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5.《杜甫诗三首》(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5.《杜甫诗三首》(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4 17:18:59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 教案
原备单位:城关乡一中 修订人:徐亚兰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 教材分析
《望岳》是杜甫早年漫游时期的作品,当时他青春年少,壮志凌云,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誓言。《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属于杜甫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春望》写于囚于长安时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充溢而出,《石壕吏》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
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
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背默诗歌。
三、评价任务
学生能读准字音、节奏,说出诗意。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够展开想象,补充出隐去的内容。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1: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背默诗歌。
目标一: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目标二;
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目标三:
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背默诗歌。
自学指导一:
内容:所学古诗。
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诗意。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品味音律美。
时间:五分钟。
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学检测一:
翻译课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自学指导二:
内容:品读诗的每一联。
方法:分析内容,体会情感, 交流合作学习。
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时间:十分钟。
自学检测二
诗人望见了什么?(想象诗人望岳的情景。)
远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地域广阔,连绵不断、高大
近望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极高幽深
愿望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远大抱负
自学检测练二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自学指导三:
内容:诗句的赏析。
方法:明确答题格式,找出规律。
要求:用此种方法赏析诗句。
时间:八分钟。
自学检测练三: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要求:从炼字角度赏析“钟”和“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求:名句赏析。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手法)直抒胸臆,意蕴丰厚。(字面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 了解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自学指导一:
内容:所学古诗。
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诗意。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品味音律美。
时间:五分钟
听读课文,把握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草木 / 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自学检测练一: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花溅泪 jiàn
搔更短 sāo
烽火 fēng
不胜簪 zān
自学检测练一 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自学指导二:
内容:品读诗的每一联。
方法:分析内容,体会情感,交流合作学习。
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时间:八分钟。
自学检测练二:
1、品读诗的每一联。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 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三:
内容:诗句的赏析。
方法:明确答题格式,找出规律。
要求:用此种方法赏析诗句。
时间:三分钟。
自学检测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家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及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当堂训练:
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
2、《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
3.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 岱宗夫如何,????????????????? ??
(2) 造化钟神秀,???????????????????
(3)????????????????? ,? 一览众山小
(4) 国破山河在,???????????????????
(5) ??????????????????, 恨别鸟惊心.
(6) 烽火连三月, ????????????????????
(7) 白头搔更短, ?????????
5、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掌握赏析诗句的答题技巧,能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要点归纳: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
1、释字,扩充。
2、解说诗意。
3、语言流畅。
赏析诗句:
一、品味炼字。
答题模式:X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
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或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名句赏析。
答题模式:手法(修辞、烘托、对比、用典等)+写出了什么(字面含义)
+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含的哲理)+显得怎么样(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一: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目标二;
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目标三:
深度品析深情朗读,学习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艺术特点。
自学指导一:
内容:《石壕吏 》
方法:听读、朗读、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对照选择,翻译课文。
时间:十分钟
1、听读课文
2、划分节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自学检测一
1、字音字形。
yú shù yù
逾 戍 妪
咽yè
2、课下注释。
3、 课文翻译。
自学指导二:
内容:品读分析诗歌,读出沉郁顿挫的语气。
方法:方法:品读重点句子,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要求:能够复述诗歌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时间:十五分钟
自学检测二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
3、全诗内容的核心是什么?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妻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4、用固定格式表达感受。从 ————这句诗里,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描写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局势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自学指导三:
内容:诗歌的巧妙构思。
方法:补写课文内容。
要求:展开丰富想象。
时间:八分钟。
自学检测三: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复写官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其蛮横残暴不言而喻。
当堂训练:
运用想象,还原情形,进行情景对话。
县吏: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____________
老妇:室中更无人。
县吏:_______________
老妇:惟有乳下孙。
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 ___________
老妇: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 得备晨炊。
学生能读准节奏,说出诗意。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够展开想象,补充出隐去的内容。
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
1、释字,扩充。
2、解说诗意。
3、语言流畅。
抓重点句、抓主句旨。
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是他后期创作的作品。杜甫诗作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杜甫诗三首》精选练习题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 决眦() 凌绝顶() 烽火() 不胜簪() 逾墙() 邺城戍() 老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 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 生活贫困 ⑵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⑶出入无完裙 兵役苛酷 课文精段赏读 (一)望岳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二、春望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
⑴三男邺城戍----- ⑵二男新战死---- ⑶请从吏夜归--- ⑷犹得备晨炊----- 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 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dài zì líng fēng zān yú shù yù 2、⑴不尽;⑵聚集;⑶简直;⑷前面的路。 3、唐,诗圣,诗史,杜工部。 4、D(A“层”应为“曾”;B“河山”应为“山河”;C“骚”应为“搔”,“剩”应为“胜”,所以应选D) 5、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⑷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6、A(A项错在:《望岳》不是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而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即“开元盛世”时期) 7、⑴岱宗夫如何?⑵家书抵万金;⑶如闻泣幽咽。 8、⑴三男邺城戍--兵役苛苦;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生活贫困。 课文精段赏读 (一)1、D(D应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C(上句是用虚笔,下句用的是实写) 3、“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5、略。 (二)1、春天登高远望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借写景痛切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4、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人者一年仅45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 5、C(C项:“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发动的叛乱,唐王朝为平叛而发动战争是正当的,杜甫他支持平叛。所以说“憎恶唐王朝发动战争”不妥,故C错) (三)1、⑴防守; ⑵最近; ⑶请让我; ⑷能够。 2、⑴老翁越过墙逃跑了;⑵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3、对偶;“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4、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 6、安禄山,史思明。
《杜甫诗三首》中考链接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 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12泰安市)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
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
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12泰安市)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12泰安市)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
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二、春望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 。(2分)('05黄冈市)
②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04扬州市)
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③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7浙江省)
忧国思家的情怀。
④诗歌表达了诗人_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__的感情。(2分)('12荆州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国破”或“破”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11仙桃市)
②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破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满目凄然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11黄冈市)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09滨州市)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④“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04扬州市)
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⑤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乐山市) 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09滨州市)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07浙江省)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②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2分)('12荆州市)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乐山市)
“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05黄冈市)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③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11黄冈市)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课件27张PPT。杜甫诗三首原备单位:城关乡一中
修订人: 徐亚兰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背默诗歌。
3、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够说出赏析句子的方法。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默诗歌。
3、能够说出赏析诗句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第一课时《望岳》: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目标一: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自学指导一诵读诗歌,翻译诗歌
内容:所学古诗。
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诗意。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品味音律美。
时间:五分钟。
听读课文,划分节奏。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翻译课文自学检测练一目标二: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背默诗歌。 自学指导二:
内容:品读诗的每一联。
方法:反复朗读,分析内容,体会情感,交 流合作学习。
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并背默诗歌。
时间:十分钟。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地域广阔,连绵不断、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细望愿望极高幽深远大抱负自学检测二诗人望见了什么?(想象诗人望岳的情景。)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自学检测练二要点归纳:抓主旨句。目标三: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够说出赏析句子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内容:诗句的赏析。
方法:明确答题格式,找出规律。
要求:用此种方法赏析诗句。
时间:八分钟。自学检测练三: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要求:从炼字角度赏析“钟”和“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求:名句赏析。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手法)直抒胸臆,意蕴丰厚。(字面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要点归纳:一、品味炼字。
答题模式:X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
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或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名句赏析。
答题模式:手法(修辞、烘托、对比、用典等)+写出了什么(字面含义)+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含的哲理)+显得怎么样(效果) 春望 了解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目标一: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自学指导一:诵读诗歌,翻译诗歌
内容:所学古诗。
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诗意。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品味音律美。
时间:五分钟
听读课文,把握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草木 / 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自学检测练一: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花溅泪 jiàn
搔更短 sāo
烽火 fēng
不胜簪 zān
自学检测练一 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目标二: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背默诗歌。 自学指导二:内容:品读诗的每一联。
方法:分析内容,体会情感,交流合作学习。
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时间:八分钟。
自学检测练二: 1、品读诗的每一联。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 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目标三: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够说出赏析句子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内容:诗句的赏析。
方法:明确答题格式,找出规律。
要求:用此种方法赏析诗句。
时间:三分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学检测练三:赏析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家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及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诗作风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雄伟深远深沉含蓄因果知识梳理:
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
2、《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
3.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 岱宗夫如何,????????????????? ??
(2) 造化钟神秀,???????????????????
(3)????????????????? ,? 一览众山小
(4) 国破山河在,???????????????????
(5) ??????????????????, 恨别鸟惊心.
(6) 烽火连三月, ????????????????????
(7) 白头搔更短, ?????????
5、赏析句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答案:1、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略。5、略。
课件15张PPT。1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深度品析深情朗读,学习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艺术特点。第二课时《石壕吏》:2评价任务:学生能读准字音、节奏,说出诗意。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够展开想象,补充出隐去的内容。3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写作背景4目标一: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自学指导一:
内容:《石壕吏 》
方法:听读、朗读、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对照选择,翻译课文。
时间:十分钟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与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听读课文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划分节奏1、字音字形。
逾 戍 妪 咽
2、课下注释。
3、 课文翻译。yú shù yù yè 自学检测一8目标二: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自学指导二:内容:品读分析诗歌,读出沉郁顿挫的语气。
方法:品读重点句子,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要求:能够复述诗歌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时间:十五分钟
9自学检测二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
3、全诗内容的核心是什么?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妻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10自学检测二 4、用固定格式表达感受。从 ————这句诗里,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描写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局势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石壕史》
第一部分: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第三部分: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尾声,暗示老妪已被差使抓走。一层:1~3句:三男戍边,二男战死二层:4~5句家中情况三层:6句老妇自请服役层次梳理:12 目标三:深度品析深情朗读,学习本诗藏问 于答,明暗结合的艺术特点。 自学指导三:
内容:诗歌的巧妙构思。
方法:补写课文内容。
要求:展开丰富想象。
时间:八分钟。
13自学检测三: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复写官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其蛮横残暴不言而喻。14小 结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是他后期创作的作品。杜甫诗作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15课堂训练1、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
2、说明战争之惨烈:二男新战死。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出入无完裙。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悲苦度日的生活状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5、说明老妇被捉走的句子: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背诵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