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7.《短文两篇》(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7.《短文两篇》(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4 17:21:17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了解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学习目标
⒈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
⒉准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会翻译课文。
⒊通过品读语言,能准确归纳内容要点,能理解分析内容,并说出作者情感。
?自学指导一: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自学检测一
指名介绍作者及背景.⒉准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会翻译课文。 朗读指导
《答谢中书书》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停顿,散句以句意来定。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2、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注意勾画出疑难句,同学可以就近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质疑问难。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季节)(消散)(坠落)(人间的仙境)(参与,指欣赏)自学检测练一:
你知道红色字的意思吗?课文翻译(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林,四季长存。 自学检测练一课文翻译(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以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以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自学指导三:通过品读语言,能准确归纳内容要点,能理解分析内容,并说出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对山川景色的描绘,想像画面,跟相邻的同学合作,用下列句式说话:
“文中?????????? ???句话,意思是: ,为我们呈现了?????? ?? 美。”(提示:可从山水、色彩、晨昏、动静、角度等方面去发现。)
方法:先找出相关语句,然后翻译语句,再说读出了什么美。
2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练三 1.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对山川景色的描绘,想像画面,跟相邻的同学合作,用下列句式说话:
“文中?????????? ???句话,意思是: ,为我们呈现了?????? ?? 美。”(提示:可从山水、色彩、晨昏、动静、角度等方面去发现。)
方法:先找出相关语句,然后翻译语句,再说读出了什么美。
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学检测练自学检测练三: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言断句九法1.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3.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4.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5.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6.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7.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8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9.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文翻译的两个标准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遗漏,也不能有多余。
文从句顺,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堂清训练一.《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
二.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3.( )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课文
 
“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
教案设计原备:张明一中 重备:张庄二中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黄月琴                 备课时间:20150825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他在信中以描山画水昭示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3、中招考点
 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主要考查解释词语、翻译与停顿、主旨、内容与人物、感受与评价等。
4、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二、学习目标
 ⒈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
⒉准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会翻译课文。
⒊通过品读语言,能准确归纳内容要点,能理解分析内容,并说出作者情感。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能准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会翻译课文。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准确归纳内容要点,能理解分析内容,并说出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⒈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
自学指导一:⒈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
自学检测一
指名介绍作者及背景.
 能准确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
要点
名、时、作、
 目标2
准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会翻译课文。

自学指导二
1.准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会翻译课文。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注意勾画出疑难句,同学可以就近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质疑问难。
自学检测一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划分节奏。
能掌握重点字词,正确理解并翻译课文。
《答谢中书书》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停顿,散句以句意来定。
文言断句九法:
1.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3.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4.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5.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6.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7.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8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9.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3.通过品读语言,能准确归纳内容要点,能理解分析内容,并说出作者情感。
 
自学指导三:通过品读语言,能准确归纳内容要点,能理解分析内容,并说出作者情感。
1.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对山川景色的描绘,想像画面,跟相邻的同学合作,用下列句式说话:
“文中?????句话,意思是: ,为我们呈现了????
美。”(提示:可从山水、色彩、晨昏、动静、角度等方面去发现。)
方法:先找出相关语句,然后翻译语句,再说读出了什么美。
2.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
指名回答问题。
 
4.能正确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标准: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遗漏,也不能有多余。
文从句顺,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五、当堂训练
 
 一.《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3.( )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课文
 
 
 
 
 
 
 
 
 
 
 
 
 
 
 
 
 
 
 
 
 
 
 
“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
教案设计原备:张明一中 重备:张庄二中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黄月琴                 备课时间:20150825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3、中招考点
 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主要考查解释词语、翻译与停顿、主旨、内容与人物、感受与评价等。
4、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二、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会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2、能说出文章内容,会分析作者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准确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会翻译课文。
2.针对目标2,设计三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准确归纳内容要点,能理解分析内容,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积累文言字词,会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自学指导一: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筛选重要信息)
自学检测一
本文作者是 我国 (朝代)著名的 ,出生于四川眉山。字? ? 号?? ?? ,是“ ”之一。与父亲?? ??弟弟? ??并称“?? ?? ”。他的词雄 浑豪迈,是宋代“? ? ”词派的代表。
自学检测二
简要说说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此文?
自学指导二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分钟后检测。
自学检测一
遂( )至承天寺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交横( )
自学检测二 划分节奏
示例: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荇交 横 , 盖 竹 柏 影 也。
4、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1.能说出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划分节奏。
1作者生平(名、时、地、评、作)
2.文言文翻译五字诀(一. 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二. 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三. 换
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说出文章内容,会分析作者的情感。
 
 自学指导三:译读课文,疏通文意。8分钟
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黑体字
1、户( ) 2、欣然( )
3、 遂( ) 4、盖( )
5、相与( ) 6、空明( )
7、念( ) 8、但( )
9、闲人( )10、耳( )
自学检测二: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学检测三 翻译全文
四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感情。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查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句。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大声诵读,试着赏析。
3、跳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自学检测:指名提问。
 3.能掌握重点字词,正确理解并翻译课文。
4.能正确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四. 补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3. 补出量词。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五. 删
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五、当堂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3分钟内背诵全文。
 2.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5分)
(1)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 )????
(2)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 ) (3)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 ) (4)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但古义: 今义:?? )
闲人?(古义: 今义:?? ? )
耳(古义: 今义:?? ? )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填空(10分)
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是:???????? ????,用的修辞方法是?? ? ,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
 
 
 
 
 
 
 
 
 
课件19张PPT。记承天寺夜游张庄二中 黄月琴宋·苏轼 个性导入月在古诗中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 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所以,他们常借月亮来书写自己的情怀......张庄二中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张庄二中二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张庄二中三 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一: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筛选重要信息) 2分钟后检测张庄二中本文作者是 我国 (朝代)著名的 ,出生于四川眉山。字? ? 号?? ?? ,是“ ”之一。与父亲?? ??弟弟? ??并称“?? ?? ”。他的词雄 浑豪迈,是宋代“? ? ”词派的代表。苏轼 北宋文学家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辙?三苏?豪放?自学检测一自学检测二 简要说说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此文?自学指导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分钟后检测。遂( )至承天寺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交横( )张庄二中suì xìng zǎobǎi? héng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二 划分节奏示例: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荇交 横 , 盖 竹 柏 影 也。
4、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张庄二中/////自学指导三:译读课文,疏通文意。8分钟学法指导:
参照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划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句。(3分钟)
同桌交流,解决问题。(1分钟)
同桌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2分钟)
小组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译法指导:读一句话,先翻译重点字词,再把整句完整的译出来。
张庄二中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黑体字
1、户( ) 2、欣然( )
3、 遂( ) 4、盖( )
5、相与( ) 6、空明( )
7、念( ) 8、但( )
9、闲人( )10、耳( ) 张庄二中高兴地于是原来是共同,一起清澈透明考虑,想到只是清闲的人罢了门自学检测二: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张庄二中自学检测三 翻译全文四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感情。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1、查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句。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大声诵读,试着赏析。
3、跳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欣喜落寞高兴 悠闲悲凉 旷达文言文翻译五字诀一. 留: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二. 调: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三. 换: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四. 补: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3. 补出量词。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五. 删: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当堂训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5分)
(1)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 )????
(2)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 ) (3)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 ) (4)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但古义: 今义:?? )
闲人?(古义: 今义:?? ? )
耳(古义: 今义:?? ? )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填空(10分)
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是:???????? ????,用的修辞方法是?? ? ,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3分钟内背诵全文。 谢谢大家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 ) 鳞( ) 遂( ) 荇( )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3.( )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 (2)沿着 (3)是 (4)看,看到 (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