:1、作家 《蜡烛》是一篇 。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 。
战地通讯故事性和生动性文体常识
3、简要说说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此文?(了解)背景:《蜡烛》的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曰,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字词;自学内容:
本课重点字的注音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自学方法及要求: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并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行解决其注音或解释。
2、完成自学检测二。
自学时间:5分钟。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迫击炮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pǎiqì kē yēyǎo jū gōng自学检测一:1、请读准下列的字词 :2.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破碎的砖头瓦片。学习目标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通讯内容自学内容:本篇课文。
自学方法及要求: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通讯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情节。
2、复述要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的复述。可以先写提纲,然后按提纲复述。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简练、生动。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复述。
自学时间:10分钟。自学检测二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学习目标三:
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够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自学内容:本篇课文。
自学方法及要求: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反复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出多次描写这些句子的好处。
2.找出文中蕴含老妇人情感的句子并理解其情感。
自学时间:10分钟。自学检测三1、文章中作者反复描写的内容有哪些? 炮火(11次)
蜡烛(7)次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次)
老妇人的动作(3跪3爬3休息)对炮火描写 (1)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2)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3)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4)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5)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6)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7)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8)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9)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10)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环境描写)蜡烛(1) 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2)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晃。
(3)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4)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5)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烁。 (6)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7)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黑围巾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老妇人的动作爬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要点归纳
1.点明写作背景;
2.烘托氛围;
3.衬托人物心情;
4.引起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2.探究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点火焰”是不仅指那微弱的烛光,更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作用:议论点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像火焰一样永不熄灭,永存心中。自学检测三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当堂检测1.本文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说说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a.是珍贵的结婚“喜烛”。
b.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老妇人及南斯拉夫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最珍贵的感情和慈母般的爱。
c.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无所畏惧,不怕艰难;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3.蜡 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 pínɡ()障 jū()躬 肃mù( ) 颤wēi( )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 。
二、阅读
(一)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
《百合花》片段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紧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通通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脚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开给我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里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
10.加点词表现小通讯员什么性格?
11.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被子?最后又怎么舍得给小通讯员铺上?谈谈你的理解。
12.她为什么异样地瞟了“我”一眼?
13.新媳妇为什么“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你是如何理解的。
14.请分析结尾画“ ”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作文
15.说说《蜡烛》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fú jiào lì pú fú yè
2.袭 屏 鞠 穆 巍
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 西蒙诺夫 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
二、(一)5.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6.“孤零零”、“毫无遮掩”。“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7.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8.“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
9.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
(二)10.淳朴、可爱,在女同志面前有点腼腆、羞涩、局促。
11.因为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但又想到战士们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小通讯员的淳朴可爱的举动,让她受到触动,当发现牺牲的战士是小通讯员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为他铺上这条凝聚着纯洁美好感情的被子。表现最诚挚、最感人的军民情。
12.表达她对我的劝阻的不满和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表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13.她觉得其他人的做法重物轻人,是不能容忍的,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14.光艳照人的细节描写,展现新媳妇高尚、圣洁、美丽的心灵,由此使主题升华。
三、15.作文提示:①从富有爱心的老人上,②从对敌人的仇恨上,③从冒着炮火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