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
教案设计原备:固墙二中 重备:张庄二中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使至塞上》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黄月琴 备课时间:20150825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⑴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古诗文学习是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主,八年级共18首,这些诗歌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田园诗,写景抒情诗,怀古抒情诗。
3、中招考点
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考查内容,注重写景抒情、爱国言志等,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两道,分值4分。
4、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在考试中如何运用答题的技巧和方法还未完全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翻译并背诵诗句,能理解作者的感情,赏析重点诗句.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 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归园田居》(其三)
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想一想: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一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自学检测二 朗读诗歌
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三
1.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朗读并翻译诗句.
3.能说出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1.找中招考试中易考的、重点的诗句赏析
2.赏析重点诗句的方法:
(1)从分析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入手。
(3)分析诗句含义,探究诗句作用。
(4)从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征入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 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想一想:我们学过王维的哪些作品?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一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自学检测二 朗读诗歌
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三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朗读并翻译诗句.
3.能说出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取向。
(2)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主旨。
五、当堂训练
1.①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 ,________朝诗人。字 ,世称 ,
本诗作于诗人 的第二年,选自《__ ______ 》。
② 种豆南山下,???????????????? 。??????????????????? ,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
③ 这首诗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④ 这首诗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⑤ 这首诗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 。
2、《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___ __ ___”。
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 __ ,____ ___。
课件29张PPT。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归园田居》(其三)导语设计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然后学习《使至塞上》学习目标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朗读并背诵诗歌,感知诗意;
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想一想: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 ),一说名( ),字( ),世称( ),自称( )。( )伟大诗人,我国第一位( )诗人。散文有《 》、《 》等,诗歌有《 》、《 》等120余首。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潜元亮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田园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huìhè听读诗歌zhǎng自学检测二 指名 朗读诗歌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翻译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
自学检测理解内容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自学检测体会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使至塞上》
王维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想一想:我们学过王维的哪些作品?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了解诗人 王维(公元701~761),字 ,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自学检测摩诘山水田园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jìyān自学检测二 指名 朗读诗歌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翅北
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自学检测翻译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自学检测自学检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理解感情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取向。
?
(2)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主旨。赏析重点诗句的方法:(1)从分析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入手。
(3)分析诗句含义,探究诗句作用。
(4)从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征入手。堂清训练1.① 《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 ,________朝诗人。字 ,世称 ,
本诗作于诗人 的第二年,选自《__ ______ 》。
② 种豆南山下,???????????????? 。??????????????????? ,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
③ 这首诗中抒发作者情感 的句子是: , 。
④ 这首诗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⑤ 这首诗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 。 2、《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 ”的名 句是“ , 。”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___ __ ___”。
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 __ ,__ __ ___。
“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
教案设计固墙二中 重备:张庄二中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黄月琴 备课时间:20150825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⑴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古诗文学习是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主,八年级共18首,这些诗歌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田园诗,写景抒情诗,怀古抒情诗。
3、中招考点
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考查内容,注重写景抒情、爱国言志等,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两道,分值4分。
4、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在考试中如何运用答题的技巧和方法还未完全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 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翻译并背诵诗句,能理解作者的感情,赏析重点诗句.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 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渡荆门送别》
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想一想: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一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自学检测二 朗读诗歌
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试着赏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三
1.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试着赏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朗读并翻译诗句.
3.能说出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1.找中招考试中易考的、重点的诗句赏析
2.赏析重点诗句的方法:
(1)从分析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入手。
(3)分析诗句含义,探究诗句作用。
(4)从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征入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 朗读并背诵诗歌,说出诗意及作者感情
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一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自学检测二 朗读诗歌
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 试着赏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三
1. 试着赏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朗读并翻译诗句.
3.能说出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取向。
(2)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主旨。
五、当堂训练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2.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3、《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是: , 。
4、《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 , ___ _____ ”。
诗中“ , ”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课件32张PPT。诗四首《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渡荆门送别 》导语设计 学习目标能说出诗歌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朗读并背诵诗歌,感知诗意;
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想一想: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 )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 )”。
李白(公元701~762),字( ),自号(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浪漫诗仙太白青莲居士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朗读诗歌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jīng自学检测二 指名 朗读诗歌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试着赏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
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自学检测翻译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
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自学检测自学检测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句子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赏析句子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要点归纳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自学检测体会感情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自学指导一
参考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3分钟后点名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陈与义,( )代诗人,字( ),号( ),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去非简斋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名学生展示。
朗读诗歌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jīngxǐ自学检测二 指名 朗读诗歌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试着赏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翻译诗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
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
昏下徘徊。翻译诗句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
远望是什么心绪?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
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自学检测 赏析句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望远”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觳觫 húsù 恐惧得发抖,恐惧颤抖的样子。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自己的颠沛流离之苦,表达了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无限忧虑,以及自己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取向。
?
(2)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主旨。赏析重点诗句的方法:(1)从分析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入手。
(3)分析诗句含义,探究诗句作用。
(4)从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征入手。堂清训练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
A.怜悯? ???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2.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 。
3、《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是: , 。
4、《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 , ___ _____ ”。
诗中“ , ”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名句赏析:颔联中,“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好在何处?
7、《登岳阳楼》的作者是 , 朝诗人。字 ,号 。
本诗选自《__ ______ 》。
8、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1、填空
①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 ,________朝诗人。字 ,世称 ,
本诗作于诗人 的第二年,选自《__ ______ 》。
② 种豆南山下,???????????????? 。??????????????????? ,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
③ 这首诗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④ 这首诗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⑤ 这首诗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 荷锄:
② 草木长:
③ 荒秽:
3、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4、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1、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2)征蓬出汉塞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 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
3、“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你同意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