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18.《短文两篇》(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18.《短文两篇》(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4 17:13:51

文档简介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固墙三中 朱广磊 重背(张庄二中)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⑴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能默写重点字词。
2、通过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了解作者,能默写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给加粗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 追溯( )
鸟臀目( )两栖动物( )
(三)新课讲解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能默写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要求: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了解作者。掌握基本字词
时间;5分钟后
检测方法:点名提问、默写
自学检测一: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骨骼( ) 地壳 ( ) 衍射 ( )
两栖( ) 潮汐 ( ) 鸟臀 ( )
追溯( ) 携带 ( )岛屿链 ( )
蟾 ( ) 铱 (  ) 硅( )
褶 ( )
2.字词解释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作者,生字词
1.找关键句
2.抓关键词
学习目标2:通过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时间:8分钟
检测方法:小组派代表
自学检测二: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5、这篇短文写作的思路是什么?
筛选主要信息
科普说明文比较抽象,阅读时要先明确说明对象,然后反复朗读课文,弄懂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携带(xié)     褶皱(zhě) 潮汐(xī) 遗骸(hé)
B.蟾蜍(chú) 岛屿(yǔ) 鸟臀(tuén) 硅化(ɡuī)
C.两栖(qī) 劫难(nàn) 衍射(yǎn) 彗星(huì)
D.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铱(y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这里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B.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这里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C.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灾难。)
D.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精巧,完美。)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课堂总结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作业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固墙三中 朱广磊 重背 张庄二中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⑴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
1、通过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意。
2、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异同点。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与恐龙有关,但说明的中心是由?恐龙引出的另一个问题——对大陆“板块理论”的论证。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二)新课讲解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目标1:通过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意。
内容: 默读课文
要求:迅速默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做好相关标记,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10分钟
检测方法:小组派代表
自学检测一: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能说出主要内容
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学习目标2: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异同点。
学习目标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自学指导二:
内容:两篇短文
要求: 比较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找出它们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时间:10分钟
检测方法:小组发言,准备竞赛
自学检测二: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自学指导三:揣摩语言
内容:课文
要求:默读下面几句话,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时间:5分钟
检测方法:指名抽测
? ?自学检测三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能总结出说明文的方法并会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1.抓关键词
2.明主旨句
(四)当堂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课堂总结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作业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
课件18张PPT。个性导入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能默写重点字词。
2、通过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
要求: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了解作者。掌握基本字词
时间;5分钟后
检测方法:点名提问、默写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自学检测一 骨骼( ) 地壳 ( ) 衍射 ( )
两栖( ) 潮汐 ( ) 鸟臀 ( )
追溯( ) 携带 ( )岛屿链 ( )
蟾 ( ) 铱 (  ) 硅( )
褶 ( )
自学检测一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gu īqiàogězhě chánli à nxi éy īyǎnqīsùx ītún2.字词解释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遗留下来的骨骸。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灾难。
细致精密。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自学检测一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时间:8分钟
检测方法:小组派代表
自学检测二: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 提示:科学家们由 的现象,推理得出了 的结论。

4、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5、这篇短文写作的思路是什么?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提示:科学家们由 的现象,推理得出了 的结论。

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抗拒的运动4、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5、这篇短文写作的思路是什么?

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恐龙的生活习性不适合南极的气候。恐龙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大陆在漂移地壳的确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要点归纳科普说明文比较抽象,阅读时要先明确说明对象,然后反复朗读课文,弄懂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携带(xié)     褶皱(zhě) 潮汐(xī) 遗骸(hé)
B.蟾蜍(chú) 岛屿(yǔ) 鸟臀(tuén) 硅化(ɡuī)
C.两栖(qī) 劫难(nàn) 衍射(yǎn) 彗星(huì)
D.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铱(y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这里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B.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这里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C.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灾难。)
D.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精巧,完美。)当堂训练CD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漂移分裂致密举例子打比方打比方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携带(xié) 褶皱(zhě) 潮汐(xī) 遗骸(hé)
B.蟾蜍(chú) 岛屿(yǔ) 鸟臀(tuén) 硅化(ɡuī)
C.两栖(qī) 劫难(nàn 衍射(yǎn) 彗星(huì)
D.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铱(y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这里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B.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这里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C.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灾难。)
D.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精巧,完美。)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
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
?
(3)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
?
6.阅读课文“在过去的9年里……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
?
(2)选文第3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
(3)选文2~4段文字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
?
?
(4)“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两句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
?
 6.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问题:
1993年,美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在位于非洲国家尼日尔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的完整化石骨架,并把它叫做“非洲猎人”。“非洲猎人”身长将近10米,长着长长的头骨、强有力的前肢、锋利的能够弯曲的爪子以及一条坚挺的长尾巴。“非洲猎人”与侏罗纪晚期异常繁盛于美国西部的跃龙非常相似。
  与“非洲猎人”一起,同一地区还发现了好几条蜥脚类恐龙。这种蜥脚类恐龙的牙齿呈宽的抹刀形。它们与侏罗纪晚期繁盛于北美洲西部的圆顶龙很相似。
  古生物学家脑子里一下子闪现出一个问题:相隔几万千米的非洲和北美洲怎么会发现亲缘关系如此接近的恐龙呢?
  一开始,非洲大陆的恐龙与北美西部恐龙之间的这种进化联系确实令古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他们很快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大陆漂移。
  可能的情况是,在大约1亿5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虽然当时的盘古古陆已经开始分裂,但是开始漂移不久的包括现代的非洲在内的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和包括现代的北美洲和欧洲在内的北方大陆(劳亚古陆)还没有完完全全地分开。在现在欧洲的直布罗陀地区存在着一个与非洲大陆相通的大陆桥,使得这两块古老大陆上的恐龙可以互相交流。而当时欧洲与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北美洲与非洲之间存在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恐龙类群就不足为怪了。
  后来,到了白垩纪初期,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非洲完全与北方的劳亚古陆隔离开来,而且,也逐渐与冈瓦纳古陆本身的其他陆块如南美洲分离相隔,真正成为一个岛状大陆。从那以后,非洲的恐龙就朝着自己独特的方向演化了。
读了本文,你觉得本文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什么异同?说说你的理解。
?
?
课件16张PPT。导入: 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与恐龙有关,但说明的中心是由?恐龙引出的另一个问题——对大陆“板块理论”的论证。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被压扁的沙子学习目标1、通过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意。
2、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异同点。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内容: 默读课文
要求:迅速默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做好相关标记,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10分钟
检测方法:小组派代表
?
自学指导一 ?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 自 学 检 测一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列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列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要点归纳   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学指导二:比较阅读内容:两篇短文
要求: 比较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找出它们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时间:10分钟
检测方法:小组发言,准备竞赛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学指导三:揣摩语言 内容:课文
要求:默读下面几句话,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时间:5分钟
检测方法:指名抽测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自学检测三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列举人们熟知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为例,说明同属一个家族的恐龙和蛙类一样,是不适应南极气候的。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明天文学研究的意义。括号中的文字起强调说明的作用。? (4)即非常纯的沙子。? 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当堂训练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 分类别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